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1|回复: 1
收起左侧

诗歌评论精华帖汇总(三){从旧版转贴}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4145

回帖

5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北京诗人首席版主

发表于 2013-6-1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二十一)
简评萨喇嘛的《诗人普希金》

《诗人普希金》
   文 /萨喇嘛

当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
我用稚嫩的声音
一遍一遍朗诵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当我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
我用沙哑的嗓音
一遍一遍默读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没想到有一天
我来到普希金的故乡
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
在他青铜的塑像前拍照留念
你要明白什么是生活
要能坚守自己
我一遍一遍朗诵或默读着
“欢乐的日子即将来临”
【幽兰简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普希金沙皇流放的日子。作者以普希金这首诗为诗核,从中学时代写起直至白发苍苍,声音从稚嫩到沙哑苍老,一直在行走中默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没有阐述人生的艰辛和世事的险恶,只用普希金的一句诗便涵盖所有!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最后两节,由默念普希金的诗句到零距离走近普希金,在他的铜像前彻悟了人生的真理。只有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坚守住内心,尾声“欢乐的日子即将来临”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的一句嘎然而止!瞬间将读者的视线和思维拉长拉宽……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此诗共分四节,上下衔接自然,气息贯通,没有一句华丽词语,更丝毫不见晦涩和雕琢之意,语言在平实和质朴的排列中,完成读者与普希金灵魂的靠近!生命与生命的对语!由此得出,真正打动读者的诗歌不是靠意象纷呈和词汇堆积,只有首先让读者读懂了,才能使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心与心的共鸣才是诗歌的真正意义。

(二十二)
新诗面临三个困境
新诗面临三个困境:一西方诗歌压力,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压力,三白话不成熟的压力。
  不怕获数典忘祖的罪名,我认为,中国尽管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算是文明古国,然而文化却处于幼稚的阶段。中国人一般都比较自大,自以为华夏民族是所有古文明中唯一血统不断的民族。然而,从文化历史看,埃及、两河文明、前希腊的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比中国的历史要长。我说的倒不是这个。我说的是中国人的心智,远不如希腊发源的欧洲文明深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中国人幼稚,或者换个词:单纯或者天真。看西方人的诗歌,虽经过翻译,文体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其中表露的心智之深邃却非中国传统可比。其实对比古希腊悲剧和中国的传统戏剧,就知道中国人对人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层。不要跟我扯道家或是儒家,尽管他们都是天才,但属不同的类型,从思辨上讲,除了庄子和周易,中国的哲学在西方哲学面前真是小巫见大巫。佛家最深厚的思辨在玄奘的法相唯识学,可惜在中国并不流行,反而最简单的净土宗,获得了最大数人的青睐。
  传统诗歌中,最有力度要数杜甫,可是在他诗歌中,我们也看不到多少深层次的感慨,他所说的无非就是个人家国的遭际,而无法用更深层的世界观来透视。更别说王孟诗派那种轻松淡雅的诗意了。也难怪北岛、欧阳江河等人要写那么晦涩的哲学诗。尽管他们的诗歌有各种弊端,但对人世理解的深刻上大有贡献。也就说,其他人的诗歌,虽然可能文字更漂亮,节奏更美,但是缺少最重要的意涵,无论如何成不了大诗。
  说到这里,我们说一下北岛欧阳江河等人的毛病。那就是他们在追求意涵的时候,几乎完全抛弃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音乐性,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和音乐有莫大的关系。每个历史时期的诗莫不是歌。古典诗歌的韵律、节奏、整齐、对称、简约隽永,几乎全被他们抛弃。无怪乎有人认为,所谓名家的诗歌不忍卒读。不客气的说,这些名家的作品文采很差,至少整体上很差。
  他们文采很差的原因不完全是个人的忽视,还有一个原因是白话的不成熟。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只能在历史的处境中创作,你无法想象在魏晋时代就出现李杜,很显然,李白得力于乐府民歌,而杜甫无所不学,才能暮年诗赋动江关。通过观察我们也可以知道,古典诗歌并不是用文言写成的诗歌,毋宁说,古典诗歌是在文言基础上传造出的诗歌体。它本身的节奏、用词、语法和文言散文有很大的区别。大家拿古籍对照一下,就看得十分明白。所以很多人文章写的好,诗歌并不一定好,反之亦然。苏轼开始,或者说从杜甫开始,很多人就开始用写文章的手法和语言来写诗,以扩大诗歌的内容和含量,结果证明并不容乐观。宋诗的成就远不如唐诗,大家有目共睹。相反,宋词反而比宋诗艺术成就更高,这是因为它创造了更自由的诗歌形式,而不是变成文言文。
  很多人认为白话诗就是用日常语言写诗,大错特错。韩东等人的诗歌虽有意涵,但其诗多寡淡无味,就连《大雁塔》(其代表作)艺术水准也很可疑。我相信,白话诗绝不是用口语写诗,而是在白话的基础上创造一种诗歌体,这种诗歌体有它自己的语法和节奏,和口语是不能通约的。诗歌就该简洁明快,这是基本的道德。我个人认为,“我手写我口”绝对是错误的,因为口语和文字是两个情境,一个是日常互动交流,一个是用于阅读,它必然要求不同的形式以适应自己的特点。两者完全一致,要不亏待了口语,要么妨碍了文字。我百分之百确定这一点。就我看来,现在很多网络诗人在语言上就很好,比如剑语、墨指含香、琪轩、叶落之吻等,可惜意涵不够深厚。
  说了这么多,宗旨也很简单,就是要这些在语言上华丽精巧的诗人,多增加意涵。否则再美的诗歌也无法伟大,因为内容毕竟是意蕴的主体。而那些一味求深刻,而抛弃形式和语言美的诗人,也多修炼文字,不要让自己的诗歌像裹脚布,又臭又长。
  没有老庄,就不可能有李白;没有儒家,就不可能有杜甫;没有佛教的传入,也就没有王维的田园诗。没有三者,就不可能有苏轼集三者于一体的彷徨。哲学和诗歌的关系就是这么密切。我当然不是说诗人一定要是哲学家。就像苏轼,其哲学思辨远不如同时代的二程,但是他的诗歌就比二程好。原因很简单,哲学家止步于观察,运用的妙观察智,而诗人还要用心感受它,体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两者虽是殊途,然而又相互影响。尤其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没有理性的洞察,你也无法感受世界最深刻的结构和运作。你发现不了世界背后的东西,何谈感觉呢?所以,现代诗人千万不要以为捧几本诗集就能大成,除此之外,必须借助哲学的的见地,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法名墨阴阳,还要吸取西方哲学的深厚滋养,当然还有印度的传统哲学。注意,我说的印度哲学并不是佛学,而是在佛法中被佛主贬斥的六外道,在印度中,他们被视为六种正统哲学。相反,佛教被视为外道而在印度逐渐衰落。
(二十三)
潮白河文学论坛【二届——成熟】诗赛部分作品赏析
文/水弦




17号作《古诗捡句》(五章)

○空山不见人
嗯,松果还挂在树上,去年的山泉,水还清亮。
抚琴的人、樵夫,被鸟声推远,代之以三声两声低音。
我才来,不认识的还很多,不识相的地方也不少。
我知趣地拨草寻路,躲开虫鸣和蝴蝶。
可每一片摇晃的树叶,都让我像一个鲁莽的闯入者、陌生人。
是难解的沉湎与渴望,一遍又一遍催促我:
放低肩膀,每向前走几步,就鼓励一回自己。
《古诗捡句》(五章)第一首,《空山不见人》,从古诗句中寻找诗意。可以想象,诗人在一份心情引领下,扑向大自然地的 怀抱,刚一接触大自然,就被她纯净美的秩序所感染。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和谐 心态。诗人赵开联想,想象应该有地 情景,虚实结合,化虚位实,动静交织。语言朴素纯净。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从整体上看,还有个别的 语句显得多余,比如,我才来,不认识的还很多,不识相的地方也不少。
○人迹板桥霜
我才到江南,就沿街按所有的门牌把你寻找。
我路过一座千年庙宇,两尊门前石兽。
我只跟月光里,此时你也听到的夜半钟声,打过招呼。
我不惊动你的白墙青瓦,你的邻里乡亲:我更多地约束着自己。
一句所有的 门牌有震撼力。接着插进“一座千年庙宇,两尊门前石兽”有寓意,是否是说,抒情主人公已经开始找到寺庙,这里说是路过,可见还在怀疑。诗人小心翼翼 深怕打扰,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关系。诗歌精短,空间感极强。不足的 是又得 句子拉得 太长,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夜雨寄北
这雨已把咫尺下成天涯,最先滤清的,是人间的尘埃。
最真切的是你我。
最完美的,是风。
以完全湿透的部分,掀动我们的门窗。
第一句就把人抓住,把我们带进一种特定的典型 情境和心态。接着想象这雨在过滤人间凡尘,有沧桑之感。雨中追忆的 人生,更见真情,完全湿透的部分,含蓄有味,语言概括力很强,掀动我们的门窗,动感的情态,最完美的,是风这句可能落字。

22号作品《大爱无言》(三首)
《秋天的风景》
秋天到了
没有文化的父亲
也能写出一个
沉甸甸的“秋”字
丰富了秋天的风景
他常说   种庄稼
和你们读书人写字一样
要构思
要布局
更重要的是要落实那
每一笔   
每一划
为了写好这个“秋”
他常常起早
常常摸黑
他说春风就是第一撇
起笔要把握准着力点
他说秋风就是最后一捺
收笔要有重感
更要稳健
秋风里
父亲的头发
虽然和树叶一样有点干枯
但他那汗晶晶的笑容里
更灿烂于三月的鲜花
朴实,纯净,风格统一,看似平常 实则经过构思,把一种对父亲的理解和 爱对乡村生活的爱放在文字的 背语言后。在秋天的 特也里父亲是最动人的 风景!读来令人感动。
诗歌运用联想,把一个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形象展示出来,父亲的话很形象 ,那一撇一捺i是对儿子的希望和教育。全诗充满了对父亲的 赞赏。
《一种无言》
饱蘸墨水
写不完母亲的往事
就算竹篱笆围住的那段日子
也有许多畦畦哇哇
不提雨雪
不说沧桑
母亲也曾踩着发芽的心事走来
花的开落总在脚下结茧
一生跌跌撞撞的行走
谁知
苍老了多少记忆
应该是一个开花的季节
可是那年的三月风
把母亲吹到了
一个我看不见的地方
母亲上路的时候
常在菜园和母亲说话的人
也为母亲点燃了一炷香
一种无言  
也许
那就是我的文字
尽在空中飘飘袅袅  
一句往事把我们带入回忆里,这是对母亲的 怀念之诗。竹篱笆围住的那段日子,透露出江南农村的 特点,也含蓄地写出了生活的 平民化。整体感觉缺少细节的 支撑。

