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4|回复: 1
收起左侧

[评论] 哲理诗,从“人”写起

[复制链接]

30

主题

9

回帖

0

精华

正式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15-7-31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哲理诗,从“人”写起
                                                                                                        ——咀嚼江改银的诗


                                                                                                                                         黄长江


  这些天以来,我一直独自闭门书房,终日不出,或说,足不出户,只有妻做好了饭菜,又摆上了桌子,并吃饭了吃饭了地喊了我好几声,而妻也实在等不及而自己先开起饭了以后,再过好几分钟,妻似乎有些生起气来:你到底吃不吃?我才会在又过几分钟之后才慢吞吞地一边咀嚼着嘴,一边夸张地抹抹嘴上的“油”“汁”而走出来。而饭后,不待稍息片刻,只倒了一杯水,却又闭门书房,开始咀嚼起我饭前咀嚼的这种东西来。不仅这样,这些日子,我还常常因为有滋有味地咀嚼这些东西而熬到深夜一、二点,甚至进入梦乡也还把这种东西带到梦中去咀嚼,醒来了,天还没亮,又开始了第二天的咀嚼。我简直成了活脱脱一个咀嚼狂了!
  你猜,我这是干什么?是我躲在书房偷着吃什么东西吗?你猜猜看,量你也猜不着。跟我生活在一起的我的妻,猜了近半个月也没有猜出来呢!你就不用再瞎费脑筋了吧,且听我直直地告诉你。只要你认真听,相信你会感到惊讶;只要你也像我一样咀嚼我每天咀嚼的这些东西,相信你也会有同感,尝到无穷的滋味儿了。
  那么,这是什么呢?是甘蔗吗?是口香糖和泡泡糖吗?不是,不是甘蔗也不是口香糖,然而却有甘蔗一样耐人咀嚼的甘甜,有像泡泡糖口香糖一样更耐人咀嚼和回味的香汁,然而又不仅这些,更更值得回味的是一种诗味!一种富有哲理的诗味!!一种人味!!!你道这是什么?其实只要你近两年来喜欢看民间的诗报或文学报、文艺报(当然有的大报也有),大概你已早早地尝到了味儿。这不是什么怪东西,而是江改银的诗,江改银的哲理诗!一个人的诗能让人这样忘食而又废寝地咀嚼,这足以让人想象其诗之魅力和味儿。
  江改银何许人也,我们姑且不说不论,也先不问不管。让我们一起来咀嚼咀嚼他的诗。打开他的诗集,第一首是《人》,接着就是《逆境》《虹》《钟摆》,以至《打火机》《理发》《雁阵》《博物馆》《钢笔》《老鼠》《铁塔》等等等等,似乎整个人间的万事万物他都写到了,甚至就连前年冬天才开始出现的新名词“SARS”,他也用来作为题目写到了,并且都灌入了哲理,并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诗坛出个江改银,他把人间万物、人生百态都富含哲理味而“诗”地写尽了!然而又尽管看似与人毫不相关的标题。其内容也蕴含着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或与人息息相关。这难道不是他的诗耐人咀嚼的原因吗?这岂不是他的诗具有令人如此地咀嚼的魅力的原因吗?这就是他的诗耐人咀嚼的价值所在!
  在江改银看来,人大概有多种,其中一种是真正的,“真正的人/应该是两脚落地/永远向上”(《人》之一),而在他看来,普通的人,其实并不平凡而又似乎平凡的凡人,又是“简单的两笔/够你写一生”(《人》之二),多么丰富的内涵啊,这大概也是简单的一两行,足以让你咀嚼一生了。他不仅写人,给人以祝愿,给每一个平凡或不平凡的人以祝愿,他祝你永远向上,“愿你化作不朽的诗篇,代代相传……”做一个“真正的人”(《人》之三)。
  咀嚼了《人》之后,我们且不依顺序,把他这些诗当做一粒一粒的颗粒状的食品,拿来便一颗一颗地扔到嘴里嚼,不,仅放到嘴里是不够的,还应放到心里去,细品其味,才能嚼出最丰富而又最富有魅力的诱人味道来。我便是这样放到心里去咀嚼的。
  他的诗,在“常人的眼里”,“是空白”(《白纸》),所以在常人的嘴里、心里,或者说,我一样的常得不能再常的人,要是仅把它置于眼里,而不把它放进心里去,那么,即便不是空白,恐怕最多也不过是一粒一粒的炒黄豆而已。放到嘴里,用牙一嚼,只听“嘎嘣”一声响,香味儿倒是出来了,但是并不算诱人,也并不耐人寻味和令人久思其味。而“在哲人的眼里”,那可真是“待开垦的处女地”(《白纸》),好一块处女地啊,简直任哲人们无限的开垦,任他们的心在这片处女地上自由地纵横驰骋!而“面对七彩的人生”,诗人这些爬满诗行,而常人并不一定察觉到的“白纸”,却又“蕴藏着多么平凡或传奇”(《白纸》)啊!
