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3|回复: 8
收起左侧

[新诗] 永恒的故土亲情

[复制链接]

4

主题

22

回帖

0

精华

贵宾

Rank: 4

QQ
发表于 2015-1-14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长笛手 于 2015-1-14 11:41 编辑

永恒的故土亲情
——由孙光溪诗集《时光的影子》略谈现代乡土诗的可能性抒写
长笛手


      张晓阳先生在论及著名诗人新乡土诗代表人物王耀东时说过:“诗人是把乡土作为永不泯灭的人类最纯正的情愫之载体的。诗人的笔下,乡土是澎湃在体内的血液,是脐带,是停泊灵魂的宁静的港湾”。而王耀东坦言:“乡土是一种力量,几十年来我听命于它的呼唤;它是我生命的一种真实需求,是我生命的母体……”。当我想到此处的时候,孙光溪先生的诗集《时光的影子》打印稿就摆在案前,这是我第三次校订这部诗集——作为未央文库系列文丛中的一部,《时光的影子》是唯一将故土亲情贯穿始终的诗集,这就为我一直以来针对乡土诗试图写点什么提供了契机。暂且抛开光溪先生其他的现代诗,关注一下他近年来创作的乡土诗篇。
      土地,是万物之根本。孙光溪先生之前出版的文集就叫《土地,根》,在《土地,根》中,无论散文随笔还是诗歌,无一不凸显出作家对家乡对亲人真挚的情怀。说实话,我没有仔细探究乡土诗的缘起和发展过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大约无时无刻不牵连着乡土。古代的诗人们早就开始了乡土诗的写作,比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比比皆是……这些浸染着乡土情结的诗篇肯定也会影响着后来者——乡土诗人们的现代诗歌写作吧?真正认识到“乡土诗”这一概念却是从老家的诗人臧克家开始的,他的《老哥哥》、《老马》是当年读到的比较早的诗篇,尽管他比艾青出道略微早一点,但他的诗带给我的仅仅是乡土味道,仅此而已,就诗艺而言,实在乏善可陈。如果一首乡土诗读来只感觉土得掉渣,毫无想象空间,单调的象征直白的比拟味同嚼蜡,那么不写也罢。然而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乡土诗慢慢更换了另外一种面貌,它是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人们对诗歌语言实验性探索性的认可接受,伴随着现代诗的飞跃同步进行着的大乡土的求变求新。这一时期的乡土诗因为从文本到精神的双向求索,而被业界称为新乡土诗,在诗歌界,往往还是以“乡土诗”论之,只是在约定俗成的阅读和评论中,忽略了文革和文革之前的呆板而单调的“乡土”。
      陈仲义先生在《乡土诗学新论》中言道“乡土诗学的总体流向:风俗画——文化乡愁——家园意识三部曲,这三部曲同样也构成乡土诗学由浅至深,由表入里的互联互动的三结构”。陈仲义论述了乡土诗的基调,而我们欣赏一首诗,却需要从一首诗的具体文本出发。且看孙光溪先生的诗,是如何在事物的真实与情感的真挚里展开他的诗意乡土的。
      在孙光溪的诗歌写作中,乡土诗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与很多乡土诗人不同的是,他拒绝伪抒情,遵循着自己真实的情感,让自己的心灵自由游弋在他生活的“乡土”里面。光溪先生在寿光生活了半生,寿光乃人杰地灵之地,人文历史厚重深远,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就诞生在这里,汉字的创造者仓颉也诞生在这里,有了农圣有了汉语言的发轫者,寿光诗人们的乡土诗创作便有了得天独厚的源流。作为寿光的诗人,孙光溪的乡土诗属于独挡一面的,也具有只属于他自己的特质,比如他大量的写家乡的诗篇,始终保持了对他自己的乡土的敏感,不断的使之深化,不断的更迭新意,或者扼腕轻吟,或者自由奔放,或者幽幽倾诉,或者静默沉思,或者刹那顿悟,展示才情的天空有他飞翔的乡土诗的翅膀。
      我们随意摘录他的一首诗,探究光溪先生是如何基于故土亲情而展现他的诗歌建构。


秋日公园


秋天来了
我站在门外,看门外的风景
一位老人蹒跚在石板路上
落叶,不停地敲打着他的拐杖


一只小花狗
躺在不说话的石头上,懒懒地
小桥下的流水,开始皱起眉头
一对傻孩子向水中扔着石块


一位进城的农人
手中那支香烟,呆呆地燃烧着
风,模糊了他的眼神。看不清
老人与孩子的摸样


一位修鞋的女人
修补着断了后跟的高跟鞋
一位父亲肩扛着自己的宝贝
孩子抚摸着他的头顶,问道:
那个修鞋的阿姨会说话吗?