28号作品《列车驶过一片片麦田》(外两首)
先于我抵达秋天的,是麦子
在疾驰的列车上,我看到
一大片一大片的橙黄
散落绿野,就如
那个在田里沉思的妇人
脸庞上,斑驳着初秋的霞光
我还在前行的路上
那些麦子,随群山,随白桦林
向后退去。它们可以从橙黄
退回到嫩绿。从一束麦穗
退回到一颗颗素净的麦粒
它们无忧,无惧,只需让一粒种子
悄悄回归尘土
而我,即使下了车
即使站在一列疾驶的火车旁
也退不回我的青春和爱情
我的前方是站台
后方是站台
有很多人在等车,出发。永远不会空旷
写乡村 田野,切入的角度很新,这就给人以新鲜感。于是田野就不一样了,就生动起来,就一大片一大片的橙黄散落绿野。那些麦子,随群山,随白桦林
向后退去。它们可以从橙黄
退回到嫩绿。从一束麦穗
退回到一颗颗素净的麦粒
它们无忧,无惧,只需让一粒种子
悄悄回归尘土
火车的 意象代表城市现代,在这里与乡村对接。结尾展开憧憬 余味绵长!
《更低的是叶子》
高起来的是云朵
低下去的是秋水
高起来的是鸟的羽翼
是莫名的悲伤
低下去的是青草
是一声比一声远的虫鸣
更低的是叶子
叶子与天空又多了一棵树的距离
当秋风浩荡,原野铺点白霜
一棵树
它挡住的光阴
够我走完一生  
这首诗语言灵动,空间感突出。诗眼就在于高低二字。展开联想。从自然地一草一木入手,表现了独特的心灵感受。体现了诗人的 一种人文关怀。

(二十四)
一个有触角的诗人

——浅析巴芒与他的诗作

巴芒说:“诗歌是小我的艺术,也是天才的艺术。所以诗歌人人能写,但写出点意思的了了无几。谁都可以拿诗歌说话,但说出所以然的不多。真正做学问的不多,功夫在诗外,做学问必需要安静。”
   从内心明白,一个好的诗人,是有触角的,这双触角可以触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特有的灵敏的触角,感悟着生命与生活。而巴芒就是具有这种触角的诗人。虽然他一再对朋友强调说:“我不是诗人,也不希望朋友叫我诗人,只有象海子那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我知道这是巴芒发自内心的话语,他说:“海子才是中国现代的诗者,一个为诗歌而生存的人,一个真正的诗歌殉道者。”海子是以死亡来证明诗歌存在之价值的,这是巴芒最为痛心也最为欣赏的。也是这一时代里,所有热爱和执着于诗歌者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痛。正是因了这点,为人低调的巴芒,更不愿意别人给他冠以:诗人的称号。
    虽然巴芒不承认自己是一位诗人,但对于诗歌,他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与个性。他诗歌中那份特有的气质,是无法让读者从中跋涉出来的。
   巴芒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宗教,美学,哲学等他都会涉猎。他的诗作深刻的时候,那些诗句,可以让读者读后感觉一下便深入到了血液骨髓。巴芒在自己的诗歌《福音书:佛入红尘》中写道:“经年苦苦积累的心灵宝藏,我的信仰/却被不断起舞的妖孽/逐渐掏空”“ 我且信!西天极乐,东土共和/我又怀疑!你头顶佛光/端坐莲花,为何不如一盏如豆青灯/能将漫漫长夜的黑点亮”“ 花朵的枯萎比盛开更快,生命的到来比离开更慢/你还在口若悬/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却无视世道困顿行衍”巴芒在这组诗的收尾处这样写道:“既然能虚构出一个天堂,也能虚构黑白/上八洞神仙和魑魅魍魉在饭桌交谈把酒言欢/我看不见,我是凡人,没有金睛火眼/我所看见的都是幻觉,是心魔,不是鬼脸//和心魔的交战,一直不曾停止,我节节败退/一直退到灵河西岸,才想起掏出佛为我开过光的的护身符/看看,已经被汗水浸烂;我的精血,已被灵符吸干/真想对你说,活着把希望交给你,是多么扯淡”。
    读完整首诗句,一颗心便随着这诗句的一步步的深入而沸腾了起来。这是怎么样深刻的诗句啊,这又是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啊?这诗句,真的通了,也透了。想想不正是这样吗?生命的到来需要十月怀胎,逝去只要短短一瞬。当没有了这一呼一吸的律动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便宣告终止。是与非、黑与白、虚与实、真与假。当我们精神空虚无处寄托的时候,总是把这份寂寞与空虚营造出幻觉来,忙着为自己的灵魂制造神灵。但当这些寄托还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又把我们自己制造的神灵来否定。神权也好,集权也罢,不都是莫不如此吗?
    巴芒的风格是多变的,面对现实,他以笔代刀,刀刀雕刻着社会现实生活的印痕。但当面对亲情与爱情的时候,他的诗句却是温柔缠绵、优美婉转。《情书,和爱谈及未来》整组诗里,从《相识在一个夜晚》,到《相恋,你把我整个春天给了我》再到《相守,一个白头的诺言》,一份无限美好的爱情、亲情的生活场景便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执子之手,与之携老。”一份美好便落入读者的眼底,懂得了,这就是幸福的下落。
    巴芒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并且他还是一个优秀诗歌的评论者,记得他曾经说过:“写别人的作品,必须读进去,再走出来,以自己的眼光去看,绝不能浮光略影,那是对写作者不尊重,也是对自己不尊重。我要么不写,要写就按这宗旨去做。”
    是的,巴芒是一个有个性的诗人,一个诗歌评论者。无论是现实和网络,他有自己做人和为人处事的道理:“我只做自己。”这便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他说他写东西不为留存,只为自己的心灵记录,真正的留存的是在别人心里。他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每一首诗,每一人。以自己独有的角度去理解诗人,以自己敏感的触角去诠释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坦诚和责任,把一首诗歌的灵魂诠释而出。
    把诗做在亮处,把人做到明处,是巴芒诗歌和诗评的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写诗、评诗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二十五)
【春临天下】巴芒砍诗(陆续添加)文/巴芒
应诗友要求砍诗。
      我说过的,等投票结束、结果出来就开贴。
      在砍诗之前,先说几句废话。
      巴芒常常认为诗歌时无需解读的,百诗百味百人百味一诗百味,这是我们眼里的的诗;想把一首诗歌品出同种味道来,只能放进教科书里,让老师摇头晃脑硬逼着学生去找出中心思想来,这样就“味相投”了。我们读诗,有时不能仅仅只从字面上和一些片面的意象上,去妄自菲薄地断论和猜度。一首诗歌的作者,都是一个烹饪师。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那么作为一个诗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刀法和烹饪佐料。文本没有形成之前,诗歌的原料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语言、句式、结构、气息和布局等。但是到具体的个人手中,厨艺就会显出本色来,其色、香、味、觉上,的确高下有序、南北有别。我要去找的,就是这些“别”。
       这次,我也做一回厨子,砍诗,选取部分诗歌;挥刀,向诗歌头上去。。。
----------------------------------------------------------------------------------------------------------------------------------------------------------
1、首先从一等奖16号作品戈眉的《裁剪桃花》开始。
  
裁剪桃花 (组诗节选)
1  
此刻,桃花源还在寂寞             (春未到?情未开?悬念中。。。)
它远离尘世,躲在时空的一偶     (这句语感很差:“远离”---“躲”近义,这两句总有一句是废话)
悬挂在那里,成为众人的乌托邦    (点出梦中的桃园其实是乌托邦。似为主旨。不急,往下看)
多少人混迹江湖  
顺流而下  
找不到停靠的岸  
而我却攀着一叶浮萍,找到那里   (举世皆浊我独清乎?)

在那里,开垦,打造  
用文字沿着思想的脉络  
进行一个人的洗礼  
于是,南山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  
田野在梦里肥沃  
视野像芨芨草一样纵横下去  
越来越辽阔,越来越深远  (看似大气,实为渺茫)

那么多日子,我都在陶公的桃花源  
种豆,锄草,抑或闲话桑麻  
从泥土中提取一粒种子的精华  
只为在这寒风剪剪,地处荒凉的二月  
从大地的深处翻出一点桃红      (用种子的“精华”翻出“桃红”?语句不通,条理不顺,这就是太着力的写法。这小节句子看似意象纷呈,实际写得磕磕绊绊,读来似是而非,宜修改得更精炼、更符合语言习惯些。)

2  
沿着一片血迹  
总能找到一腔热血  
在意想中的春天,喷涌而出  (沿着血迹找到一腔热血?还喷涌而出?想表达啥意思?前赴后继吗?按往下看找答案去。。。。)
那么多星光,由此黯然失色  
执手呼唤的星晨,退出儿女情长  
用分解的一滴血  
灼伤桃花的脸        (火可以灼伤脸,血可以灼伤脸吗?灼伤心还差不多。语言运用还是太随意,这样的后果是看似有力,但缺少逻辑,也就会失去着力点。)

香君,你手擎一把野火      (香君出现的太突然,还手持野火,真像狐妖。。。我知道这火是盛开的桃花,可是怎么没读出美感来呢?你后面再修补也没大多意义了。俺读到这里就跳到下一 节去了。。。)
度化了胭脂,眼泪  
让凡夫俗子,陷入万劫不复的桃花劫  (其实我还是明白的,沿着血迹找到了李香君。。。一起陷入了桃花劫。。。。。就是表述上有点雷人。。。)
3  
配制成酒,更能醉人  
由此,更接近你的惑  
你的红,是千年的狐  (醉、惑、红怎么会一下到狐?这跳跃性也太强了吧,提个行好不?这样俺就看得懂了----不然看得我抓耳挠腮,直呼“俺天资愚钝也”!你究竟想告诉我什么?我自己看去。。。)
妩媚,妖娆  
你的艳,是陷阱,是荆棘        (妩媚、妖娆还来“艳”!,当诗歌是调色板啊?俗!)
是火焰的走向  
你让春天更是春天                 (敢问:你让春天更是春天作何解?你让春天情何以堪! )
欲望,浮躁,复苏,生长  
它们从地下冒出,波及开来  
指出一条春天的路                 (欲望、浮躁能指出通往春天的路吗?我看这个比较难。。。。。)
现在,我循着你的影子  
抽出内心的红  
并窥视它附在灵与肉上  
像野马,在大地上奔跑  
像野草一样疯长  
春天,在荒芜的内心  
就此激活                             (整组诗歌,最后一节写得最差,感觉就是七拼八凑,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这里打几两酒,那里抓几把盐,熬“灵”和“肉”,这就能打动人了?没打动我,反正,俺心似铁。。。。。)
2、再来看看6号作品,是逝水诗友的。

