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随子 于 2016-5-16 23:51 编辑
【执手杯】为藉千亩,必躬必亲
文/天随子
耕地这个词,有一种无端的好,是亲切的,是质朴的……轻唤这名字,整个人都心心念念了,仿佛把一颗心轻轻地缓缓地浸入水中,濯尽尘埃。 耕地这名字,是一块璞玉。这玉呀,不晶莹,不玲珑,不夺人眼目,不石破天惊,只是云淡风轻地固守在岁月的河山里,闲对清风明月,闲坐暖云香雪……不显山,不露水,安安静静,本本分分——这就是耕地。 耕地似一位中年男子,过于固执,过于执着了。坚守属于自己的一方山水,端坐一方,风雨安然。石头与泥土是他的山,草木与花香是他的水,鸟语是小溪,虫声是丘陵……他安静地享受着,凝神闭目,一言不发。 但更多时候以为,耕地呀,是她,不是他。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耕地是有灵气的,是有人性的,具体点说,是母性。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亲生母亲,还有一个就是耕地。我一点也不避讳,逢人就说,在文章里面,亦是多次提及。不觉得矫情,一点也不,这一份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土生土长的,是刻骨铭心的,是细水流长的……耕地以母亲一样的胸怀,包容了一切掠夺与无知,以母爱的无私,接纳了一个又一个人,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纳兰容若在《画堂春》中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那一双人呀,是耕地对人们的不离不弃,是人们对耕地的难舍难分。 对耕地的情与爱,再没有谁比农民更深刻、更真挚了。 我是农村人,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在黔山秀水里,土生土长,生根发芽。与耕地打交道的日子更是多了,但明白耕地的好,是从背井离乡的乡愁中觉出的。是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在去往彼岸的轻舟上,蓦然回首间,才惊觉故乡种种的好。其中最为亲切的,便是耕地,顿时拨开云雾见月明了。 耕地于我,有一种无端的痛,那是生活的痛,是对生活的无奈与叹息。在童年乃至少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能成为一种奢望,在心头默念一遍又一遍后,痛上心头,有血流出。如此说一点也不夸张,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呀,在耕地上长成几垄荒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是一段曲折的岁月,如今想来,依旧触目惊心。是一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光,是一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岁月,是凄凄惨惨戚戚,是忧伤到处蔓延……那时衣不能暖,食不果腹,一切希望全在耕地上,所有人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现实是,或旱灾或涝害,广种薄收是常有的事。 耕地于我,亦是无限的怀念与美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极为真实的写照,那时年少寡知,只是觉得辛苦与劳累,只想草草了事,敷衍了然后回去。现在不了,现在是享受。是的,享受。这是时代赋予的特权,在这个衣食无忧的年代,耕耘亦是一种休闲与锻炼,于耕地上,耕云犁雨,迎风放歌,这般恣意,好不洒然。 是怀念那段岁月的。因了那时的艰苦卓绝,煅了心炼了骨,整个人呀,都有了强大的气场。那气场,不畏不惧,宠辱不惊,迎难而上,拓土开疆……对人心的锻造与品性的锤炼,有着无与伦比的妙处。 怀念那段岁月,更多怀念的,是耕耘时的欢喜与逸事。那时一家人出动,男的扛锄头,女的拿种子,老的播种,少的垦地,家长里短间,夕阳西下,无限欢喜。歇息时汗如雨下,汗水流下来,滴在地上,浸入土中,那一丝丝湿润,是春风无限好,是春雨贵如油。再劳作时已然汗流浃背了,所有人在耕地上你来我往,身前是无垠田地,身后是群山莽莽……如元人赵孟頫在《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中所描写的那般,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田家重元日,置酒会邻里。小大易新衣,相戒未明起。老翁年已迈,含笑弄孙子。老妪惠且慈,白发被两耳。杯盘且罗列,饮食致甘旨。相呼团圞坐,聊慰衰莫齿。田硗借人力,粪壤要锄理。新岁不敢闲,农事自兹始。” 