      阅读这首《秋日公园》,我们像看电影一样看到在公园里的一些场景:蹒跚的老人拄着拐杖、小花狗躺在流水旁看孩子扔着石块、进城的农人茫然之神态、修鞋的女人和肩扛孩子的父亲……一幅素描般的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此中暗含诸多意味。诗人为何没写青春勃发的青年人,而是蹒跚拄着拐杖的老人?只有孩子不谙世事,顽皮地扔着石头。农人那支香烟呆呆地燃烧着,令他看不清周围的事物,意喻何在?当诗人借用孩子的嘴巴说:那个修鞋的阿姨会说话吗?孩子的天真发问带给读者的是深层的思考。优秀的诗歌,总会让你在诗人的“构图”中寻求并感受到意在言外的那种东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有高见:“不管你当不当作家,一定要有三个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作为诗人更要有这三个能力。贾平凹先生把“观察能力”放在首位,这说明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观察能力,对于写作就等于无源之水。我们要以独特的视角,细心入微的观察客观事物,体贴物理情态,才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才能有所新的创造。其实,观察、想象和表达,基本上是由诗人的敏锐程度决定的,这种对自己的乡土的敏感决定着孙光溪的写作中,非常自然地捕捉住乡土因素,同时又为现代生活给予观照。写的是城市中的秋天的花园,但恰如其分地嵌入农人以及他呆呆燃烧的香烟,诗人不再是站在单一乡土的视角来观察和体会生活,乡土诗歌也不仅仅是单纯反映风土和民俗,不仅仅是充斥着麦子、高粱、棉花、村姑、镰刀和锄头等意象的语言组合,而是揭示现代人的心灵,在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彼此呼应和观照,是作为一个诗人的生命直觉。相对于以往习惯上称谓的乡土诗,孙光溪的诗是丰厚而更具新的美学特征的。这也不难理解,当下为数不少的乡土诗人曾经在乡村生活过,离开故土,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后,他的笔下依旧流淌着当年小河流水芳甸草香的余韵。
      孙光溪的乡土诗有着普遍的时代的精神又不乏个人化生活体验,在他的很多文本中很容易发现这一端倪。笔下的乡土是他生命经验和情感经验的综合交融,如果说曾经的乡村生活和乡村记忆是他的写作重要资源,那么他把这些资源充分燃烧,他在他生活过的乡村里捕捉人物、景物和事物,捕捉思想和诗意,然后按他的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以乡土气息浓厚的诗歌的方式表述出来。很明显,在孙光溪的诗歌中,曾经的乡村经验,是他文本丰富内涵的基音,有了这些基音还远远不够,还在于一个诗人的心性。他心性的执着和热爱,对诗意的悉心打磨,才会构成立体的诗歌建筑。热爱也会由此及彼,在徜徉于平原山川河流沟壑之间,在大地上的作物萌发季节更迭之间,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历经农业背景而诗情饱满的沉思者,孙光溪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当他的诗扎根于眼前的土地,他便获得了别样的生命。且看下面的部分作品,顺便引用朋友们的解读点评:


一头老牛,干渴的反刍(外二首)


村庄,古槐
因一场风寒,感冒加重
一头老牛
干渴的反刍着。雪里传来
骨的沉吟


一群蚂蚁空洞的记忆
找不到来路


痛苦的哭着
雪花
依旧在飞



背影,渐渐模糊


那盘石磨的呻吟
累倒了岁月
放牧的背影渐渐模糊


一滴血
染红了夕阳
鞭子,突然病了
羊群贪恋那棵草
迷了回家的路


或许,明天
还有几声凄厉的鸟鸣



爷爷的铁锤

母亲手拉着风箱
爷爷的铁锤
在寒冷与烈火中锻打
只因
雪中那朵梅


我,紧握那枚沉香
在人世间浮华


      这三首诗歌,用语简洁,意境丰厚。诗人以跳跃性的手法,通一些具象的层层辅展勾勒诗歌的主题要素,让诗歌的内函空灵而有张力。诗歌无需高于生活高于人生或高于理想的题材,诗在生活的平实和朴素里。诗人就是从岁月的深井里淘取甘泉的人,就像“爷爷的铁锤”锻打出“雪中的那朵梅”“我,紧握那枚沉香/在人间浮华”——诗真得那么遥远吗?(周塬)



