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5
收起左侧

从比孜里墓地到山普拉古墓群

[复制链接]

50

主题

76

回帖

5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23-7-21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比孜里墓地到山普拉古墓群

                               作者  郑宜瑾    居麦尼亚孜

      南依巍巍昆仑,北临浩瀚大漠,逐水草而居,伴风沙而歌。古于阗人活跃在连接东西方交流的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他们辛勤劳作、精于商贾、融合出新,将这片土地滋养得肥沃丰稔、文脉悠悠。他们世世代代生而不息,魂归大漠戈壁,粗犷、豪迈、包容之气在山川环绕,久远而绵长。
      怀着对于阗先民的追思之情,我们数次实地探访比孜里墓地和山普拉古墓群,同逝去的古于阗人对话,抚古追今。

           比孜里墓地的迷雾

       从和田市城区到比孜里墓地大约有30公里的路程。驱车穿越玉龙喀什河1号大桥,沿着和布公路前行至洛浦县总分水闸口,再往上行驶至和田墨玉高速公路入口处,然后从此进入约500米,即到达比孜里墓地。
      这里属昆仑山前山区、玉龙喀什河谷东边的戈壁地带,和农耕区、居民区紧紧相连。一如和田地区绿洲的特征:沿河而居,一边是戈壁滩,紧挨着的是郁郁葱葱的林带、条田和星罗棋布的村庄。一条防洪渠将戈壁滩和绿洲分割开来,这是为防山洪而修建的。和田干旱少雨,但是偶尔的大雨也会形成来势汹汹的山洪,威胁着绿洲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汽车停放在村庄的一条小道上,步行进入比孜里墓地。墓地的地形高低起伏,地面上已经看不出任何墓葬的标志了,但我们知道这片墓地埋葬着汉代至唐代的古于阗人,数以千计的亡灵在此安息。和古墓葬紧紧相连的是如今的新墓葬区,伊斯兰风格的墓葬布满了戈壁滩。时值斋月,墓地里不时有人来祭奠亲人。
      比孜里墓地位于洛浦县山普鲁镇比孜里村(比孜里村后来拆分为三个村,从南到北依次为巴什比孜里村、欧吐拉比孜里村、阿亚格比孜里村)东南方向的戈壁滩上,墓地南北长约6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在该墓地保护范围内有著名的比孜里佛寺,2008年考古人员在这里曾发现了5件人类最早的毛毯——氍毹。氍毹的埋藏地距离佛寺仅十几米远,可能是为躲避战乱而匆匆埋藏起来的。
       2012年新疆考古研究所、洛浦县文管所一起清理了佛寺遗址。采集了南北朝至唐代的石膏佛像、陶罐、木雕、钻木取火器、铜构件、木牍、纺织品残片等72件文物。
       2016年3月到4月间,为了配合和田至墨玉高速公路的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比孜里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共发掘了48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木盘、木桶、陶器、纺织品、弓箭、金箔玛瑙珠和蜻蜓眼料珠等,还有众多成套的石眉笔、木梳,可以想象,古于阗的妇女汲玉河之水梳妆打扮的情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大漠边缘,人们饲养花草,美化居所,扮靓容颜,用美的事物点缀生活。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具绘有人面像的彩棺、形制独特的独木棺和箱式榫卯棺。据初步推测,这片墓地的年代约在战国晚期至南北朝时期。
      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在比孜里墓葬的挖掘中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和田玉。当看到在木棺里那枚和田羊脂玉挂件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胡兴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说新疆和田地区自古就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内地众多的考古发掘中也多次出土来自和田的和田玉制品,但在新疆多少年的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和田玉。
      “最初我也不敢相信。”胡兴军激动地说,“这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是首次发现。”
      胡兴军结合史料分析,比孜里墓葬中头戴花环的葬俗、各类玻璃珠等饰品,属于希腊、罗马文化元素,木梳、木篦、奁盒等可能来自中原汉文化地区,它们的出土反映出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和田,在汉晋时期贸易繁盛,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与交汇。
       从目前挖掘的比孜里墓葬情况来看,萦绕在人们心中的团团迷雾需要破解。
       如:为什么在一座刀形墓里埋葬了108人?这还是目前仅从骨头上判断出的人数,这片墓地曾被盗掘过,当时到底埋了多少人已不得而知。从现有的骨头看,其中有男性,更多的是女性和孩子。是家族墓,还是什么墓?是一次葬,还是多次葬?
       墓葬的尸体葬式有俯身直肢、仰身屈肢和侧身直肢等。最令人奇怪是一座木棺内,竟然有两位中年男性葬在一起,而且是下面的仰面,上面的俯面,形成了面对面的葬式。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多座墓室内是多次葬。后一次葬将前一次葬的尸体压住,甚至让前一次葬者身首异处,或者只剩半截身等。同一座木棺内的尸体,有的头在一个方向,有的却不在一个方向,层层叠压在一起。甚至发现了一座木棺内有三个婴儿叠压在一起埋葬的。
      “最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覆面,几乎所有墓内尸体上都有覆面。而且覆面与尸体上衣领口处是缝在一起的。覆面有毛织物、刺绣品,还有两个皮覆面,而且覆面下方还有一层覆面,均用大块布料覆盖在人面部,有些在头后捆扎成结,有些仅仅覆盖着。”胡兴军说。
       让他更不解的是,所发掘的48座墓葬里,所有人都戴了一种护颌罩。形制像现代的口罩,却没戴在嘴上,而是托住了下巴。用料也是有刺绣、布料等,用带子在头顶处系好。
      “比孜里墓地离比孜里佛寺几十米,这些埋葬在此的人与佛寺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将墓地放在佛寺附近?”对此,有学者认为应是遇到战事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的应急之策,把珍贵的物品从寺院移出埋藏起来,待形势平稳后在取出。可是在危急形势下,佛寺里的人全部罹难,此后就无人知晓埋藏氍毹的地方了。
      胡兴军说:“许多木棺是用整个胡杨树挖空后制成的,一个人无法合抱住。墓室内还有许多木料、芦苇,说明当时这里生态环境很好。据《汉书》记载,于阗国当时只有1.9万人,原始胡杨很茂密,芦苇很多,这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才有了墓葬里对这些材料的使用。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沙砾戈壁,是什么造成的呢?”对于胡兴军的疑问,其实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就是风沙的侵袭和人们对植被的破坏所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芦苇在和田分布广泛,山川河流,戈壁大漠,乃至村庄旁的沟渠,都能觅见她的倩影。沿玉龙喀什河上溯,不时可见茂盛的芦苇,芦苇甚至延伸至布雅煤矿地域。和田的芦苇,少见浪漫柔情,更多的是坚韧、洒脱之风骨。
      比孜里墓地静静地依偎在玉龙喀什河旁,生于斯,逝于斯,昔日的烟火气消失在历史的深处而不可寻,残存的物品促使人们追根溯源。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比孜里墓地的历史脉络会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古风悠悠山普拉

