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愁” 甘东生 和每个离家追梦的人一样,从离开乡土那一刻,乡愁就永远镌刻在我心灵深处。尽管五十余年客居他乡,但那带着胎记的乡土乡音、乡风乡情,无时不萦绕心头。特别是在我进入暮年后,更加眷恋着那魂牵梦绕的故乡,乡愁更为深邃悠远。 乡愁是源于儿时的家乡印象。我总记得那屋后一碧如洗的青山绿乔,门前清澈见底的潺潺河水;那春草夏花,炊烟袅袅,飞燕翩翩;那梯田如画,五谷丰茂,春华秋实;那竹篱茅舍,村妇浣衣,牧童晚归。总会记得小伙伴们,河中捕鱼捉蟹,垸内抵拐迷藏,山上拾柴打草,邻垸偷摘绿果红桃。总记得那天籁般的鸡啼、鸟鸣、羊叫、牛哞、狗吠。这一切一切沉甸的结晶,就是承载着家乡愁绪与守望的浓浓乡愁。 乡愁是对乡风乡情的留恋。不管离家多少岁月,我心底下从没有忘记那家乡妽子大娘、伯叔兄弟相待的敦厚,邻里互助的质朴;没有忘记那春节时走家入户,拱手拜年互道祝福的感人;没忘记那赏花灯、赶庙会、唱大戏的欢娱;也没有忘记那围坐在火炉旁,听长辈们讲述各种人物风情和传说故事的喜兴。一代代在乡土上生活过的先人,创造积累的这些厚朴乡风、地域乡音、风土人情、家风家教、生活智慧、草根信仰,都是宝贵的乡土文化。这些带着血脉的乡土文化,传递着道德规范和社会交往规则。也馈赠了我们难能可贵的价值资源与心理归依。 乡愁是割舍不断的历史记忆。家乡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自然村落的空间,那天然与人工完美融合的古街,那寻常巷陌中典雅别致的店铺,那古朴庄严的祠堂庙宇,那随处可见的古桥、古塘、古井、古道、古墓、古建筑,还有那世代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人物风情传说,这一切都是一个个独特不可复制的历史化石标本,都镌刻着生命的年轮,记忆着历史的足迹。我们的祖辈们就是在与这片古老的乡土厮守融入中,感受着土地的博大宽容,体验着生活的质朴厚重。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是先民们生长的摇篮,也是我们生命的基石。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如今回到家乡,再也看不到曾经的瓦舍炊烟,村头柳槐,绿野溪流,田园阡陌。再也没有那捧起就可以喝的洁净香甜河水,没有成群游戏的鱼虾,阵阵飞翔的山雀,串串露珠的芦苇,错落有致的村落。苍海桑田,乡村面目全非,愰如隔世,完全找不到童年故乡的记忆。那些在乡村土地上世代相传的文化,那些原生态的自然山水,那些与地方风物历史相联的古民居,那些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古迹建筑,基本消失殆尽,已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和远古的传说。我们这些离家游子,对故乡的怀念,只有把诗情如画的家园记忆嵌入苍黄的历史画卷,供后人破译。 中国是个农耕文明古国,乡村文化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乡村文化正是通过建筑古迹留下的各种神奇文化符号,经过千万年相传,绵延不绝,形成历史记忆。当现代人看到这些苍桑的历史痕迹时,能触摸到历史的体温,使人接受一次心灵洗礼,让心境更平和,有所敬畏,回归到人的本真,更加朴实、沉静、超脱。因此,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中,应当尽量保留那些古村落、古建筑、和各种乡村文化遗产。把保护自然生态,培养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优化生活空间,留住乡愁作为根本内容。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发展必然要淘汰一些旧事物。守望乡愁并不是守旧,留恋那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方式,而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留住上帝恩赐给人类的四季万物,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保护传承人类千万年创造的乡村文明。自然生态才是人类真正母亲,乡村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只有保留住这些珍贵的资源,才能为现代人和后人留下一片回归自然,清心宁神的精神家园,使人类能同大自然一道持久地生活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要寻觅守望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