寒冬,父亲(外一首)


冰凌下那朵梅
在风的呼啸中
默念的火焰
连同心中的诗篇
一起燃烧


雪花在飞
父亲
怀中那壶酒
站在冬的脊梁
温度
比血还烫



灵魂


灵魂
沿一条寒冬的河流
清洗。洗去那些凉
不要问
血液
是否凝固


这样的季节
迷路的影子
在冰心中发芽


      两首诗歌短而有味,第一个感情深厚,写出了父亲的形象,有深度和味道;第二个可说是凝练,用词恰到好处。从容宁静的口吻诠释灵魂的意象,沿着河流成为一个自然贴切的表象,在作者笔下娓娓而述。(蝶小妖)




走进久违的故乡


四月。阳光。风。奔腾的心跳,透过新颖的构思,
沿河流的脚步,捡起天空的云彩。时间,
在适宜的温度里,握紧生命的渴望。


犁尖上的谷雨与低处相约。泥土的灵魂,
打开沉思的行囊。一串串通俗的词汇,
凝结成圆润的露珠,滴进村庄曾经痛过的心脏。


是谁把如丝的春雨唤醒,塞进种子的胸膛?
苍凉的逃避,腾出绿意的辽阔。一位老者手握锄头,
饱满的心,向着煦风千里。


是谁将五月的遐想,撒进广袤的田畴和村河两岸,
把蹦跳的音符,载满一节又一节奔驰的列车,
甩掉的卑微,擦拭着春秋?父亲,把珍藏起来的那场雪,
用阳光支起炉火烘烤,朴素的生命,涂满了绚丽的油彩。


我,站在愁楚的日子里,饮一杯月光,无法醒来的疼痛,
乘母亲那盏古老的灯笼,走进久违的故乡。呆呆地,
傻傻地,读着一首即将死亡的诗。


      语句彻透灵婉,行文大气而跳跃,诗思诗意流动如潺潺溪水清澈而永恒,诗情诗感如蓝天白云般高远而清丽。故乡的情思故乡的影廓故乡的心结尽在感性而温婉的文字里脱出了一种最美最彻骨的生命感和空间感。有个别之词需加以揣摩和推敲,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影响一首好诗的感官和质感。(好心情)



时光恰好


喜鹊操着村庄的方言
把冬天的固执和冷酷撵走
父亲与蛰伏了一季的生灵
踏一缕春风
攀爬在弯曲的山路


春风里的植物,抱起
阳光的温暖。酝酿着
翠绿的歌声。在这样的时刻
我该怎样握住你的手
跟随父亲
用翅膀煽动出自己的语言


憨态可掬的石头
请你告诉我,远方的天
是否那样的蓝
一滴滴春雨,弹奏的音符
是否泛着淡淡的笑


时光恰好,亲手中的锄头
牵挂着不语的念想
似乎,许多故事里的事
已与己无关。只有
山村的早晨,属于我的


我站在山头,遥望
山路,石头,松树,鸟鸣
携手,向着前方
隔山隔水的梦,就在脚下


      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我该怎样握住你的手,跟随父亲,用翅膀煽动出自己的语言,诗人强烈的情绪得以自由的表达。时光恰好,父亲手中的锄头,牵挂着不语的念想,似乎,许多故事里的事已与己无关。只有山村的早晨,属于我的。一种恬淡的心情得以释放,让读者产生共鸣。结尾,隔山隔水的梦,就在脚下,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中国诗歌网)