春在柳梢头
我还是来了
在南方以南
与繁华擦肩而过             (指意不准:本意应为离开繁华,不留恋南方;南方的花开得早,品种也多,说“擦肩而过”就有些牵强了。)
,然后一路向北               (逗点多余)
不断迁徙已成为习惯
我在冬天的边缘(这句转承有点问题:前边已有铺成。个人觉得亮红的提到前面去可能好些。改成这样:我在冬天边缘/点燃一堆篝火/将满目荒芜,烧成灰烬
点燃一堆篝火                                                                                                         我来了,从南方以南/告别繁华,一路向北/不断迁徙......
将满目的荒芜烧成灰烬                                                                              
在旷野,在山间,在树梢
在叮咚的泉水中
让我来为你指引
春天来临的方向                (结尾软弱无力,无做足文章。诗意未能得到很好的凸显。)(诗句和题目未能做到很好的照应)

归去来
然而,该来的都来了
我却要走了,没有理由
隔一条河,花开不同时
隔一座城,就错开了时空
我能确定归来的方向
不能预见离去后的天涯                 (语言不够干净,这可能和写作时心境有某种关联。显得很无奈)
多年以来,我始终避谈命运
多少记忆逐渐老去
多少人慢慢地不再记起
而岁月越走越长
日子却越过越短                           (上句“而”、这句“却”删掉,更干净利落,也更有可比度。)
落下来
到低处来,这样子多好
不用在高处招摇
不要奢求拥有所有阳光                (把“要”字用“必”字代替如何?)
无须刻意去吸引所有目光            (这句和前句意思有本末倒置之嫌:无需吸引所有目光/不必奢求所有阳光。这样如何?)
到低处来,你还可以再低点            
可以走在阴影里
可以不用真面目示人
让身体尽量接近地面
或者跟石头一样冷酷
用你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
用你的心去感应                         (同样的问题,层次较为混乱,语言不够干净)
你可以不说话,不打手语
没有人会把你当一回事
慢慢地你就会知道
那些狙击手究竟藏身何处
      总的说来,逝水这组诗写得不痛不痒,像一杯温吞水,既不烫人也不至于让人感觉寒冷,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有自己的思考,要想写出深度,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是不够的;诗歌写作悟性很重要,但这悟性建立在良好的语言基础上,它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你的意思。这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还是诗歌的意境上,都尚需进一步打磨。
      这里,我不是反对口语写作,我也喜欢很多口语诗,如雷平阳《杀狗的过程》,通篇是冷静叙述,朴实无华,却扣人心弦,给胸口重重一击,让人喘不过起来。但是,我们的很多口语诗,由于把握不准,很容易流于口水。这可不是写作者的本意追求!
      就这么点浅见。和作者本人和有心人一起交流。
3、继续看19号作品,作者是疏影。

春江花月夜
踏一缕琴声而来,透明的风托起
思念的翅膀,远方,
一个名字让心海
波光潋滟                                (开篇布局,格调轻柔温暖。动静相宜,画面鲜明)
江水东去,那一轮明月照耀的       (前有心海,后有江水,过渡自然无痕)
将会是谁的归途?
清风无语,流水无语,一叶扁舟又如何载动
那湍急奔涌的相思                     (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

一路为你收集花香,收集
所有能够回忆的细节,把故事写满
三月的桃花笺,你看,一想到你呀,
所有的花儿都开了……                 (通过前面的感官铺垫,进入细腻的内心世界。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月光是一道符咒,我陷进这皎白的圆心
你的身影无处不在
花草树木、日月星辰……                 
它们说:这一切,都与你有关          (情由心生。笔墨触及春天的各个方面,由景即情,情景交融。“一切,都与你有关”是这诗的抒情核心)
(综述:这首春江花月夜个人觉得写得比较美。表达的是一种彻骨的思念。整首诗歌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意味,语言平淡自然,情感炽烈真挚,读来无矫揉造作之感。这就是我们东方传统女性的内心灼热,而情感的散发方式却温婉含蓄,有着别样的风致和韵味。)

春天的雪
我想,我摆脱不了宿命
种植在前世里的爱情,今生
长成一株春天的树,你沉睡在枝头
而我,只能默默的看着你                   (这个写得有点绕)

二月的风,从阳光的眼瞳中流出柔情       (这个写得很美)
我的肌骨越来越轻,身上的白羽毛被一片片摘去
不喊疼,我怕眼角的那滴清泪
濡湿了你的梦                                    (这个写得柔婉细腻,楚楚动人。)
唐宋诗词的韵律,开在你眼角眉梢             (用“开”字来承接“韵律”,有些牵强。诗歌的跳跃性大多是思想上的,文字上还是要体现一定的逻辑性为好)
一句诺言,染红你嫣然的笑                    (看上下关系,个人甚觉这个“红”字用的突然,恍如天外飞仙。)
亲爱!多想用蹄音再次叩响你的门扉,
而你倚门而立的一次回首,是我轮回中
醒不过来的醉                                       (“倚门而立”的“回首”,源自何处?全篇读完,难寻源头。“你”“沉睡枝头”,“我默默”看'你",即为“枝头”,哪来门扉?这意思在这一节的表述上没问题,因为前有“门扉”,后有“倚门而立”,但在整首诗歌上来看,就可能出了点问题。)
综述:总的说来,这首诗找到了一个好胚子来表达情感。用语清丽,虚实结合,韵味十足,具有相当的意象扑捉能力。但和前一首比较,语言的组织不够精准。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当最后一片雪花,悄然离开
抱紧的枝头,酣梦中的微笑,依然
披着玫瑰色的外衣,我精心喂养的诗句
是你,前世里遗落的誓言                               (三句话,四个意思,相辅相承,环环相扣。)
一粒种子咬开春天,绿色的小音符,
黑土地上的五线谱,流水的七弦琴
清风、阳光、鸟鸣……
我收集所有的悲悯,洗心明眼,聆听
春天的和声部                                               (上节清幽,本节雄浑。有声有色,有个人感悟。如繁花一般的合唱。)
不去想那些刀剑的锋利,不去想
心被洞穿时的痛,
握一支桃花,在袖口绣上十万春风                     (精警深婉,而不失大气之风!)
现在,让我与你一起唱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结尾仓促了,偷懒了。很觉惋惜。)
综述:这首诗当为惜春(疼爱春天之意)之作,把写景、明理和抒情结为一体,而以“理”胜(尤以最后一节体现出来),结构紧密,收放自如。遗憾是结尾弱了,偷工减料了,不然会更出色!)
总评:1、淡淡的语言,看似恬静,却又隐隐透露出不一样的情感,有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忧愁。
2、或许春雪留下的印迹,或多或少会影响感情的流离。像“唐宋诗词的韵律,开在你眼角眉梢”。
3、和春天的约会,是会还是离?
4、一个隐隐的担忧,一份虚无的承诺。道出对生活的无奈,但又向往。
5、还是醉春风吧。。。
6、对标点的使用比较随意。
所有的期待,都是故事的开始。谁也不知道结尾,这就是生活。
优美的诗句把春天演绎的如此迷离,给人一种掉进梦里的感觉。

注: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勿怪!欢迎争鸣!

4、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首并未获奖的诗歌(5号作品):
春天的心思
         文/黑麋鹿
            评:巴芒   
只听见你骂过一声,该死的冷        (春寒料峭,寒意未尽。起势。)
一树垂柳,伸着茸毛小耳            (前面“骂”,这里“伸着茸毛小耳”听,运笔纯熟,匠心独运。)
春风无语。                        (语意悄然转折,了无痕迹。好!)

春风也多情,有话好说              (再转,顿起波澜。)
转身向画板。我看见
她身上沾满了绿色的油彩
惊蛰后的春分,就在三月下旬        (春天“身上沾满了绿色的油彩”,来了。。。)
我仍有点担心淅沥的思绪            (再次转意,“我”仍“担心”。。。但未明指。。。这里“思绪”二字作为某种情绪的指代已被很多初学写诗者滥用,而且使用在这里并未出新意,不好。)
等待不变的风速掀动书页              (时光(风速)总是不变,心情(书页)总随光阴转换)
但我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              (“但”字可删,“不”字已能代表心情变化)
踏青时节,很多人悄然泪洒
——斜雨中,我毅然脱去                  (“毅然”让诗句出了新意,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态度。哪怕这种态度并非不伤春。。。)
一冬的防御                                   (接受现实,坦荡接受季节洗礼,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总评:读这首诗歌,有点像在读悬念小说,在作者不断的叙述转换中,直到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在这“冷冷暖暖”的心情故事里,我的心情也随作者的叙述“明明暗暗复暗暗明明”。全诗语言通俗晓畅,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笔调雅婉,语意蕴藉含蓄,耐人寻味。在这里,巴芒并非要为它高唱赞美诗,作为主题诗赛作品,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已属难能可贵。

(二十六)
走进诗人石溪的情感世界
文/沫若使者

  
  提要  石溪是一个在诗歌圣土上辛勤耕耘的诗人。你可以从石溪诗作品那清澈见底的意象中,静静品味其中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真实地体验到石溪诗作品中真挚的诗人情感和独具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石溪  诗人情感  艺术风格
  