  在常人看来,床本来只是人们用以睡觉、休息的物具,然而在诗人江改银眼里,睡觉并不是简单的睡觉,是造梦。不仅如此地具有一点诗意足矣,更重要的是,这造梦是有规模的,是成批量的,而非细敲细打的、玩玩耍耍的造梦。而是经“床”这个“造梦工厂”来成批地具有规模地生产加工,所以就不得不生产有用的“产品”——梦,并且,梦也要有质量,要把握、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所以,床啊,你这座“造梦工厂”,愿你不要生产那种没用的劣质产品吧,不然,终有一天,怕你也“倒闭”了!然而床,不仅一种,尽管都是“造梦”的,都是把人们的压力、困倦和生活经历、烦恼等用来作为原材料,却在造出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成功的梦的同时,也难免地或不经意地生产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失败,或造出了一些“非法”的梦想而让人走上了毁灭的人生。所以,诗人的《床》之一,尽管只有四个字,却足以令人慢慢咀嚼回味啊。
  《钓鱼》之二,“如果人人都懂得/鱼上钩的原因/就不会出现贪官/可悲的命运”乍一看来,仅4小行,不足30字,大概不外乎一块蛋糕或一块饼干罢了,是不值得十分咀嚼的。但只要稍一留心,便不难注意到,在诗人看来,贪官和钓鱼却是有一定联系的。做官的人只要去钓钓鱼,并想一想为什么有的鱼会上钩,而更多的鱼却没有上钩,然后再把自己比作一尾鱼,想想自己该不该上“钩”。大概就不会成为贪官了。从形式上看,如果去掉末一行,意思似乎也表达完整了,而哲理也蕴入了其中。然而诗人却偏又加上了末一句,并且单独列占一行:“可悲的命运”,这是在警示人们,贪官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虽然也是官,命运却是“可悲的”,那下场,大概就跟上了钩的鱼一样,人们至多把它玩弄玩弄,就要宰杀的。
  《烟囱》之一,“走黑道的/居然平步青云”,仅仅两行,才10个字。如果你仅仅嚼了两下,大概是嚼不出什么味儿的,或者即使是嚼出了味儿,恐怕也仅仅是其中的多少分之一而已。要知道,这两行诗其实是密封于阴凉干燥而外部又通风之处,存放了近10年乃至`0多年、数10年的两叶老苦丁茶叶。你初嚼,它不过是两叶干叶子,没有什么味儿;再嚼,味儿就开始出来了一点;又再嚼,那就回味无穷,且有逼暑御寒之功效了。不同的是,这两叶茶叶并非真正的苦丁茶,味儿不是苦的,然而涩味倒还是有的。它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走黑道的”,那么大胆,那么猖狂?还“居然平步青云”!好一个“居然”!把这人间百象中的“一象”,社会百态中的“一态掀得裸露无余!在这一象一态中,那些本该合法,而只是稍有“违章”的事实上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富含创造性、开篇性的行为和行为者,往往被那“一象”“一态”的“管理者”们管理得严严实实、规规矩矩;而那些真正猖狂得发疯的、大胆的“走黑道的”,对于这“一象”“一态”的管理者来说,却是不该“管理”的,所谓“不该”者,无能管理也,此所谓“欺软不欺硬”也。幸甚,此举仅仅是“一象”“一态”,一小撮人而已,就像《烟囱》之六:“靠走黑道青云直上/正义的风将你一扫而光”,你这股靠走黑道青云直上的“烟”,尽管青云、尽管直上、尽管猖狂,毕竟正义的风是极大多数的,你一旦离开了了黑道,身子从隐蔽中露了出来,那么,等着瞧吧!你的日子不远矣!正义的风将你一扫而光”。
  《楠竹》:仅凭着一点形式上的个性的特别或怪异,或者就算是美观,以至赢得人们的爱慕:“人们赞美你/拥着、倚着与你合影”,你甚至成了人们——其实是无知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偶像。“殊不知——”,谁又会知道真实的“你胸无点墨/节节空心”呢?在诗人笔下,楠竹其实是不值得爱慕的,它不过是一些“胸无点墨”。甚至连歌也唱不好,当三陪也不懂得礼仪的时尚名人而已。这里,我们把这首《楠竹》咀嚼过去了,其实,这时,倘若再翻过来咀嚼,或许味儿更会美得与家肴无异,而且令人回味无穷。读者诸君不妨试试。
  而“锅”(《锅》),才是真正值得人们称道的。它样子不华不美,却是“心中装着别人的温饱/自己却忍受生活的煎熬”。这才是真实的,“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那一类人,才识雷锋一样的拥有“锅”精神的人。这种人大概要不出现特殊原因,永远也不会有人“拥着、倚着”与其合影。只有要吃饭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他),才会要从它(他)“肚里”掏出东西来。
  其实,更懂得佛道的应当是“瓢”(《瓢》),它自从与水结“缘”之后,或说自从自己的名字被取作“瓢”之后,“就深深地懂得/什么叫索取/什么叫奉献”了。它从“有”的地方“索取”过来,“奉献”给“没有”或“欠缺”的人或其他。这是一种无私的“索取”和“无私”的“奉献”,可说,属于纯义务的那种。大概至多在自己身上沾上一点点薄薄的“湿”而已。