影子,燃出的火焰


春天,醒来的风
怀揣那首老诗,从大地深处
漫来。一寸一寸的绿
暖暖地抱着一种声音。父亲
像风一样行走,触摸那块石头
铿锵的誓言


梦境,沿着田埂蔓延
花开一样的自然。影子
燃出的火焰,不会输于岁月

一程又一程的风
从身边掠过,执着的田野
忠实地望着我


      诗歌的意义最终在于情感与心灵诗意化地再现,这首简短的诗却有着很大的容量,抒情的铺衬和诗意的闪转与推进让作品从文字进入具有血肉的艺术。“怀揣着那首老诗”的春风,“触摸石头铿锵誓言”的父亲,是一种对时光与追求的感怀,这为“梦境”与“影子”作了序曲,田埂上追梦的影子是信念的执着,是远方的灯盏,田野不是追梦人的见证者是心灵深处坚执的信念!(好心情)


春雨


春天的雨来了
像一位情人
伴随着梦的节奏
沿途洒下珍珠般的灵魂
激活一朵朵馨香
走进时光的双眸


那声鸟鸣
不再固守山顶的荒凉
在一个无眠的春日里
用清亮的喉咙
唱响芬芳的誓言


桃花的心事
就事论事
借着阳光的温暖
站立成三月的向往
别样的情怀
在大地的宣纸上
洒下心血一片


再一次瞄准角度
乘风潜行
醉了一寸寸光阴


      这首诗,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春天的雨来了,像一位情人,伴随着梦的节奏沿途洒下珍珠般的灵魂,激活一朵朵馨香,走进时光的双眸”,像情人,款款而来的春雨,带读者走进了芬芳的时光。“在一个无眠的春日里,用清亮的喉咙,唱响芬芳的誓言”,这样的春日是多么的美好,作者含蓄地把如花中蜜的诗情,散播在读者的心中。“雨,再一次瞄准角度,乘风潜行,醉了一寸寸光阴”回味无穷的结尾,再一次将美好的氛围和意境带给读者,让人身心愉悦。(中国诗歌网)


倒春寒


春天。辽阔。清亮。光
穿过风,抵达泥土。苏醒的小草
向着天空拔节


一场倒春寒
让那些勇敢的生灵
学会了沉默。树上新鲜的孩子
担心,目光是否过高平静的河水


空中,盘旋的鸟鸣
等待着,寻找芳草曾经的味道
等待着风,在一个温暖寒冷的夜
酝酿一个蓬勃的词语
等待着,等待着


我们,相遇在这个季节
血液中的谷粒
不会沉睡在黑暗的土壤


忽冷忽热的春
依旧。唱着它的生日之歌
赶路


      《倒春寒》这首诗写的极具个性又欣怡,开首那些鲜亮的词闪亮登场,紧随其后的意境和场景的勾勒都是独出心裁的,而且景色别致,没有无边丝雨细如愁的虚无;而是一丛丛一簇簇的把春天中的万物和倒春寒比拟衬托。既有传统的风俗也有今天的奋进,不是表现在文字中,而是通过一些特殊又跌宕的场景传达给人们;一节一节一句一句都是跌荡不穷;把春天刻写的微妙微翘没有生硬和拼凑的痕迹;在今天网络流行的乡土文学或乡土诗人,我也解读过,开始的创作中他们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习俗和痕迹,但我感觉也是褪色的诗歌;后来的诗歌中就一味追求怪异的意象和风格;到头来就失去了风格和特质,如一些诗人的创作走到了尽头而自残;而“倒春寒”可以说是一个诗题,而我们的诗人写的淋漓尽致,读后留下的不仅是感叹和回味;这样的诗歌我感觉无所谓精华不精华,它能够让我记得生命中曾经欣赏过。(北方夫子)

村庄

母亲的风箱
随那声鸟鸣,只响了一声
村庄就亮了


乡情
一朵不败的花
随爷爷心中那枚秤砣
盛开。父亲,叔叔和大爷
用盘根的石头,磨出来的时光
称了一千年的梦
大娘和婶子
用石碾碾出来的标尺
依旧很亮


藏着一千个
一万个故事的扁担
一头挑着春
一头担着冬
挑出来的冬暖与夏凉
喂养着老牛
喂养着村庄


      《村庄》简短而精致,细节描绘令人会心,在优美的刻画中,无论家族还是村庄的历史,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发清晰而温馨。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感受,却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根怀乡琴瑟拨动,发出悦耳的和鸣。(陈亮)