  清风细流水,明月定禅心。
  松静光寂寂,魂轻岁沉沉。
  ——引自石溪:《箴言》
  
  石溪是一个在诗歌圣土上辛勤耕耘的诗人。他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他的笔触遍布青藏高原。这是作为诗人的石溪,给我的第一印象。我知道要走进石溪的情感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只要潜心解读诗人的作品,就有可能寻找到一扇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大门。于是,我从石溪的博客、石溪诗中国的个人空间,甚至启动收索引擎,然后整理思维,构出轮廓,写下了以下文字。
  读石溪的诗,心底犹如沐浴一道甘泉。你可以在那清澈见底的意象中,领悟其中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这是我每读到石溪诗时的第一感悟。但若要深入诗人石溪的情感世界,尚需从石溪诗作品中去挖掘。
  一、石溪作品中的自己
  6月24日是石溪的生日。兔年的生日,石溪为自己写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在这首题为《再谈诗——给生日的自己》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石溪与诗的奇异结缘。那是一个诗人用自己心灵之血,不断涂抹人生的纸白。就像风铃在佛殿檐下和着雨丝与燕,呢喃着那份思念,然后在空中淡化成远去的云。
  
  伴你
  在这一天,平平淡淡
  像三月花
              
  伴你
  在这一月,清清爽爽
  像六月荷
  
  伴你
  在这一年,红红火火
  像十月枫
  
  伴你
  在这一世,亲亲热热
  像腊月梅
  
  这一天,这一月
  这一年,这一世
  草木荣华,盈盈仙仙
  ——《相伴而歌》
  
  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在这种最深沉的冲动中,他与妻子每天《相伴而歌》。石溪连续了四个“伴你”,分别用“这一天”、“这一月”、“这一年”、“这一世”四个渐次拉长的数量词,引出一组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平平淡淡三月花、清清爽爽六月荷、红红火火十月枫、亲亲热热腊月梅。让渐次拉长的岁月“草木荣华,盈盈仙仙”。据此,我以为石溪的《相伴而歌》,是他爱情花四季绽放的见证。
  
  这一刻
  我想我与任何婴儿不会有什么不同
  用第一次呼吸
  证明肺的痛
  新生命
  从此启程
  
  这一月
  我想我与任何婴儿不会有什么不同
  母亲用手心捧着孩子
  熬出六月的麦熟
  擦一脸疾苦
  喝一口米粥
  
  这一年
  我想我与任何婴儿不会有什么不同
  在贫瘠的泥土里
  萌芽、抽叶、开花、结籽
  被风摇曳着
  被雨冲洗
  
  这一世
  我想我与任何婴儿不会有什么不同
  吮母亲的奶水茁壮躯体
  吸父亲的渴望进补人格
  传递那一份嘱托
  好好过日子,好好生活
  ——《这一刻......》
  
  石溪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凡的婴儿。他在诗中写到:这一刻、这一月、这一年、这一世,我想我与任何婴儿不会有什么不同:吮母亲的奶水茁壮躯体,吸父亲的渴望进补人格;用第一次呼吸证明肺的痛。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婴儿,在贫瘠的泥土里萌芽、抽叶、开花、结籽,最终被风摇曳出绚丽的光彩、被雨冲洗出诗人的风骨,在诗界耕耘的同时,不断地前行。
  在石溪看来,诗人只有在不把自己当做诗人的时候,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只有当他贫穷到只有最后一支烟时,世界的一切才会变得更为纯粹。因为这时,一个诗人已经干净到唯有诗的境界。
  
  诗人已非诗人
  他点燃了阳台的那支烟
  却无需脱光外衣
  因为他并未着衣
  他已无衣可着   
  他只穷到一支烟
  干净到唯有诗
  
  在谈到诗人与诗的关系时,石溪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诗人是“把风餐露宿化作食粮,是在雪山和草野藏下恒久酝酿的思想”的一群人。诗是“一片湖海里生长文字的祈盼”、是“海苔混合绿藻将灵魂喂养”后发育的希望。诗在结构之间不停歇地激荡着诗人奔走的方向。
  
  为了诗
  诗人把风餐露宿化作食粮
  雪山和草野
  藏下恒久酝酿的思想
  一片湖海
  那里生长文字的祈盼
  海苔混合绿藻
  将灵魂喂养
  希望
  结构之间
  不停歇地激荡
  你和我
  奔走的方向
  ——《诗人与诗》
  
  石溪称自己是一个用一根芦管蘸上岁月写诗的人,他在发暗的纸张上涂满夜的颜色,上面留下的是一行歪歪斜斜的脚印。正是这些脚印最终合成了他生命的旁白。
  
  我写诗
  用一根芦管蘸上岁月
  在发暗的纸张上
  涂满夜的颜色
  留下一行歪歪斜斜的脚印
  开始变硬
  最终
  合成生命残存的旁白
  ——摘自石溪:《旁白》
  
  二、石溪诗中真挚的“诗人情感”
  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品读石溪写给友人的诗,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和“销魂”。在诗中国弥漫着人世间最真诚、最纯粹、最干净的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最真诚、最纯粹、最干净的情感命名为“诗人情感”。
  (一)诗人情感是人世间最清澈的情感
  在《给高原诗者—田勇》一文中,田勇是一个在残酷的生活中真实充实着的诗者。深入孤独的拉萨河/淘一块贮满沧桑的石头/在冰冷与冰冷之间/寻一条通往宁静的天路。在石溪的意境里,萎缩了的清晨,经幡朝向的屋顶,静谧于路旁的矢车菊都沉默了。而淡淡的岁月所激荡的清贫结痂,诗者泪水堆砌的青藏小城飘满雪花。在石溪的另一首诗中,诗者田勇则是以最后的圣徒出现在我们面前。在那里拉萨河水很冷,布达拉宫铺满雪花。藏地悲歌、卓玛的路,都经白门而过。只一盏酥油灯,只一支阳光笔,就幻化了爱情。
  后来,石溪在《假如,我能如此安静地写一首诗》中,用了四个“假如”表达了对诗者田勇的友情。假如,我能如此安静地写一首诗/像你一样,把行囊铺在枫叶上/让转经筒神示一段古老的纯净/五彩落叶般缄默着真情//假如,我能抛却俗世走上行程/像你一样,孵化灵/于黑白之间拓一个天地通道/隐喻雷鸣遗落的悲声/给月光一个说明//假如,我能在日落之前了结一节尘路/从容地收起尼木香/五体朝上/接引心底涛唤/扎帐拉萨河前的滩影//假如,我能寻高原的蹄印找到你的前生/随斑头雁参透神峰/如你那样/对视印度餐馆的佛眼/那便点燃了永恒回眸的空。所以在石溪的作品中,诗者田勇是情感堆砌的“玛尼石”。
  在《胁迫》里石溪为感谢关爱自己的朋友们,倏间又一头扎入海里,收集残存的屑,果腹自我的生命和青春。
  
  最后一点时间的影子被挤压在盒子里
  进进出出的是无休止的运动符
  自动门关闭、打开,再关闭、再打开
  文字最终成为盲人手竿点数的时光
  这一刻无法喘息。
  面对你,我只有抱歉
  可怜的期盼与无音的影踪
  埋没了岩石浇铸的风和脉脉的眼睛
  原谅我!
  为了生活,必须寄居这个盒子
  像匆匆爬过海滩的寄居蟹
  倏间又一头扎入海里,收集残存的屑
  果腹自我的生命和青春。又该涨潮了
  ——《胁迫》
  
  在给我的那首《给沫若使者<记忆花开>》中,石溪用轻轻地/记忆花开/为着那一份深沉的爱//静静地/把往事打磨/为着写满霞光的期待//悄悄地/看潮起潮落/为着桅杆重新的出海。字里行间透出鼓励和关爱。
  后来我用一首旧作《格桑花的记忆》表达对他的谢意,石溪即以《格桑花开》为题做了回应。《格桑花开》用蓝色、黄色、白色、杂色、透明色、无色等色块做背景,背着虔诚与洁净从青藏走来,赋予了格桑花更加丰富且宽阔的内涵。从《记忆花开》到《格桑花开》,催生了友情花开。

(二十七)
第三只眼看诗歌(修改稿)文/巴芒
一、诗歌评论,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于任何文艺作品,必须要有文艺评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诗歌也不列外。但是我们现在的诗歌音调很高,地位却很低,这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缺少领军人物和大师的年代;诗歌评论的音量就更低了,似乎缺乏某种底气。这个我们的诗人要承担责任,诗歌评论者也要承担责任。我们做不了大师,做不了领军人物,我们可以甘心地做砖做瓦做基石。而我们的一些评论者,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要么是对作品肉麻吹捧,要么是把作品打下十八层地狱。为什么?是我们缺少了有质量的作品还是我们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度太少?还是我们本身心里太浮躁而影响我们的眼光和判断能力?
  
  我借花献佛,先从赵丽华的一个诗歌评论说起吧。乌青潜伏12年,如今忽然火了,赵老师功不可没: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别白特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乌青体)
  
  对这首诗歌本身,我个人认为它既没多好也没多坏,基本说不出什么意见,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尊重这种写作文本的特点。但赵丽华一语激起千重浪,她强悍地评价说“自己十几年前看过这首《对白云的赞美》后,即惊为天人!极其喜欢,赶紧放到我编辑的杂志及各种诗歌选本里去。”“这样的诗歌是对以往过度修辞、故作高深、拗口诘牙的诗歌方式的一种反拨,是对宏大叙事和假大空的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颠覆,是对一切所谓所指、能指、诗意、寓意以及强加给白云的陈词滥调的比喻的彻底剔除。”呵呵,看了赵老师的诗评,大开眼界!简直活生生的把我的文学追求和审美情趣拔升到了一个不胜寒的高度:在此诗面前,我读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赞美,对环境保护的无限热忱,对和平世界的无限向往,我还看到了诗人的晶莹不加修饰的心!
  
  在“天人”的诗歌面前,以前的诗歌都不足一提,原来都是些垃圾,都是些废品,神曲原来在这里!诗坛有此神曲,诗人不再忐忑,都要挺直脊梁!我这样的诗歌爱好者也倍感荣光!从此,中国将创造宇宙奇迹,诗人第一,诗歌第一,我们霸气外露的诗人从此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直接狂奔茫茫宇宙,领取“诺贝尔多奖”去!其实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些俏皮话,面对赵老师神唠唠一样的评论,我想说的其实只有两个字:吹牛!
  