  《日历》之一:“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翻过去”,也许,只有勤奋的人,才会注意到这一点。日子过得之快,是跟翻日历一样的,一天一天的就“翻过去了”。这是在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啊,不然,你将一事无成。接着,之二却又提示:一天的日子,可以轻松地混过去,就像“一页日历/可以轻松撕下”,而一天,要做出点事来,“却要付出代价”,这,你咀嚼吧,用心去咀嚼吧,我相信,就算你是天底下最懒的人,咀嚼了这首诗之后就不会懒了;即使你是天底下最无能的失败者,用心咀嚼了这首诗之后,就可能会成功了。只要你细心地咀嚼,相信你会获得无穷的力量。
  《名片》之三:“本是一张纸/一旦封冠加冕/就显得与众不同”,似乎可以说成,本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旦当了官,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私营企业的经理、主任,“就显得与众不同了”,耀武扬威地牛皮起来了,甚至有的还虎视眈眈地“不得了”起来了。幸好现在是在文明社会,尽管名片怎么普及,这种牛皮的虎视眈眈的“官”也难以普及了。这里我仅嚼出了我印象深刻的一面,更丰富的内涵和味儿还得读者诸君细嚼,相信各自会嚼出不同的味儿来。更明晰地富含哲理的,要当是之二,“名片啊名片/当心‘明骗’”!这里不妨设想,生活或许你也碰上过。一个人拦路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堂而皇之地印着显赫的头衔,但是他却向你求助,说他远道出差而来,路途遭了强盗,那样子就像宋江遇上了剪径的,身上分文没有了,手机也没有了,这里又举目无亲,求你帮帮他,凑点路费或想点什么法子,他回去后定会给你汇钱来,并且一定会好好报答你。你也随时可以打他单位电话或家里电话。于是你这样的好人就真的相信了,因为你想:他面目慈善,一定跟你一样诚挚,于是你真就帮了他。但没准儿你过了两个小时回来,刚才你明明看着他走了的身影又来到了原处,而且忘了你的面孔,又开始扮起刚才对你说的“遭盗”的事来。类似的“名片”而“明骗”,读者诸君嚼了江改银这两行诗,定要提防啊。
  《箭》之一:“当你抵达/理想的目标/可别忘了/弓为你/累弯了腰”,这是一种不忘本的道德的教育,而诗人却巧妙地把它赋之于箭。让其不但饱含哲理,还显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于是,你咀嚼时就会自然地联想:当你离开了老家,别忘了思乡;当你成功了,别忘了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当你走出厄运,别忘了救过你的人;……他们曾经为辛勤过,他们曾经为你付出过;他们曾经为你牺牲过……。《箭》之二:“不堪忍受挟持/才立下一射千里的大志”则不仅是箭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仅仅两行,又令人嚼着哲味横溢。你不想生活在贫困的地方或落后的家庭里,你就要努力读书,奋发图强,立志拼搏而决心多学些东西,找到成功的捷径。你不想长期地做“东亚病夫”,就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要立下革命大志,赶出外来侵略者,振兴自己的国家。你累累地受到债务的“挟持”,就要立下大志挣大钱……咀嚼吧,细细的咀嚼吧,你咀嚼透了,只要你不想怎么啦,你就会摆脱怎么啦。
  也许在某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有人甚至有许多人在关注你。那说明,你在前进。“如果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人们就不会对你如此关注”(《钟表》),你就像诗人江改银的一只“停止了前进的脚步”的钟表。勇往直前吧,人们将会不断地给你以关注。
  我们知道,老虎凶猛,可它到底凶猛到什么程度呢?“把你关起来/看你有多大能耐”(《老虎》之二),你猖獗,你凶猛,是因为没人管你,哼,碰着专门治你的人,把你关起来,连最基本的行动自由也给你剥夺,看你怎么个凶怎么个猛?这大概可对应到恶霸型的一类人,进了囚牢,方才醒悟:“如果当初不称王霸道/与万物和睦相处/如今就不会身陷囫囵”。真妙啊,令人嘴馋的哲味儿从心底里横溢出来了。
  在“前进的道路上/轰轰烈烈地工作/高唱——/《哪里不平哪里有我》”(《压路机》之二,这与其说是对压路机的褒扬,还不如说是对像压路机一样平时专心致志地工作,雄心勃勃地前进,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就出手”的见义勇为的高度赞扬。
