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当我打下这个题目时,已是子夜了。 窗外的灯火正在逐渐灭去,黑暗逐步占领了城市上空,此时,新一期《诗歌月报》的稿件已经选编完毕了,今夜,我与诗歌为伴,真好。 想来,北方已该是寒冬了,而此时的江南,还似深秋季节,只是近来雾霾天气很多,凌晨的空气都似凝固的,让人呼吸困难。子夜的冷风从窗户缝隙吹进来,凉凉的,湿湿的,白色窗纱浮动,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了里尔克的诗句:当着落叶纷飞。 其实,写下这些文字,难免有些伤感。因为个人原因:《诗歌月报》做完这期,就要停刊了。当初我们的出发点是把电子刊作为《北京诗人》纸刊的有益补充,和纸刊相较,电子刊实际上更灵活,更容易让作者和读者形成互动局面;电子刊内容也更容易充实,希望能和纸刊形成互动局面。但实验半年来,绝大多数朋友还是热衷于上纸刊(这个无可厚非,是所有诗歌论坛都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诗歌论坛的电子刊都面临做与不做的困境。)电子刊所期望的两个目的并未达到。巴芒在这里是要做出检讨的,由于忙于个人生计,没有抽出时间进行推广和宣传,以至于电子刊的关注未达预期,辜负了论坛管理和诗友们的期望。因个人能力及精力有限,决定从2014年起,停止制作《诗歌月报》电子刊。 近段时间,我常常陷入迷茫,也会有些关于诗歌命运的思考。相对于物质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这几十年就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大工地。物质越来越丰富,享乐主义越来越流行,国民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对于精神而言,这又是一个无比诡异的时代,是一个对物质、金钱、地位无比推崇的时代。这样的现状反应到诗人群体里,诗歌如脱缰野马,四处奔突流窜,诗歌的理想和精神逐渐淹没在日益沉重的生活硝烟中,很多诗者的努力和呼号如风中云烟,显得无力而式微。失去情致的诗歌已成了成了部分诗人们的痛苦,不知有多少人在为上不上刊而纠结,不知有多少人在为得不得奖而痛苦,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未得赏识而愤懑…诗歌论坛也好,电子刊物也好,民间纸刊也好、甚至官刊也好,无非都是一个平台和媒介,说到底都是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沟通的桥梁,我们在上面应该首先是去寻找热爱的诗歌。其实,诗歌最好的结果不应该是让人记住作者是谁,不是诗人漂亮的头发、名满天下的地位、优雅的谈吐、奇怪的论调、接二连三的绯闻和罗曼史,而是诗歌本身闪光的词句和思想,是诗歌本身让人接受的广度和深度,是诗歌的普世价值。乾隆写诗几万首,我们可能一首也不记得,所以乾隆绝不可能以诗人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脑海;而我们仅仅从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记住张若虚,认定张若虚是唐代不可或缺的大诗人!海德格尔说:“一首诗的伟大在于,它能够掩埋诗人这个人和诗人的名字。”……说着说着就扯得有些远了,但这是我对当前追名逐利的诗歌现象的迷惑和担忧。但愿我的担忧是杞人忧天,如此才是最好的结局! 回到正题吧,《诗歌月报》自创刊开始,加上这一期,已经做了6期了,时间真快,6期了。在这半年时间里,《北京诗人》论坛的管理员和版主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协助,论坛的注册会员们也给予了关心和帮助,在这里,巴芒发自内心地感谢大家!尤其要感谢的是为《月报》选稿的版主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月报》的辛劳付出! 是时候了,《诗歌月报》电子刊该对大家说再见了,能和所有关注、关心它的朋友们一起度过这半年时光,它是荣幸的。它又如此匆匆离去,却又迫不得已,望朋友们理解和原谅。花开花落,叶荣叶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的种类如此,《诗歌月报》的命运如此,诗歌的命运同样如此。一份小小的电子刊物,曾如的微弱叶子纷飞,然后回归大地,也没什么不好,“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始终坚信:诗人会层出不穷,诗歌会向前发展,诗意理念会永生! 《诗歌月报》停刊,但和大家相伴的日子还会继续。同样地,还是以里尔克的几句诗歌与诗友共勉吧: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再过几小时,天就要亮了。雾霾也终会被雨打风吹去,蓝天碧水终将会回来,朋友们,大家一起继续与诗歌为伴,寻找自我的诗意栖居;最后,祝所有《北京诗人》论坛的诗友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篇! 2013、12、5 0:22
13806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