  我实在难以看出这评论和这首诗歌有多大关联,这种质地的诗作在论坛中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令我感兴趣的的是赵丽华君的评论语言为要何如此决绝地和诗歌的文化传承相割裂,甚至要“颠覆”,就如“读破万卷书的胡适,学贯东西,却对自己的几千年来的祖传文化精华如此弃之如粪土,这种心态的扭曲,真是值得深思!(郑敏《世纪末的回顾》)”,但以胡适终其一生的创作来看,无论他如何急切要与传统文化割裂,他也无法脱离大中华这个文化母体,何况她赵丽华!我还想不通,我们鼓励诗歌创新,为诗歌开拓更广大的版图,为诗歌寻找更好的出路,为何一定要非此即彼,以牺牲传承作为代价!就像前段时间,林书豪在NBA很火,说林书豪厉害,就有一大批人要以骂易建联为SB来反衬,这种心态多么扭曲!这是题外话,回头再说我们的诗歌,对于传承的叛逆者来说,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诗歌的文化底蕴过于深厚,对当今诗歌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禁锢,当今诗歌的小有成就很快淹没在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凸显不出来。但如此否决传承,离开“本”和“源”,急功近利,一了百了的做法可取吗?我看值得探讨。
  
  我有种隐隐的担忧,新诗发展百年的结果如果只是让“诗唯一价值就是显示作者的语言贫乏程度已经达到极限”,那还要诗歌干什么?诗歌原本是个美女,穿旗袍穿裙子都很好看,穿丝绸穿花花粗布一样动人,留长发理波波头一样仪态万千;矜持有矜持的风情嗔怒有嗔怒的味道,可是偏偏有人要拿着刀子往她脸上划,美名其曰整容,实验!还不如直接把她送上刑场,宣判诗歌的死刑得了!如果诗歌连起码的情趣和美感都“彻底剔除”了,我们还能叫它什么?如果我们的评论只是“假大空”,泛泛而论,把读者诱入歧途,我们还要它干什么!
  
  我还注意到,有些品论者对某些诗歌做出这样的吹捧:“东方的创世纪史诗”(评论界评诗人解文阁的长诗《悲歌》)、“自从有汉字以来最伟大的语言大师”(某名诗人评小海的诗)、“卡夫卡式的诗人”(高晓松评走饭)等等,或许在他们眼里真是这样,但这种不负责任的、极致的品读我称之为“极品”,对于这种“极品”就像看“古今中外第一人”凤姐一样,我常常掩嘴而笑。我们都知道,诗歌正处在一个缺乏大师和领袖的时代,可是我们的“大师”和“天才”在某些人嘴里随时蹦出,像说梦话或者乱嚎。我只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诗歌的悲哀。
  
  这是一个极度崇尚物质和权势的浮躁时代,我们需要心灵安静下来阅读别人的文字,我们需要别人的文字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而不是相反。
  
  
                               二、坦诚交流,方为知音
  
  诗意从人心产生,作品如人,既无完美之人,何来完美之作品?我们能常常从中发现它动人的惊喜,也能从中感知它令人沮丧的遗憾,对于读者来说,这才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只是对于面前的文字,我们得要先读进去,再走出来,根据个人体验进行再创作。诗歌品评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在发表言论时充分尊重文字的同时也尊重写作者,其实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这里想以我和一个诗歌作者的交流为例,这首诗名叫《哑妻》:
  
  
    她每天至少和锅碗瓢勺交谈
  
  三次,哗啦啦的水
  
  弹奏美妙的音符,她支起耳朵
  
  用心倾听,岁月流失的声音
  
  
  
  她也喜欢和黄狗、花猫,倾谈
  
  米粒,诗意般撒出弧线
  
  无论诗句多么深奥,小鸡
  
  轻轻一啄,便一目了然
  
  
  
  日子,在一片春光中打开
  
  放眼远眺,看见上工归来
  
  的丈夫,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
  
  
  
  两只手,开始翩翩起舞
  
  喋喋不休,秀眸闪动
  
  一腔情思,最是那
  
  低下眉头的微笑,恰似
  
  三月盛开的桃花,妩媚动人
  
  
  
  读完这首诗歌,我这样对作者说道:“这首诗歌,应是生命的礼赞!”
    可是,读着这礼赞,心里不由得生长出了疼痛感。
  通篇文字都在叙事,作者像是冷静的旁观者,坐在那儿,淡然而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一个哑女的生活片段,“她每天都要和锅碗瓢盆”“交谈”,她会“支起耳朵”,用心倾听“岁月流逝的声音”(虽然她可能听不出声音,“十哑九聋”),她会和小动物们交谈(虽然她说不出话),她会守望上工回来的丈夫,丈夫回来她会喋喋不休地和他比划着讲话,她也一样有着妩媚的笑容,低头的微笑也定如水莲花一般的娇羞!水质一般清亮的女子,不叹造化弄人,她的生活依然这般阳光温暖,如山里盛开的百合,单纯洁净,怎不让人平生疼爱之心!
  生活是如此简单,哑女的生活态度对我们很多浮躁不安、怨天尤人的健全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个警示。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温暖得让人疼痛的诗意画面。
  
  诗歌,是才情体现,是思想火花,是心灵独白。哑女如此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最美。而发现这美是因为作者有颗热爱生活的心灵,有双发现生活本质的慧眼,她把哑女放在平等生活者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冷静而客观,是对残障人士最大的尊重。诗如其人,作者笔下的哑女对生活是如此深情,她承载着作者的生活态度,对生活也用情很深,情到深处最动人。
  
  如是。
  
  然后,对于诗歌文本提出了我坦诚的看法:诗歌写得很美很有煽动力。语言上可再琢磨一下,如:“她也喜欢和……”“也”字可删,删后语意更肯定;再如“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可否成为“她的心就成了蝴蝶”,表明在飞,心花怒放了,更形象指意可能也更准;“两只手,开始翩翩起舞”“开始”二字不要更好,意思链接更紧,一气呵成;“最是那低下头的微笑”中的“最是那”三字感觉有“添足”之嫌,因为这个太容易让我们想起徐志摩的那首诗来了,你这样一用,后面句式里还有“恰似”二字,前后呼应,似有强调之意,感觉就像在套用徐诗,这是和诗歌“贵在出新”的创作追求相悖的;而不用“最是那”三字,感觉就完全不同。那文字既不为诗歌增色,也不为意境加分,可有可无,不要为好。等等。
  
  再后作者对我的评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也喜欢……”这个“也”字的添加是因为前边第一节是和锅碗瓢勺交谈,第二节和黄狗、花猫倾谈,所以加了也。
  “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可否成为“她的心就成了蝴蝶”,表明在飞,心花怒放了,更形象指意可能也更准;我感觉“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比“她的心就成了蝴蝶”,更形象。
  “最是那”只是三个字相同,后面的完全不一样,其实也不是套用徐志摩的诗句,因为我是根据前面的诗句递增而添加的,这样更准确。
  
  我再谈了我的看法:
  像这样把自己的写作思路拿出来交流是值得称道的。
  但我认为不要那个“也”字一样有那层递进关系,因为提了行,我的意思是可用可不用的字尽量不用。诗歌语言尽量精炼。
  
  
  “她的心就飞上了蝴蝶”那句,也不是不可。但我觉得语意相对直露且稍显游离,和我建议的句式相比,不是说我所建议的就好,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可以推敲。
  “最是那……恰似……”的那句我是说句式和徐诗何其相似,徐诗为: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你的句式为:
  
  “……最是那
  低下眉头的微笑,恰似
  三月盛开的桃花,妩媚动人”
  
  你看何其相似!即使你没受这诗影响,按自己思路在写,但因徐诗在前,且太有名,就会给人套用句式之感觉。我的意思是想说能避嫌最好。
  
  我再以和著名诗人唐诗老师的交流为例子:巴芒曾写过一组叫《四个梦境》的组诗,唐诗老师为此诗写过一篇较长的评论,这里我引用一部分——第一首为《梦见落叶》,文本如下:
  
  早已不是寒夜
  落叶的声音还是痛得死去活来
  我的目光对准天上月光
  常常被拖入
  另外一种忧伤
  
  五月的某夜
  城市的暗殇
  在十字路口或者斑马线,打着结
  在江湖游走的马匹
  一直找不到草场
  
  粮食和种子,在多少年以后
  会被悬挂于天空
  找不到落地的方向
  也忘了来时的村庄
  
  
  
  唐诗老师是这样品论的:这首诗歌用一句话来表达,实际上就是“五月的一个夜晚,我梦见自己在城市里像落叶一样迷失,并且这种迷失让自己很纠结、很伤感”。如果从诗歌的转承编排上看,第一节和第二节其实是一种倒装的句式结构;在第一节里,作者直接把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尤其是那句“落叶的声音还是痛得死去活来”,极具震撼性地为诗歌的调子进行了定位。至于第二节,则是对前面心境的进一步解释和描述。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欣赏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接下来读第三节,我就有点迷路了:题目分明是“梦见落叶”,但结尾处却是“粮食和种子”,“粮食和种子”通常代表什么?按一般的审美习惯来讲它们应该代表“收获和希望”,但它们和“落叶”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暂不说首尾照应问题,仅就前后这个转折来讲,从此意象到彼意象,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大了;也许作者有其自身的理解,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思维的道路走到这里被堵塞了,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
  
  我和唐诗交流了我的思路:巴芒想说明一下——对于那句“早已不是寒夜/落叶的声音还是痛得死去活来”和后面/粮食和种子,在多少年以后/会被悬挂于天空/找不到落地的方向/也忘了来时的村庄”之句的关联,巴芒想说明一下,我是想用反证这种手法来证明“落叶的声音为何而痛”,是因为这失落的粮食和种子,没有适合生长的家园,借落叶的声音来发出他们的伤痛。这种尝试可能有很大的风险,就是唐诗老师说的,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产生疑义,觉得突兀,关联不大,可能会成为败笔。
  
  实际上,这样你来我往心平气和的交流,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完全可以存异求同,不失为一种好评读的方式:我们对作者的文字以自己的感悟来理解,作者说出她的写作想法;我们在关注作品的同时,也让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我们也会重新审视自我的观点。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尊重、彼此学习、共求进步的过程,这有什么不好呢?
  
