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杂谈】:我们什么时候对“官刊”不再信任 阿依古丽 无意中翻到2016年第5期《扬子江诗刊》第28页,当读到《施施然的诗》中《丹噶尔古城》一诗的结尾:“让我替你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句诗好像是被众口嚼烂的剩菜一样,让我倒胃口,随即让“度娘”帮忙搜索追寻答案,果然出现了一排有“让我替你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的诗,抄录如下: 由洪烛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8月1日出版的诗集《仓央加措心史》中的一首诗《写给仓央加措的情诗:三百年后我踏尘而来》: ……. 三百年后我踏尘而来 替你写出你没有写出的诗 替你唱出你没唱完的歌 替你把转经筒再转十万圈 替你重新点亮你没有点亮的酥油灯 替你在初恋之后再来一次初恋 替你把爱过的人在爱一遍 ……. 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第83页作于2014年3月16日的《人到中年》: …… 能够思念的人越来越少, 我渐渐原谅了人世的凉薄。 如果回到过去,我确定会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 把疼痛过的再疼痛一遍。 ……. 老巢的诗,《过年,我们把爱过的人在爱一遍》: …… 家,在任意一块天空下
现在没开花的,请就地开花
花,是新年最早的房子
现在没相爱的,要抓紧相爱
爱,让我们迷失在路上
孩子一样相互呼唤。过年
我们,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 施施然的诗《丹噶尔古城》(写作时间不不详,无处考证): …… 我将带上嘲弄的笑 或欣喜的尖叫。你看 马蹄声中黎明就要来临 让我替你把爱过的人在爱一遍 把恨过的人一一宽恕。 以上四位诗人,竟然能不约而同在不同时期写出了同一句诗,诗坛怎么了?诗人们怎么了?如此“垢病”的诗还能够在《扬子江诗刊》刊出,《扬子江诗刊》怎么了?在此,我不想考证“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的原创作者到底是谁?是以上四位中的哪一位?这种考证毫无意义,也不是我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我只是痛心地质疑如此雷同没有变化的诗句还能够被专业诗歌刊物《扬子江诗刊》刊出,试问:《扬子江诗刊》已经与读者隔了多少座高远的大山?拿着国家粮饷薪水的专业诗歌编辑,怎么可以忍心把“鱼目”当“珍珠”呈现给读者?这让我匪夷所思,为什么“官刊”会一而再刊出如此不严谨没水准的稿件?答案也许不言自明,答案也许言而不明…….无论怎样,直到今天,我彻底对“官刊”不再信任了。 众所周知的是:“官刊”靠国家拨款,目前,“官刊”的内、外部环境均在“计划经济”和“刊稿”垄断中享有特权,有传言个别编辑互相发稿,甚至“诗权”、“诗钱”、“诗歌话语权(当然对代表权威诗学成果的发布,我无可厚非)”交易现象的存在,明眼人似乎心知肚明。还有传言“官刊”诗歌编辑,在位时不失时机为自己发稿,原因是一旦不在其位,他们的作品就很难大量发表,于是,出现了“官刊”之间用作“交易”的“人情稿”,且风行猖獗,已经与诗歌先贤大师倡导的诗歌精神相背离,与诗歌编辑的使命责任相剥离,这也是“官刊”的办刊质量、声誉和口碑日益下降的根本原因。其实,好诗歌在“官刊”原本就很难刊出,在现行的审核制度下,官刊发出来的诗一般都是二、三流的诗歌,真正的好诗都在民间,目前很多优秀诗歌作品在“官刊”发不出来,只有在“民刊”才可以读到,也是普遍现象,这都是我们对“官刊”不再信任的原因。 其实,我说这些,也不是有些人说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也曾在许多“官刊”上发过大量诗歌、小说、散文和散文诗作品,也因此是许多“官刊”的忠实读者。那时的“官刊”品格、质量、水准是由编辑和读者通过信函建立起来的。从天津《散文》月刊、河北《女子文学》、河南《莽原》、湖南《散文诗》、新疆《绿风》诗刊、四川《星星》诗刊等等…… 一封投稿信,寄到编辑部,不知道编辑姓啥名谁,只有稿子和他们发生关系,好,则留,一封稿件录用通知信函,我捧在手上,好像捧着一个装满了阳光的海洋。不好,则退稿,还有编辑鼓励安慰的话语,小鸟一样在耳边叽叽喳喳很多天,让你勤奋、思进,让你在这样的绿树枝上遥望那个梦想中的春天…… 如今,一切都变了,诗歌变了,散文变了,小说也在变!已从古人先贤崇尚的精神的对话,转而变为对物质世界的献媚。于是,过去人们印象中清高纯洁的“官刊”有了垢病,沦陷了,有污浊翻涌追逼过来。正是如此,我们对“官刊”开始怀疑,开始不再信任。如今啊,如今,可供阅读的名作经典不计其数空前绝后,阅读的选择优势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诗人、作家和广大读者的手上,“官刊”众星捧月已是消失的旧风景,未来“官刊”之路漫漫,“官刊”何为?这不是问题,但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至少我们再也不会把宝贵的阅读时间浪费在那些重复再重复的诗行中。 还想说的是:写此文,我绝没有贬抑某诗人、某“官刊”、某编辑之意,只想提醒写诗的朋友们不要重蹈施施然作品的覆辙,提醒“官刊”的那些编辑们,选稿编稿时,别忘了你走上诗歌之路的初心,别忘了编辑职业的担当和责任,别忘了“台下”那些检阅你们的火眼金睛,在当前如此繁荣的诗坛气象中,勇于挑选出那些蕴籍醇美、骨气端详的佳作,为“官刊”重整旗鼓,也使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辱没“官刊”这块招牌,不懈怠诗歌编辑这个众人瞩目的行当。 2016年9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