  “谁说形影不离(《影子》之二),这也许是诗人对一种所谓的至交朋友的置疑,不然,”为何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总见不着你呢?”表面看来,这写的仅仅是影子,然而非也,最最耐人咀嚼的,恐怕要数里边饱含着的一种友谊,一种看起来似乎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也要“一起慢慢变老”而事实上又并不可靠的友谊。咀嚼吧,咀嚼,相信读者诸君咀嚼了此诗以后,定然不会像影子一样对待你的朋友。而也请相信,你的朋友也定然不会像影子一样对待你的。
  以上咀嚼的这些,多是以物来为题的,这也是江改银哲理诗的一个特点。看起来标题大多是些名词,内容里写的也似乎仅仅是围绕这些名词来编造的一些话语。然而,不仅如此,又几乎都在写人,或者至少是蕴含了人。难怪如此耐人咀嚼。然而还不仅如此,其实,江改银的哲理诗耐人咀嚼的最最关键的原因,在他的这些诗中,也能找到答案:
  贴近火热生活的作品/耐人咀嚼“(《锅巴》),原来,这是诗人的亲身体会呀!这里不妨戏言:大概诗人江改银没有少吃锅巴吧,并且,他在吃的同时,已经用心去咀嚼了吧。这《锅巴》中的两行,也是诗人江改银的诗的真实写照啊。江改银的哲理诗从人写起,多少写物而喻人或反映人及人的生存百态。但也有写其他的,如涉及到了符号、数字以及汉文字。这里不妨略举,以作调料:《符号诗》:“?/探索//生活/“”/真谛/……/追求/《》/人生/——/哲理”。问号(?)是不知而问,需要发人深省。需要让人得到答案的,所以“探索”;叹号(!)是令人惊叹或赞叹的。是一种高尚的追求,所以它其实也就是“生活”;引号(“”)饱含的内容要求是直接的,没有经过转译的,所以他是最真实的,是“真谛”;省略号(……)需要的是节俭,是社会、时代快节奏发展的需要,所以它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书名号(《》),人生一世,谁不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记录在书上,载入史册?所以,说“《》/人生”这最恰当不过了。破折号(——)可以说是一根扁担,明明两端各系一样东西,“重量”却相等,饱含的“哲理”意味却相等。好一首符号诗,多么简洁而绝妙啊!意味也确无穷啊!
  在“数字哲理诗”中,江改银分别对“1”“2”“3”“4”“5”“6”“7”“8”“9”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刻画和定义,并加以了哲理的品头论足,让其丰润而诗意化,简洁而饱含哲理,形浅而味浓,耐人品嚼回味。
  最后,向读者声明:我写这些并不是要吹吹我的朋友江改银作者,而是真正切切地受了他的诗打动,我第一次读到他的诗是在一年多前,此后便经常在一些民间报刊上读到。我也开始注意到。他的诗多以“哲理诗”或“江改银哲理诗”为题发表,渐渐地,我便几乎每收到一份民间报刊都要看看有没有江改银的诗,试想一个作者,像我这样平时并不喜欢看书报的挑剔的读者对他的诗迷恋到了这种程度,就足以想象其作品的魅力了。我从一些报刊上,也见到过江改银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江改银应该是一个谦和稳健、才情勃发而神思天纵型的诗人:我仅与他通过一次书信和两次电话。从书信和电话中感觉,他应该是一个谦虚向上、谨慎为事的人;我读过他的许多诗,也看过他主编的许多期报纸,(《雷池文化》报)从他写的诗和他编的报纸看,他应当是一个广交天下良朋文友、博采众长的现代型智者,同时又是一个情思细腻、感觉敏锐、善于思索、勤于创作和劳作、长于借境的实力型诗人和编辑家。
  毕竟,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创作思维也是有限的,江改银的诗,就面儿上讲,题材还不够十分宽泛;就艺术功力来说:语言表达方式尚欠丰富和创新,特别是有些标题不必过于追求名词化、概念化和模式化。不过我想,这也许也是江改银的诗暂时阶段的一个特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的诗会打开一个新的层面。就像企业开发产品一样,在一种系列产品普遍地得到市场认可推光以后,一个新的系列又将在他的才思和笔下诞生!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24

主题

2005

回帖

4

精华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凤求凰最佳组合奖北京之夏最佳风采奖北京之夏最佳个人奖北京之夏最佳团体奖北京之夏最佳组合奖

发表于 2015-8-2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大一篇啊
浅浅池塘短短墙,年年为尔惜流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5-4 01:27 , Processed in 0.12610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