                      三、诗歌评论本为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真正说起来,在某个层面来说,个人对诗歌的品评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写作过程中流失掉的,永远是不可以被转述的那一部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尽量去发现其中有意义的那一部分。评论诗歌本身并不矛盾,矛盾来自不同见解:因为百诗百味,每个读者都是评论家;个人是的不同口味、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理论水平、不同的美学观念、甚至在进行诗歌阅读时的感情状态都会让作品在个人内心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说:喜欢的就是好的,合胃口的就是好的。只是我们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合我们胃口的不一定合别人胃口,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看法,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诱发种种争议,争论起来才好呢,往往通过这些争议,才能产生后果,才能挖掘出诗歌文本藏得最深的最为本质的东西。
  
  比如说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评委、著名诗人赵丽华诗歌作品《二妞》,一经发布,即引来引大批围观者,这诗被为“揪揪体”。该诗全文如下:刚才在卫生间/二妞问妈妈:/爸爸下面有个揪揪/爸爸拉屎/揪揪在那儿挡着/爸爸怎么擦屁股呀。”对这首诗歌,有人“惊为天才之作”!但旅韩诗人潘婷看过此诗后直言:“这些“诗人”早就不会写诗了,忙于作秀、活动、饭局、盆友。要么不写,一写都是19禁。伤眼得很。不看为妙,直接影响一天的食欲和诗欲。”而赵丽华本人更是言辞激烈,回应道:“我的诗就为了伤你这类垃圾的眼。就是为了影响你这类装逼货的食欲和诗欲。不然我写诗作甚?!”绵阳新报总经理赵克强说:“这个女人作贱的不只是诗歌,还有文字和童心。”(资料来源:大邢台网站)。这是争论的后果,当然,没有一致结果,结果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藏着。
  
  有这样一首诗《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羊羔体)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首好诗,反正这诗的作者于2010年10月,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你说他好就好,你说他不好它也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的得意之作,奖已经发出去了,要不回来了。写这诗的仁兄,名叫车延高。这是另一种后果,是好是坏好到那里坏到什么程度不知道,这个被时间掖着藏着,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
  
  说到鲁迅文学奖,我就想到鲁迅,想起他的一首散文诗《秋夜》其中两句:“在我的后园,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句子如是今人写出,必为废话或是病句晚期。但这是鲁迅所写,大文豪,那就得通过专家之手进行复诊,我百度到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回答:“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四个短句,后两个短句还有重复之嫌。在语调上,这是鲁迅沉重心态的反映。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了一株枣树——这也是作家的视野所及,录为文字的一种客观表现。另外,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徐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仿佛表示:作家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暂时的安宁!”但是我还是不太满意。我想如果是鲁迅先生或者他家里人都喜欢吃枣呢?两颗枣树并排而立,在园里的秋夜硕果累累,让先生看了一棵又忍不住看另一棵。后来叶子掉了,枣子也被打光了,引发了作者的无限伤感,才留下“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句子。因为是鲁迅,“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必值得好好探讨,探讨得多了,也就成了千古名句。这是因为怀疑而诱发的后果之一种,虽然不一定对。
  
  再往前看,就要说到李白写月亮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今天看来,可谓诗意平平,说不上佳构良作,比起他的另一首《把酒问月》差远了(据说这首还涉嫌抄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但就是那首可谓李白写月亮的诗歌中最为差劲的一首,却偏偏上了教科书,世代吟唱,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静夜思》,所以专家们说:“《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宇宙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为什么?因为他是诗仙,专家们在选编教科书时就难免会注重诗人影响而忽略文本本身。这是挖根涉源而产生的一些看法,仅作参考。
  
  我胡说八道半天,其实无非想说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诗歌评论本为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但我们要去看,看开在雾里的花,朦胧也是一种美;但我们要去捞,捞水里的月,以这种方式去接近、触摸月亮,哪怕最后是一场空,遗憾也是一种美。但我更希望大家都去读别人作品的意愿,而不是只自顾自的营造自己的“语言霸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圣贤诗)”;希望更多的写作者在写作诗歌的同时,也把关注目光投入别人的作品里去;在营造自我诗意世界的同时,也进入他人的诗意世界去,认真阅读别人的作品,是尊重,也是人道;从“自我关注”的空间进入“大我关注”的空间,善莫大焉!诗歌需要关注,自我们的写作者始;诗歌被大众所关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怕就怕写诗的或者读诗的都处于一种没有传统、没有诗意、没有语言规范的“生活世界”,把我们时代诗意的声音大言不惭地挤走。
  
                  四:善待批评,大肚能容天下能容之事
  
  前面说的是品论诗歌,而作为诗歌的写作者,对别人的品读该持何种态度呢?
  
  我们的每一个读者都是评论者,都是批评者,都可以对作品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写作者对来自各方的声音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既然作品发出来了,就不属于自己的了,或者说不是自己所能操控的了,这需要作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襟怀包容各种声音。人人喜欢听好话,但忠言逆耳,听上去不是那么顺耳的话未必不是好话,自己有想法可以辩论。诗歌争鸣应该是可靠的而最具活力的,任何地方和气一团最终会沦为死水一潭。对作品的好坏并无固定标准,于是就会有争论,摆事实讲道理秀水平,这是争论必须具备的素质。某些地方最大的毛病就是动不动进行人身攻击,这是可笑的。我清楚地记得在某论坛,诗人伊沙和某些读者骂成一团,上三代下三代都亲切问候了,这种泼妇似的辱骂早就超出了评论和学术范畴,也是当今诗坛一大奇观!只是,我们在围观的同时静下心来想想:这种方式对诗歌有益吗?对诗歌的发展有益吗?争夺诗歌的话语权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而不是谁喉咙大谁就是“霸主’!
  

(二十八)
  赏析江边鸿雁诗歌《中国好声音(外二首)》
    文稿/旁听生
  
  江边鸿雁的这几首诗歌想要表达的心声我不敢枉下定论,但我能感知有悲怆的情怀流淌,有呐喊的力量彰显,以“中国好声音”为题,机巧,抢眼。若只观题目而不阅内容,还以为写的是日下当红的“中国好声音”电视节目。待细读诗歌,我一阵惊愕。一个女诗人的热血、激情、豪迈、隐忍、思索,甚至悲愤、呼喊,都以歌唱的形式展示得淋漓尽致,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中国好声音
  
  “与子夜钟声同步/穿透胸腔的一束光影,撞开/生命惊喜/我听到我的歌唱,字正腔圆的第一声/喊亮江山明月”,开篇气势雄浑,意境高远,如涛涛江水奔涌而来,难以控搏。我仿佛听见了一声清脆的钟声,穿破子夜时空,穿透我的肺腑。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是一束撞开生命惊喜的光影,这光影是虚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许伏在下文,吸引读者探个究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光影定如黎明前的曙光令诗人兴奋,令诗人激动,令诗人情不自禁的歌唱,“字正腔圆的第一声,喊亮江山明月”,这字正腔圆的第一声,是母亲赐予的,是母语,诗人用它喊亮江山明月,格高之高,意境之美,令人叹服!(还有一种理解是诗人写自己的出生,自第一声啼哭起,就注定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仅是枉加猜测)
  “五谷杂粮滋润的歌喉/十七八岁模样。包裹,不老秘籍/或抑扬,或顿挫/或小溪边练声,或大舞台亮相/”撇开光影只谈声音,紧扣题目,“五谷杂粮滋润的歌喉”,醇朴厚实,“十七八岁模样”,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力量,亮丽高亢。这歌喉代代传承,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抑扬,顿挫、小溪边练声,大舞台亮相”,意境开阔,富有张力,令人垂爱敬仰。
  “我喊,我唱,我以中国命名/喊出黄河,喊出长江/我颤动的音色/依旧,十七八岁模样”这就是中国好声音,如阳光喷薄,宏阔大气,刚劲而不失温柔芬芳。“颤动”二字具有震憾之功,再次重复“十七八岁的模样”,感情强烈,增强了诗歌的喧染力。
  
  
     2.《尊严的价值》(外)
  
  这应是一首爱国诗歌,沉稳中又凸现愤慨之情。诗歌情感充沛,语句铿锵,掷地有声,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去感悟或揣摩尊严的价值所在。
  
  情感爆发的时间是在深秋这个萧瑟的季节。“秋风,刺穿百年温柔,引发舌头燃烧”,继而“撑开充血的眼皮”,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民族个性,饱含激情与愤怒。“隐忍的日子只剩记忆”,这记忆是“掠食的屠夫鸟,是屠夫鸟的“长喙”,是“长喙上”殷红斑斑的“血迹”,是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罪恶历史。义正辞严,一针见血。
  “血腥中的疼痛演变着恶化/一个民族//面对祖先的版图/无数遍表述,不变的誓言/血液,沸腾的海/”。痛楚的叙述浸透忧患,耐人寻味。“无数遍表述,不变的誓言”这是隐忍的具体化,似藏有一丝无奈更有一丝不快,但它不影响结果,或者只能催生并加深结果,那就是——“血液,沸腾成海.”鲜亮而昂扬,凝重而悲怆。
  “历史的残渣剩饭,粉饰贪婪者的/嘴脸,苍蝇繁衍的后代/20个亿,买断侵略本性/一片海,该以怎样的姿势/承载一座岛的尊严”这一节诗意明朗,紧扣现实与主旨,不多说。最后的设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3.《月亮以北》
  
      这首诗歌含蓄低沉,委婉的表达了诗人内在的声音,应是一段喧嚣后的沉静,宁静的向往,洁净的追求,灵魂的归隐。
  “风在行走,声音出现在耳廓”,“八音盒,七孔箫,都不在手”。诗人错落有致的表达突出了深秋的夜万籁俱寂,也表明了此时的心境。夜“轻轻,凉凉”,是一种感官体验,风轻月明,心如止水。静观,聆听,怅惘,其情若有似无。“一条无名河隔断/沿着月亮以南,走向尽头/风,在加速”,笔峰一转,思绪开始微澜。无名河隔断了什么?是八音盒,七孔箫之音吗?或许是吧,那些美妙的音韵此时不复存在(或许是诗人有意隔绝了),已沿着月亮以南,走向尽头,唯有风,在加速。什么风?心底里储藏的忧患之风亦或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幻之风,这股风奋进、明媚、精神,逾来逾急,逾来逾紧,目标明确,它的“方向,不可以逆转/可以弯折,从尽头的尽头/绕道月亮以北……”抵达安宁,平和之所。“创意没有走远,经典处/掌声引路。禁不住风的感召/月光,以焚烧的形式/拥抱天堂”意境空灵优美,内蕴丰富,情感得以深化。
  此诗若与前二首诗歌有关联的话,我的理解是理智的回归,是智慧的闪现,同时也是一种悲壮的释怀。
  
  
  (——为加强学习而作,因个人理解能力及水平所限,难免牵强,甚至误解,还请作者及老师们批评指正!)
  