小雪


清晨,手捧唐诗宋词
遥望。故乡的炊烟
正以善良的姿态,把这个冬天的
冷,温暖。此刻,纯粹的白
借诗中那声鸟鸣,洒下
一枚枚鲜亮的词


眼神,手指和脚步
盛开着浅笑,滑向一树的思念
似初恋的我。燃烧着激情


我,站在城市的楼顶
多想喊一声。一群思想者
该敲打出铮铮的响声
让每一个细节,舞出应有的风


来吧。大些。再大些
在这个寒冷的冬,我们一起
向着月光,向着梦。泼洒
晶莹,划亮天空


        《小雪》显然是在小雪这个节气来临后有感而发,小雪是中国传统节气,“唐诗宋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粹部分,“我,站在城市的楼顶多想喊一声。”天地悠悠的诗人情怀彰显无遗。“一群思想者\该敲打出铮铮的响声\让每一个细节,舞出应有的风”既是客观审视,大约也是诗人心灵的自我期许吧?因为“大些。再大些\在这个寒冷的冬,我们一起、向着月光,向着梦。泼洒\晶莹,划亮天空”。是的,划亮天空,也划亮人类毫不畏惧寒冷的文明的住所。(时光静好)


      ……连篇累牍地捧出这么多作品和友人们的解读,意在让读者全面了解孙光溪先生的文本特色,形成一个大体的较为完整的诗人影像。我们会发现,情感的真挚不仅仅要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感悟及有关生活的元素紧紧联系在一起,还要情不自禁的将个人独特、复杂、深沉的情感全部揉进自己的诗歌。就像一棵树,有根,有树下的土壤,有枝干,有筋骨,有葳蕤的树冠,更要有——植根于故乡的欣欣而上的精气神。这样的生命是鲜活的,这样的诗篇是宝贵的,这样的情感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孙光溪的现代乡土诗歌写作,其艺术魅力也来源于对诗歌语言艺术的创新,既要避开常见语言的套路化直白化,又要实现新奇可解的陌生化,增加语言的张力,为读者留出适当的想象空间。要和传统的乡土诗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给自己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然,这种语言上的实验和探索本身就充满着未知的魅力,一种语言和谐承载诗人精神指向的时候,也是诗人最陶醉成就感最强的时刻。比如他的一首《岁月,记忆》:


岁月,记忆


岁月,转过身去。记忆,开始下载
一个寒冷的夜,月光凄清,父亲和母亲推磨
我坐在磨棍上。磨,转一圈,我,也转一圈


后来,梦,和我渐渐长大
推着小脚的母亲,去田间,去外婆家。去一个又一个春天
推着推着,母亲不见了。在一个寒冷的冬


再后来,我推着一朵云。云朵的泪水
湿了一行行脚印。沿途,一株株小草,望着我
跌跌撞撞。一块石头,冰冷地活着


再后来,我用几棵冻透的白菜
包一碗水饺。端上月光照耀的地方,告诉我的母亲
我的家,在乡下。我的脚印,在乡下


城里的影子,迟早要被时光卷走
空空的行囊里,装着一些风和自己那些被病毒
浸泡的骨头


娘,这个夜,大雪,在不停地下
但,埋不住我们走过的路。您好好休息


      这首诗,我私下认为在孙光溪的作品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成功之作,从儿时的记忆写起,“我坐在磨棍上”,一句短语就活生生地将儿时的日子拉了回来,鲜活,犹如在昨天。“磨,转一圈,我,也转一圈”,转动的岂止是磨?而是岁月,是时光。后来,诗人推着小脚的母亲,去田间,去外婆家。去一个又一个春天。细微之处见真章,诗人写母亲的“小脚”,强化了那个一去不返的旧时代,从而衬托岁月的久远,这么久远的岁月里,这些深刻的记忆该是多么珍贵?难以遏制的故土亲情跃然纸上:


