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昨天,我在本论坛诗歌评论版浏览帖子,看到朵玛老师的一篇短评,评论写的是一个叫欧开平的注册诗友发在本论坛现代诗歌版的主题帖《长城(外一首)》,朵玛老师选取了后一首《人民英雄纪念碑》来进行品读,当时我看了一遍,就把这首诗歌(人民英雄纪念碑)记住了,非常非常非常之惊喜!这种感觉多年未见,我当时直接怀疑朵玛老师是从某些经典诗作中选取出的作品来读,所以我忐忑地问老师:这作品是我们论坛的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就去把这帖子捞了起来,这样的诗歌,是值得巴芒为之致敬的。 我还是先把这两首诗歌复制下来:
长城(外一首)
文/欧开平
那些面孔,隐藏在石墙里 缄默不语
数不清石墙有多少缝隙 醒着刀光剑影 滴血喂养 掩埋尸骨的青草
硝烟未散尽,风趴在垛口 凭吊血阳硕大的头颅 一路抚摸历史的脸 手,有隐隐的硌痛
人民英雄纪念碑
修筑纪念碑的人,是人民出身 睡在云霄的英雄,是人民出身 题字的领袖,是人民出身
所以我来 我也是人民出身 不做敬仰 只是人民看望一下人民
我们都知道,写这样题材的诗歌,绝大多数人都会从历史长河出发,前三朝后五帝洋洋洒洒浩浩荡荡的写成黄钟大吕,而实际上却非常难以驾驭这样的题材,大多都写成了遗迹堆砌和意象组合,而且不厌其烦,常常让读者感到视觉疲劳、审美疲劳。而欧开平不!他就是这样的举重若轻,避实就虚,亦虚亦实,以虚写实,再还实以虚,把诗歌的高度提炼出来。 这两首诗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最主要的成果是在混乱如麻的现实生活中呈现一代人的心灵状态,在外在的写实中呈现内在的东西。所以它具备了直击人的力量!
先看第一首《长城》:“那些面孔,隐藏在石墙里/缄默不语//数不清石墙有多少缝隙/醒着刀光剑影/滴血喂养/掩埋尸骨的青草//硝烟未散尽,风趴在垛口/凭吊血阳硕大的头颅//一路抚摸历史的脸/手,有隐隐的硌痛。”实际上,这些看似词汇“摇滚”的文字,却正是时代普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有效隐喻,这些延续不断的梦幻碎片拼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副巨大的幻象色彩画卷,其产生出的令人惶恐又让人震撼的意蕴几乎使人窒息!疑问、质询、追思、幻灭、荒诞、愤怒以及绝望,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曾经的理想信条和现实的断裂感扑面而来,最后成为“抚摸历史脸”的“手”,“有隐隐的硌痛”,这就是现代诗歌美学价值和作者当时的感悟产生的奇妙结果。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这种疼应该是对“理想长城”遗失之疼,所见的长城是长城,也不是长城。很多时候,看见长城就以为看见了真实,事实并非如此。眼中的长城已是过去式,作为历史遗迹存在,已无多大的现实意义;隐喻背后的长城才是真相。
再来说说第二首《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文字而言,这两首诗其实泾渭分明,如果说第一首是阳春白雪的话,这一首就是下里巴人。但下里巴人式的朴实文字他本身就具备“原生态”的动人力量,他让诗歌易读、易记、易懂,更亲民的同时自然就有了普遍价值。关于这类文字出现在诗歌里使用,诗坛早有争论也有定论,这里不再累述。还是回到这首诗。诗人不是特别的人,建筑工人不是,英雄也不是,领袖也不是,他们都是现实存在,都是现实中的“人”,也是人群中的“人”,而不应该成为现实之外人群之上的人,这首诗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把自己和建筑工人、英雄、领袖融合在一起,都是“人民”,让“亲近”、“和谐”、“共生”成为时代标志性的语言,诗歌文本也因此而留下了这个时代真切而又微妙的痕迹,这就是这首诗歌高于同类题材的地方,很朴实却很有感召力。 真好!这样的诗就是我眼中真正的好诗!
很多年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歌?曾经和某位诗人打个笔仗,争吵过关于好诗的的定义,挖苦过欣赏眼光高低的问题。是的,自从有了网络这个平台,每天都能读到很多诗歌,草根的、名家的,都一样良莠不齐。总的说来,一年下来读诗无数,总感觉有些怅怅然,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诗歌实在太少太少;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值得反复玩味的诗歌实在太少太少;能够让我一读就记住全文的诗歌------说实话,真是寥寥无几。而每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诗歌,我都会惊喜甚至惶恐!诗人们,当诗歌正在成为汉堡一样的快餐来享用时,是作为读者的我在迷失,还是作为作者的您在迷失?抑或是我们集体的迷失。我想,作为读者的我,不需要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荒诞诗歌,也不需要把感官感受直接强塞给我们的标题党,更不需要那些折叠词汇虚情假意的文字游戏。我们要求的其实很简单也很不简单:只要我们能接受并记住它的---就是好诗歌!
由于能力有限,见识有限,也因为时间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也说不好,就简短地谈点看法。一家之言,与大家共讨。
138219 L L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