附原作:
  
  中国好声音(外二首)
  文/江边鸿雁
  
  与子夜钟声同步
  穿透胸腔的一束光影,撞开
  生命惊喜
  我听到我的歌唱,字正腔圆的第一声
  喊亮江山明月
  
  五谷杂粮滋润的歌喉
  十七八岁模样。包裹,不老秘籍
  或抑扬,或顿挫
  或小溪边练声,或大舞台亮相
  
  我喊,我唱,我以中国命名
  喊出黄河,喊出长江
  我颤动的音色
  依旧,十七八岁模样
  
  2012-9-10.
  
  
  《尊严的价值》
  
  
  秋风,刺穿百年温柔
  燃烧的舌头,撑开充血的眼皮
  隐忍的日子只剩记忆
  掠食的屠夫鸟
  长喙上,沾满血迹
  
  血腥中的疼痛演变着恶化
  一个民族
  面对祖先的版图
  无数遍表述,不变的誓言
  血液,沸腾的海
  
  历史的残渣剩饭,粉饰贪婪者的
  嘴脸,苍蝇繁衍的后代
  20个亿,买断侵略本性
  一片海,该以怎样的姿势
  承载一座岛的尊严
  
  2012-9-12.
  
  
  《月亮以北》
  
  
  风在行走,声音出现在耳廓
  深秋的夜。轻轻,凉凉
  八音盒,七孔箫,都不在手
  
  一条无名河隔断
  沿着月亮以南,走向尽头
  风,在加速
  
  方向,不可以逆转
  可以弯折,从尽头的尽头
  绕道。月亮以北……
  
  创意没有走远,经典处
  掌声引路。禁不住风的感召
  月光,以焚烧的形式
  拥抱天堂
  
  2012-9-9.
  

(二十九)

【诗展评论】江边鸿雁读诗汇总

赏析【北京诗人】方阵十一:巴芒诗歌《八月。立法者》

/江边鸿雁

  巴芒,一位视诗歌如生命的诗者,一位个性的诗人。巴芒的诗歌,不仅具有思想性,而且具有挑战性。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以心灵深处真实的声音,以对待诗歌虔诚的态度,以朴实的、灵性的、诗意的文字,诠释着人生和生命。对于诗歌评论,我只是一个探索者,也尝试着写过几篇,但从未敢解读巴芒的文字,毕竟于我而言,太深奥,太博大,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其背景和经典。布鲁姆说过:阅读的过程,也是广义的误读。应该说,映入读者内心的是另一个诗歌文本了。诗无达诂,不同的解读很难与作者原意保持一致和重合。常言道:无知者无畏!那么,我权当是写读后感了,以自己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角度,搭建一条作品、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途径吧!
  《八月。立法者》这首诗歌,以八月即将离去之际,抒发作者对于世事、生活的真情实感。“立法者”,作者已作注解,这首诗歌我把它理解为为诗人而作,为诗人雪莱而作。
  全诗共7小节。起句的交代,足以证明作者的个性,“我想说些什么,就说些什么”,一位真实的诗者,没有掩饰,没有虚伪,以真实的声音感染读者,情节自然地打开。
  第2节,以诗人和政客为具象,直奔主题。“诗人们很忙的”,“政客们也很忙的”,其中不乏反讽的意味。而生活就是这么纠结,哪里有两全之策呢?“我的诗歌迎面而上”,这是超越于语言之上的行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呐喊。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反而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天罗地网),内心的痛苦和苦闷无法释然(自身阻力)。
  第3节,让我们看到一线生机。“云雀”在八月的上空飞翔,奔向自由自在的生命的崭新境地。还有“火中那枚心脏”,历经万劫而完好无损。生命的奇迹,让人生经历变得丰富而神奇。也可以说是生命与灵魂的历练与重生。
  第4节承接着上节,把镜头拉近,聚焦,对准自己。以诗人雪莱的人生际遇为警示,同时告诫自己,“必须谨慎地活着”,生活处处充满陷阱,稍有疏忽就会被生活抛弃和捉弄。“很神奇吧”,有一种经历过后的释怀和觉醒,是走过风雨沧桑之后获得的感悟和思想上的升华。其中,也有反思的味道!
  第5节,“想起你已死去/不由得咬牙切齿”,这一节充满力度,含义深远。雪莱死的那么早,那么冤,那么凄惨,令人嗟叹,令人落泪。想起“火中那枚心脏”,怎不叫人扼腕,心碎,咬牙切齿?这一切是谁之过?读到这里,我的心在流泪,我在以泪水完成下面的文字。
  第6节,承上。这一切的一切,给人带来的心绪,是复杂的,凌乱的,“悲伤、引领、怜悯/羡慕、妒忌/恨”。一字一顿,字字融入作者对雪莱的敬慕、惋惜和深深的挚爱之情。五味杂陈之中,那最后的一个“狠”字,是作者自心底怦发出来的、无声的却最有力度的情感的爆发。
  第7节,“都在墓地里分别安葬”,紧接上节,却成为独立的一节收尾,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是作者情绪的停顿,一时的愤慨和激动还无法平息。“悲伤、引领、怜悯/羡慕、妒忌/恨”,这些复杂的情绪,不仅仅来自对于雪莱所遭遇、所经历人生苦痛的愤愤不平,还有对于人生历程中曲折、悲凉等现状烦扰的发泄。将它们安葬吧,而且是分别安葬!以此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的空间。
  全诗构思精巧,寥寥几笔使主题内蕴获得丰满的呈现和开掘。收尾自然,在理性的沉默中,感悟生命的力量,从而让心性得到升华。
  附:八月。立法者
  文/巴芒
  这个八月即将远去
  我想说些什么,就说些什么
  诗人们很忙的,忙着用语言消灭诗歌
  政客们也很忙的,忙着用战争表彰和平
  我的诗歌迎面而上,遇上天罗地网
  也遇上自身阻力
  这个八月云雀在飞
  火中那枚心脏还是完好无损的
  “
一切并没有消失
  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
  已变得丰富
  而神奇
  很神奇吧
  我一直谨慎地活着
  还告诉自己必须谨慎地活着
  想起你已死去
  不由得咬牙切齿
  
  悲伤、引领、怜悯
  羡慕、妒忌
  恨
  都在墓地里分别安葬
  注:
  1、立法者——在雪莱有名的《诗辩》在里,他分析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为诗人进行了辩护,认为他们是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立法者
  2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得丰富/而神奇——雪莱墓碑上镌刻的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其中三行诗句。
  3、火中心脏——雪莱溺水于海,他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
(三十)
【诗展评论】西翔诗评汇总
北京诗人》方阵二:朵拉

变奏
画笔,停在此处
就不再走了,此刻,她感觉到
时间静止下来,风着陆在蒲公英降落的地点
一些余音,挣扎而出
一个漂流瓶守着逃亡的命运
消瘦的尘世,是灰色的纸
蒙着缭绕的烟雾
折叠,是扑面的寒气
她被遗忘在百合的梦境里,用四叶草
打听月牙泉的歌声
追赶着又一个夜晚,她坐成夜莺的
姿势,取出最大的花瓣
压在心口,一饮
而尽,体内最后的醉
读朵拉的诗,但觉得 浑圆周到、布局紧凑。上下左右紧密勾连。密云不雨,水泼不进,成一个坚实的整体,没有跑风漏气之处。仿佛是一个蓝球,一弹就很高。
君不见,很多诗人的诗,多有疏漏之处,勾连不紧密,上下不咬合,松松散散,像一片散沙。
大家以后注意一下,看还能读到这种感觉不能。

《北京诗人》方阵五:中华民工
《工地上的女人》
文   中华民工
         《筛沙子的女孩》
蓬草里爬出的蚯蚓 从额角开始蠕动
停在长睫毛滤过的阳光上 三十七度
青春被点燃的温度 炙烤出天空要命的蓝
比她高出十公分的铁锹 与缓缓压过来的灰白背景
完成某种膨胀的交接
筛网上密密麻麻的关隘 画地为牢
把一座山滤成一场雨 比夏天还长的雨季
被一个瘦弱的身子支撑 被一双瘦弱的手臂拉长
顽石在粉身碎骨之前 诊断为烈日下的硬伤
被十八岁的疼痛判定为垃圾
没有风 并不代表会被风遗忘
衣兜里雀跃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被氤氲的体香濡湿 模糊
才探出头就被烤干 而此刻的天空
蓝得可爱
实际是一种叙事的手法,只不过被书面语与诗性笼罩。以至于我们还认为是抒情诗呢。幸而被后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提醒,我们紧绷的心,才呼出一口长气。
皆因,抒情诗是横剖面。而叙事的诗则自然而然的被拉长,呈面条状。(那怕在一个特定的环境被拉长)。于我们的心理触动也是欣然的。
毕竟我们欣赏者的潜意识里是喜欢波澜壮阔的。
当然,像前面朵拉那首写得饶有兴趣的浑圆我们也喜欢,只要不沉闷板滞。
最后,诗人用了一个反讽手法,故意赞扬天蓝的可爱。
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这个手法用的好!
         《推浆车的女人》
她很羡慕筛沙子的女孩 她只比她大两岁
而她的梦 已被这搅拌机搅碎 摇匀
倒进浆车 直到被她送到卷扬机上的时候
心里空荡荡的 才发觉失去的
不止是高度
开搅拌机的是她男人 比铁疙瘩还木讷
她一天也不跟他说一句话 把笑骂都给了戏谑她男人的男人
她把脏话骂出火花 烫跑了一只只伸向她的脏手
眼角的余光里 靠着搅拌机卷纸烟的他
铁青着脸
只有在夜晚 枕着他健硕的胳膊
听着他搅拌机一样的磨牙 反反复复地咀嚼
沙子  水泥 石屑  以及他们的
——幸福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插进了她与其他男人的插科打诨。朋友们,这十二万分重要。无此,便显不出生活的真实。无此,便不能引起有类似经历的人们的共鸣,这个共鸣问题很重要,它不但使诗活了。而更主要的,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要让人共鸣。你看,它重要不重要?
再个,诗歌没有刻画人物的任务。但由于诗人对生活太熟悉,他不自觉的刻画了人物。于别的评论家讲来,可能不算一回事。但于我讲来,我可能紧绷了神经,因为,我是大声疾呼诗歌要刻画人物的。
有谁站出来跺脚:我就是不让你诗歌刻画人物。谁敢?