再后来,我用几棵冬透的白菜
包一碗水饺。端上月光照耀的地方,告诉我的母亲
我的家,在乡下。我的脚印,在乡下


      尽管生活在城市里,但一切都不是踏踏实实的,像影子,迟早要被时光卷走。城市生存状态下的尔虞我诈,世情淡薄,道德沦落,如病毒浸透着人们,也让诗人深感不属于自己的归宿。
      本诗结尾的一段是最打动人心的,“您好好休息”,貌似不紧不慢的话语,娓娓道来的语调,却骤然提升了全诗的份量和重量。这个作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和谐统一,短句短语出场,抑扬顿挫中沉稳抒发,节奏不疾不徐,恰到好处。因为《岁月,记忆》,拔高了我对孙光溪先生写作的期待。
      毕竟创新太难了,单一的抒情、表面描摹一下乡村景色、肤浅地赞美粮食和大地、无关痛痒地关心民生,或以一个伪农民的心态表达一些怀旧伤感的情绪,已经无法和这个时代匹配,时代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迫使诗人在表达中必须深入,既要历经变革时代灵魂的漂移,又要在文本实践上艰辛卓绝的前行。在某次诗歌研讨会上曾经谈到:在我们具体的写作中,貌似诗人运作和操纵语言,但本质上却是被语言所操纵,因为一个诗人最隐秘的感知和智性的表达,语言总是无法让你达到目的,语言无法让诗人抵达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这就造成了一场战争:诗人永远在和语言搏斗。维特根斯坦曾经感叹,“要看见眼前的事物多么难!” 韩东说,语言是一种光线,事物通过语言被看见。韩东侧重于从事物的关系去看待语言。维特根斯坦主要看到了语言的局限。好像语言的局限让我们诗人不能完全将眼前的事物看清楚,不能写出完全让自己称心如意的诗歌。那怎么办?我想说的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总会努力让语词处在关键的敏锐的位置上,尽量让自己的诗歌具备生命的张力。那么现代乡土诗必将面临多向度的探求,大乡土的背景下,也必将涌现像孙光溪这样的诗人:包容了大地和天空,也包容了我们的梦想和痛苦,在日益物化的经济时代,着力保留住乡土之上朴素的初心,让我们的写作,带着故土亲情的温馨,带着人性的温暖,和诗意语词的光辉。
      从最初结识孙光溪先生到现在,他的写作一直是走在路上的从容、坚定。他虚怀若谷的心态和足够的空杯子思想,帮助他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完成了从传统的抒写到前卫意识的接纳,并完成了这么值得信任的文本建构。同时,光溪先生更明确了诗歌艺术之于生活之于生命的关系,诗歌写作,是件很纯净的事,它甚至像一种文化的宗教行为:她让诗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热情和爱诉诸笔端,以奉献出优秀作品作为信条,从而进入宽广通达的诗神的布施。
      让我们一起期待和祝愿光溪先生的写作走的更远更高吧,时光的影子温润于亲情故土,诗歌的翅膀已然掠过这部诗集的环衬和扉页,徐徐打开的不仅仅是一首首精美的诗,更是诗人的赤诚心怀。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于山东青岛

孙光溪先生的个人主页:http://bj.xlkf.cn/space-uid-24602.html

31

主题

6623

回帖

16

精华

元老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优秀会员杰出贡献北京诗人管理员特殊贡献

发表于 2015-1-1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亮起来学习,问候老师。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2万

回帖

27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高质墨客北京诗人版主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5-1-14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品赏。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

回帖

0

精华

贵宾

Rank: 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歌 发表于 2015-1-14 12:31
亮起来学习,问候老师。

感谢兄弟鼓励,祝好,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6838

回帖

1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版主北京诗人

发表于 2015-1-1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来,大家细品!问好长笛手!:handshake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

回帖

0

精华

贵宾

Rank: 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歌 发表于 2015-1-14 12:31
亮起来学习,问候老师。

问候杨歌兄弟: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4

主题

6253

回帖

195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高质墨客北京诗人贵宾版主驻站诗人

发表于 2015-1-1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长笛手老师厚爱!从中学到了很多!谢谢老师指教!祝福!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

回帖

0

精华

贵宾

Rank: 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君一生何求 发表于 2015-1-18 20:27
谢谢长笛手老师厚爱!从中学到了很多!谢谢老师指教!祝福!

孙老师客气了,今晚通读了一遍你最后发给我的诗歌,都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4

主题

6253

回帖

195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高质墨客北京诗人贵宾版主驻站诗人

发表于 2015-1-26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笛手 发表于 2015-1-26 22:15
孙老师客气了,今晚通读了一遍你最后发给我的诗歌,都非常好。

谢谢老师鼓励!祝福!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9-25 19:14 , Processed in 0.09176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