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陇城,那一缕远去的炊烟(《齐鲁诗歌》选送)
作者/街亭魂
深秋时节,灶火内干柴毕剥
我的手指握成环状
当出巢的麻雀有了第一声咳嗽
一锅馓饭正从灶台移向炕桌
邻居的风匣拉杆磨得锃亮
一把黄泥封住了去年的鼠洞
所有与烟囱相关的话题
被酿制成一坛陈醋
面缸紧挨着墙皮
辣子盒落满重感冒犹豫
阁堂供着姓氏起源
玉米棒子被摞在靠近太阳的台阶
我习惯于一种口味
正如秋瑟之后落叶整树凋敝
额头多了几道年轮
那张黑白照片尺寸依旧
针线笸箩塞满缺边的钮扣
谁的归期如此悠长
在这样一个伤感的季节
我又想起了陇城那一缕远去的炊烟
巴芒赏析:
应该说,这首诗歌写得较为纯粹。作者的用朴实的语言浅吟低唱,在书写乡土情怀的同流露出关于命运深度的苍茫。
诗者的文字看起来是安静的,面对深秋,思想上有一个简单的下沉,他思虑思考的是“习惯于一种口味/正如秋瑟之后落叶整树凋敝”,是“针线笸箩塞满缺边的钮扣/谁的归期如此悠长”这样的精神实质;而一切和“在这样一个伤感的季节/我又想起了陇城那一缕远去的炊烟"挂上了钩,展现一种淡然的出世态度。
当然,作者的抒情不完全从心灵出发,他更像一个旁观者,他徘徊,他探问,他展现自然的法则,也展现对生存的合适回避精神场所回避!
作者借助生活自身的诉求,表现出生命回声。这是一种生存智慧。
5、木匠小郭的悲观主义
作者:木匠小郭(《文学月刊》选送)
都在赶时间。植物向上,河流向下,352大巴车
向前
吱吱作响。追上了这一段
少去了那一段
没有人理会
一次车祸。八点半。表妹叫声偏短。
第一现场,SZTV报道,一只红色缎面的女鞋
划了一道三米多的弧线
生命还想从血泊中往上爬一爬。
城里人,正离家,赶往野外,生活。
木匠小郭,带着表妹,正去城里,挣钱。
一条小路通向村外,路越走越大,路越走越多
符合木匠小郭的愿望
约七年的光景
表妹私自远嫁,我私自成亲
想起小时候,我一边过家家,一边
往村子的水井撒尿,现在很后悔,要带着受伤的表妹,回到村子,
喝井里的水
回村的小路,只有一条
回家的表妹,腿,只剩一条
越往后,她的路,越发难走。
只是木匠小郭的腰痛,比去年增加了两成
想起去城里的路,沿途丢掉了好多东西
比如,一只带来好消息的喜鹊,没着河岸比我先走一步
比如,一把斧子,刃部失去一部分铁质
比如,一个人
下一次出门,不一定会再回来。
巴芒赏析:
读了这首诗,巴芒说:帅!这是一首很帅的诗歌。
如果我们站在广义的文学立场,就会发现一个规律:诗人的使命就是离经叛道。
古今中外的诗者,一直努力着,尝试用更适宜的语言来改变现有的语言现状,试图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来影响读者的看世界的方式,因此,诗人们似乎总是活跃在矛盾的语构和挣扎的过程。既矛盾于自我对世界的双重立场甚至多重立场的言语选择,又不断和读者的反馈和抗拒做激烈的交锋。正因为如此,诗歌成了一个充满着梦幻和刺激的“阴谋载体”,一直走在不断反抗、尝试为“语言立法”又不断尝试与“主观现实”和解的“非自由”之路上。
面对这样一首诗歌,无论粗读还是细读,我都能发现其中的“阴谋元素”,但这种“阴谋”带我们进入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怜悯;冷静的叙述背后,同时也是对一个社会侧面的现实写照;诗歌中的“一只带来好消息的喜鹊,没着河岸比我先走一步”、“一把斧子,刃部失去一部分铁质”、“一个人/下一次出门,不一定会再来”,层层递进,表达出诗者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从而使整首诗显得丰满,深入浅出;粗读前几节觉得小,后面就觉得越来越大,这就是文字的张力。
所以当试图用体验传统诗歌的感觉来体验这首诗歌,似乎会有些觉得突兀之感。因为这样的诗歌已经自我生长出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它既是属于读者的,更是属于作者的。它需要一根纽带,用似有话可说,而又无话可说的方式来重新触摸诗歌的魂魄---诗歌的“自由”和“非自由”。(这是一个比较说起来比较费时的命题,以后有时间说说这个事儿)。
13896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