《北京诗人》春之木(友情参展2
遥望田野
春之木
秋天走向深处
田野里空无一物
遥望的目光
可以无遮拦地扫视一切
最终凝视于一点
那是一个瘦小的孩子的身影
在秋风中成为农活里最后的风景
这是中国画家未能画完的名画
拾穗的孩子——
懂得生活和贫困的小小少年
当我把目光收敛
远处的田野仍空灵而平静
风吹动着一切时间和怀念
最终
我目光盈盈
生活啊
教我们对生活感恩
这首诗就写的巧了,利用影射的方法,利用不写之写,利用预留下来的空白。真诚地邀请读者参预进来,而读者的智商是决不会有辱使命的。因为,诗者在结尾时暴露了他的天机,他让我们对生活感恩。没有这一句和前面的风吹动着一切时间和怀念”  ,这首诗是个死结。而有了这些,诗者的聪明和读者的感悟便昭然若揭。
暗示与影射都属于诗歌艺术的真谛。实际影射也属于暗示的范畴。
也就是说,暗示是第一位的,与诗性同等重要。但我要说:诗性是第一位的。因为其它文体也用暗示。


北京诗人方阵六:安琪的作品
《原声诗社》
只有暴雨知道诗歌的秘密
而雷声也不甘落后赶来了
湿漉漉的雷声
爬满了文学馆B213的窗户
无边无际的话题一话题二
在诗人、剧作家、画家书法家口中传递
茶几上的苹果香蕉
你们聆听的样子真美
这时北京城正被大水弥漫
可怜的轿车排队趴在路中央
主人们落荒而逃
就在他们撇下轿车的瞬间一个成语
已经复活:丢车保帅
(还是有司机淹死在二环路上)
偌大的北京只有暴雨知道
诗歌的秘密,哦,暴雨
从北京城的每个角落一一明示洪涝
只把文学馆B213省略在外
但这时我们已心慌意乱
我们不断看着窗外滚过的雷声雨声
(它们才是生活的原声)
我们终究要冲进狼藉的北京
我们终究不能像冰心巴金永驻此地。
2012-7-21,北京,暴雨。原声诗社入驻中国现代文学馆小聚。
大,一个突如其来的词,随后翩然而至,笼罩了我。似乎一些名家们都是这种德行,他们的处事行事方法,不知是无意识以大处着眼,还是有意识就要显得与众不同。总之,他们的诗写,眼界放得很开,上天入地,“--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心雕龙》。想别人未想到之想,处处显得与小家子气的诗人不同。这是我从安琪这几首诗感悟到的地方,值得我们草根开阔视野。
《北京诗人》方阵十:香泉先生
诗歌四首
/香泉先生
《农历七月初三清晨,我把自己忘了》
蹲在地上,看一群蚂蚁的时候
是清晨,玉米地头
一片大杨树下
蚂蚁排成队,穿过野草
和野草上露珠的清凉
晨光在杨树的外面,清澈如秋水
喜鹊的叫声,投进这汪光阴
荡起的涟漪,一漾一漾地
像远处的薄雾
轻柔若年少时的惆怅
香泉先生的诗自有一种从容和开阔美。他不追求微言大义以及精粹简约,用较少的词包含较多的义。他是这样一种写法,仿佛不厌其烦的铺排事物,铺得很开。这便罢了,出奇的是第一段是这样,第二段同样是这样。这便给我们这样一种美,即享享受完首段的开阔美后,你始料未及的,又享受到这第二段开阔美。这样一来,你不得不吃惊了,你不禁用你好奇的眼光,再次打量这首诗。最后,你的眼光落在诗人的名字上,盯住不动了。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上午》
真热。粘稠的阳光,白花花的
知了的叫声撕裂了虚弱的宁静
我半闭着眼,等可有可无的午餐
四十二年前的这个上午怎样呢
据说是晴天,做晌午饭时
我降生了。没有电扇,没有空调
也不知道母亲热不热
几十年的时间,我也没问一问
现在想起了
母亲去世已三年了
小说手法,一环扣一环,环环相依。并且下环是上环的注脚,上环是下环的伏笔。一律不顺着写。
我猜想,诗人所以要增添诗的戏剧性,一定在腹稿作了大量文章。试想,不要这种戏剧性,诗人也能敷衍塞责。但诗人为什么还要用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诗人无非是为了艺术二字。并且是与小说艺术结合。
小说艺术是诗歌艺术的母系,虽然人类先有诗歌。
这首诗是怀念母亲的,别致不别致?那么多怀念亲情的诗,为什么不向小说艺术学习呢?
不要相信纯诗与抒情诗是诗的正宗。抒情诗是诗写种类中的低端概念。抒情诗就是小说艺术中的心理描写。

【北京诗人】方阵九:江边鸿雁
守候
/江边鸿雁
然后,他的心碎了
就在一个深秋浓云密布的黄昏
她转身的一瞬
真心或者假意
他反复念叨着
有一刻,他几乎看见了人生的意义
冬天了。水是唯一透彻的事物
抱着滴血的心,才知道
天,为什么叫空
红色影子渐渐模糊
光芒就在那儿,山的那边
冷是骨头里的冷
而缝隙,是劈开的
地平线在后退
低垂的头,欲望冒出新芽
隐身一幅画中
他反复对自己说
就在这儿
就在这儿
守候,五百年一遇的时刻
不能否认,有些诗看后是经久不忘的。这得力于典型的场景与人物。看来,诗人也是一个借事写诗的主,同样剪裁得当,胸有成竹。还继续上面的老话题吧。你说,诗为何成诗,何为诗?为什么有些诗像小说、像谜语、像寓言、像童话、像歌谣。而我们再反之讲:称为寓言诗、童话诗、小说诗。那么什么称得上是诗的第一位呢?实际说白了,就是诗的诗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诗性,无论你写什么诗,诗性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经常说,诗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文体,将来能取代这一切。
至于诗中的隐喻(意象),是诗性的附属物。所以有些诗,根本就不用隐喻。
中国不懂诗的专家太多了!

【北京诗人】方阵十一:巴芒
八月。立法者
这个八月即将远去
我想说些什么,就说些什么
诗人们很忙的,忙着用语言消灭诗歌
政客们也很忙的,忙着用战争表彰和平
我的诗歌迎面而上,遇上天罗地网
也遇上自身阻力
这个八月云雀在飞
火中那枚心脏还是完好无损的
一切并没有消失
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
已变得丰富
而神奇
很神奇吧
我一直谨慎地活着
还告诉自己必须谨慎地活着
想起你已死去
不由得咬牙切齿
悲伤、引领、怜悯
羡慕、妒忌

都在墓地里分别安葬
注:
1、立法者----在雪莱有名的《诗辩》在里,他分析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为诗人进行了辩护,认为他们是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立法者
2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得丰富/而神奇”---雪莱墓碑上镌刻的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其中三行诗句。
3、火中心脏---雪莱溺水于海,他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
【北京诗人】方阵十一:巴芒
八月。立法者
这个八月即将远去
我想说些什么,就说些什么
诗人们很忙的,忙着用语言消灭诗歌
政客们也很忙的,忙着用战争表彰和平
我的诗歌迎面而上,遇上天罗地网
也遇上自身阻力
这个八月云雀在飞
火中那枚心脏还是完好无损的
一切并没有消失
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
已变得丰富
而神奇
很神奇吧
我一直谨慎地活着
还告诉自己必须谨慎地活着
想起你已死去
不由得咬牙切齿
悲伤、引领、怜悯
羡慕、妒忌

都在墓地里分别安葬
注:
1、立法者----在雪莱有名的《诗辩》在里,他分析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为诗人进行了辩护,认为他们是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立法者
2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得丰富/而神奇”---雪莱墓碑上镌刻的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其中三行诗句。
3、火中心脏---雪莱溺水于海,他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
巴芒这首诗还是很讲究章法的,不象有些抒情诗,一根筋向前不拐夸,直通到底。不讲究起伏。不要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指的不是诗歌。 实际这句话对任何文体都适用。
在这首诗里,特欣赏诗中的第一人称,突然转至第二人称,所带来的对心灵的冲击,是那样的让人瞪大眼睛,一下子想到很多。作者如是搞,给读者一种揭开谜底的感觉,或者就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其间的震荡,像平静的水面承受了一块石头,,是无与伦比的。
一二人称在诗中的互换,本身就能打破诗中的平淡。一三人称也能。
这首诗四五两节的衔接与转换,实际四节起到过渡的作用,都是我欣赏的。
另外,这首诗从头至尾的韵感波浪,是有起伏线的。
属于简评,不然好好讲讲这个问题。

  
《北京诗人》方阵十二:老曹文/曹玉治
黄昏的雨
一天的邂逅
被这黄昏的雨淋湿
搓洗出来的心情
只好挂在夜莺的叫声上
这迟来的雨不太地道
一会儿斜瞄着我
一会儿直盯着我
甚至把我团团围住
怀疑我白天偷了爱情
一切都早有预谋
连一片云都在撒谎
我肯定月亮被打成了筛子
只有一朵野花若无其事
用一根草量完体温后
向我打听风的去向
看来这场雨还与医生有关
那么,我就坐在雨中
把黄昏穿在身上
把风扔进风里
把花藏进花中
把鸡子的初恋提在手里
把牧童的笛声交给老牛
等待
最后一滴雨
注射我的静脉
曹诗人的诗观肯定受了笑弥勒的影响,把诗写得风趣实属不易。这个实属不易就是在诗界难得一见,所以说作为诗评人来讲,不是你觉得不过如此很平常而已,而诗评人则是在大惊小怪。
我研究了此诗,所谓诗中的风趣,实则是诗中主人的主观意识。当然,幽默乐观仍是前提,不然,主观意识也不能帮他。但只要有了这个主观意织,风趣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请大家自行体会吧。
乘这会功夫,说说主观意识。
主观意识就是没有细节可以想象细节,没有情节可以想象情节。更别说这种局部问题了,诸如该诗第二段,等等。
以后多关注我的诗评吧,这个问题自然会弄清的。
主观意识可以思接千载,上天入地。


 


138251 = = =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171

主题

6653

回帖

8

精华

贵宾

Rank: 4

优秀会员北京诗人贵宾版主优秀版主驻站诗人凤求凰

发表于 2013-6-20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

138361 ∨ ∨ ∨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4-26 23:40 , Processed in 0.08214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