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回复: 1
收起左侧

读余光中《寻李白》(现代诗)笔记

[复制链接]

13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正式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25-4-2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读余光中《寻李白》(现代诗)笔记
文丨山子影(广州)

        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一诗中咏叹:“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可谓气壮山河,读到后文的轻描淡写“另一半,让给杜甫去沉吟”(与前文形成互文),这才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语境。
        笔者以为,杜甫和李白的诗歌共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唐朝。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没有社会性,“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与影子都要从社会性解脱出来。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而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则展现了唐朝的繁荣和人们的乐观精神。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虽然风格迥异,但共同铸就了唐朝诗歌的辉煌,共同构成了唐朝文学的丰富画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
        杜甫没有办法像李白那么潇洒,因此他喜欢李白;李白也没有办法像杜甫那样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因此他喜欢杜甫。这是一种生命的互补。盛唐的迷人是李白与杜甫一起构成的丰富,而不只是李白一人生命的丰富。他们如此不同,却是同一个花苑开出来的花枝。
       笔者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以形象和情感为主要表达手段,但在处理历史问题时,逻辑思维的运用至关重要。诗歌在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时,必须基于准确的历史事实。逻辑思维帮助诗人筛选和整理历史资料,组织语言和情节,确保诗歌内容的真实性。逻辑推理可以帮助诗人构建合理的论证结构,更好地阐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增强诗歌的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历史观点。
        在《寻李白》一诗中,作者采用了过度夸张法颂扬李白,这就难免有歧义之嫌了。
        在文学作品中,歧义有时可能是有意为之,借以产生特定的文学效果或修辞目的,但在诗歌表达历史问题时,正如上述表示,必须运用逻辑思维来确保表达的清晰与准确。
        夸张需要与实际情况保持一定的联系和合理性;过度夸张会失去真实性,甚至带来误导作用。
              “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已奉为“名句”,甚至经典,笔者愚笨,却来不及感受。
        试问,如若李白在天之灵知晓如此点赞,是欣然领受,还是仰天长嘘?
2025-4-21 17:50
中华诗词、诗词家等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家联谊会会员,中华诗词家聪谊会理事。中国诗歌流派“本土诗派”缔造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1万

回帖

19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版主优秀版主勤劳园丁

发表于 2025-4-2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欣赏!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5-4-25 05:18 , Processed in 0.26506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