如今再上耕地,是无限的感慨与悠闲,一身自由自在如花花草草,长满了垄沟上,绿意萋萋,凉气如许。 耕地已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家在农村,闲暇之余,往往徒步山间,寻一块耕地坐下,闲看碧水蓝天,闲听燕啭莺啼……尤其是夏天,大约六七月份的时候,于耕地之上,一派绿油油的景象。那无边无际的玉米呀,绿意袭来,涌上心头,如风起时惊涛拍岸,大浪淘沙。风止时凌波微漾,如一泓清水,濯心洗肺,心旷神怡。于是心生荡漾,于耕地上,于绿荫里,席地而坐,闭目养神。 最好携一本诗书,于此吟诗词,话风月。到底有些小资情调了,但有何妨,耕地是不会拒绝的。憨厚老实的耕地,静静地偏安一隅,有意无意间,瞥一眼或听一句,骨子里呀,到底是有诗意的,诗意萌动时,草长与莺飞。如我的母亲,小学文化,识不了几个字,但就是喜欢看报,偶有不识的字,便将我寻来,仔细问询。 这个时节的耕地最热烈了,玉米林苍翠欲滴,豆蔓四处肆掠,偶有南瓜花将落未落,于烈日灼风里,有美一朵,兀自芬芳。而我最爱的,是伞把菇,这一朵朵小小的家伙,这清新可人的山肴野味,于耕地上已不多见,更遑论城市与山岭了。味极鲜,入汤更佳,每于清晨或雨后采之,煮汤,佐面,口齿盈香,不绝如缕。 耕地的秋天亦热烈,水稻抽穗,落日熔金。这凛冽的金黄,一点也不俗气,一点也不,更多的,是朴素,是殷实……这是耕地的秉性。丰收时所有人喜气洋洋,白帕裹头,衣袖半卷,粗犷的男子脱了上衣,赤身于耕地之上,放歌于稻香之中。这稻香呀,是真香,宋代诗人李曾伯在《沁园春》中写道:“荷锸栽蔬,腰镰刈稻,且寄西郊图画中”。于这十里稻香里,襟怀豪迈,干劲十足。 想起米勒名画《拾穗者》,三个粗衣麻布、手足笨拙的妇人,于秋收后的耕地上,谦卑地躬下身子,细心寻找残穗,然后拾起。一下了惊了心了,一下子泪如泉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粒粒粮食,何止是昔日流下的汗水,更是这片耕地的乳汁……所以是谦卑的。懂得感恩的人,谦卑地生活着,以耕地为生,生生世世,祖祖辈辈,不离不弃,难舍难分。 隋朝有一首诗是极喜欢的,名《亲耕籍田》。诗云:“勤劳稼樯,必躬必亲。为藉千亩,以教导民。帝出乎震,时惟上春。天颜咫尺,望之如云。”耕地在岁月的长河里,不生不灭,不老不死。在寂灭的光阴里,看白驹过隙,看白云苍狗……几千年过去了,隋以前她如是,隋以后,她依旧。 但真的能够不生不灭不老不死吗?以前我如此笃信,一定能!现在不了,现在满心忧虑,满心悲凉……耕地已不如斯,已在一点一点地,被这个文明的社会所蚕食。纯粹的耕地愈来愈少了,愈来愈少,愈来愈少,当我徒步走进这片生我养我的耕地时,竟有些抬不起头——心中有愧啊,我有何面目,直面这片不再“为藉千亩”却依旧“以教导民”的耕地? 当我来到耕地,竟也有些庆幸,在贵州这片辽阔的大地上,虽然经济落后,却也因此,让耕地没有过多的被伤害,被蚕食。可是,还能保持多久呢?谁能保证这一片耕地,不被开发成高楼大厦?谁能保证这一片耕地,不被钢筋水泥所吞没?在风清月白的夜晚,听见耕地在呜咽,昔日蟋蟀声如此悦耳,如今断断续续,听了呀,有一种揪心的疼。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如今,我席地而坐,仰天长问:哪一片耕地,能够永葆青春,经久不息? 在林徽因的文集里,遇见这样一段文字:“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一下子倾了心,于一座城如此,于一片耕地呀,更是如此。正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写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没错,就是爱。 如果爱,请深爱。 已经深爱了,已经不能言语了,立在耕地之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闲坐田垄上,小酌一盏,把酒临风……是无需言语的,于此处呀,勤劳稼樯,必躬必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农业是立国之本,耕地是农业之本。在当今人多地少的严峻情形下,耕地俨然寸土寸金。即便地多人少,也该寸土寸金呀,这可是耕地啊,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母亲啊,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更何况,更何况是养育之恩呢!所以常常到耕地上,静静地躺下,侧耳聆听来自耕地的声音,用心感受着耕地的体温……我是耕地的孩子,我爱每一寸耕地。 是深爱! 行吟耕地时,心中无限欢喜。于耕地之上寻一处垄沟坐下,闲看清风明月,静听细水流长,愿如《劝耕》中所写的那般:“地如斗大亦何堪,耕雨锄烟亦饱谙。共话桑麻真有味,久抛蓑笠得无惭。野田春水自深浅,晴日鸟声时两三。安得一牛横短笛,南山之北北山南。”如此,此生呀,便知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