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22-2-23 10:39 编辑
拟人化抒情,机智的灵感文思 ——《时光书》赏析
2022年元旦时节,在北京诗人论坛读到了木行之站长的组诗《时光书》。组诗里包含十余首短诗歌,全诗充满清新、飘逸、灵动的浪漫主义气息。尤其几首写山景、或山有关素材的诗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选取其中六首,加以赏析。 反复阅读这六首诗歌,突出的印象是:诗歌的情感与物象的交融效果,引人注目,这是许多优秀抒情诗歌作品的重要特征。诗文把诗人的审美倾向和情感,无声地深入文本之中,获得读者良好的情绪共鸣和审美认同。如此物我两相交融的诗歌,是如何形成抒情效果的呢?这是笔者阅读《时光书》时,产生的好奇心。 根据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大量艺术创作实践证明,作者的审美创作活动,既不是单一的感性、感觉活动,也不是单一的理性、认识活动,而是思维心理整体的创造性活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能将语言思维、前语言思维、超语言思维很好地组合在一起。 这一理论原则,可以用英国近代美学家斯泰司的观点来描述,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中,理智内容与知觉领域、潜意识领域浑然一体,彼此分别不出,即我国古典美学讲究的“形神兼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另一方面,主题的情感个性在审美创作中,具有直观自身、进而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倾向。这种思想倾向是以情感逻辑的方式,让读者在诗意的画面和性格展现的情节描绘中,去领会和体味。 在这样的相互交融过程中,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是创作活动的核心。它是一种高级的、深刻的情感,是沉淀着作者审美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情感。它总是在创作的不同思维阶段表现于物化的层面上,把理性的认识内容渗透到作品所构造的形象化体系的意境、情韵之中。由于构造手法不同,令不同的文学作品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吸引力。 上述系列理论用来阐释《时光书》的艺术特质,是合适的:诗人正是驾驭了自己的审美情感,将其合理、形象化地物化,富裕物象以人物性格,借此将诗人自己的审美、处事等观念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说服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以美的诗意享受。因此,从审美理想、物化方式、审美情感对物象的驾驭三个要点,来欣赏六首短诗,就能真切体会《时光书》优美诗意的感染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