       山普拉古墓群(山普鲁镇沙依巴格村西南台地上的山普拉墓葬,喀拉央打克村南的喀拉央塔克遗址,比孜里村东南方向的戈壁滩上的佛寺遗址、比孜里墓葬等),位于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台地上,墓葬分东、西两部分,分布在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山普拉古墓群起止年代为西汉至唐。
      比孜里墓地距离山普拉古墓群有16公里,也是沿着昆仑山前山区的戈壁地带分布的。林木繁茂处就是村庄,有农田和人烟,当然也就有墓地。
      从比孜里墓地附近的村庄柏油路前行,每走一段路,从小道进去,就是戈壁。戈壁缓缓向东北方向蜿蜒,可以想象,在亿万年前,沧海桑田,洪水奔腾,封育的绿洲呈不规则的形状,冲到哪儿,算哪儿,一派质朴、豪迈的气魄。如此行进十余公里,就是山普拉古墓群了。
      山普拉古墓群位于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的山普鲁镇沙依巴格村的戈壁台地上,距离比孜里墓地16公里。这里砂砾和沙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大体平坦、高低起伏的戈壁地带,脚踩上去软绵绵的。松软的地方,会陷进去,沙土灌入鞋子里。这里埋葬着于阗人,是著名的山普拉古墓群。
      古墓群的发现纯属偶然。据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普拉居民开始在墓地的西部开渠造田,墓地南部水渠决口,洪水由南向北横溢冲刷出的南北向的冲沟,将古墓葬暴露了出来。这里地表大都覆盖着戈壁小砾石,里面夹有细沙粒及微量黄土,由此组成了厚15~20厘米的沙砾层。一般的年景,这里的地面可以看到稀疏的耐旱植物,遇旱年则寸草不生。沙砾层下即为板结的盐碱层,稀沙为主,夹有少量的黄土,异常坚硬。1983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组成的文物考古调查组对山普拉墓葬群进行了调查发掘。1984年,新疆博物馆与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再次进行发掘。1992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对2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1996年,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对3号墓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山普拉墓葬群的四次发掘,共清理墓葬68座、殉马坑2座。除1座墓葬形制不明外,其余的可分为两种类型:刀形竖穴土坑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山普拉古墓群出土文物丰富,除大量生活用具外,出土有精美的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漆篦、丝织品、汉代铜镜和带有异域风格图案的毛织品,这为研究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典型的实物证据。
     “山普拉”一词,学者多认为可能是古于阗语而非维吾尔语。著名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段晴从山普鲁出土的三条栽绒毯上的古于阗文入手悉心研究,结合古于阗语文献和藏语文献《于阗国授记》,认为“山普鲁”的于阗语写作sumapaufia,其传说保留在藏文《于阗国授记》中,是一名舍身化龙以拯救寺庙的高僧。Sumapaufia正是现代地名“山普鲁”或者“山普拉”的源头。尽管于阗王国早已逝去,但文明的痕迹却顽强地传承在民间。“山普拉”的传说终究作为地名流传下来。
      墓葬群分布在昆仑山山前的戈壁台地,地形较平坦。墓葬西部已开垦出不少耕地,建有沟渠、道路和田园等。果园中果树繁茂,所以当地老乡称做“沙依巴”,维吾尔语,即“河床、果园”之意。台地上主要是墓葬群,分布范围相当广。同时,在墓葬群中还发现了公元4、5世纪的佛教遗址和现代墓葬,采集到墨书古于阗文的残片。
      山普拉古墓群是和田绿洲分布面积、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处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古墓群。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63座墓中有葬具。根据葬具的形制分为6类。木尸床、柳条编席、原木棺(桶形棺)、半原木棺、箱式木棺、毛毡、毛毯等,有些墓葬的葬具非常简单,或裹毛毯、毛毯、或铺盖芦苇、蒲草,也发现用芦苇、蒲草捆扎垫和编织垫的葬具。
      自1983年12月开始的山普拉古墓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它们代表了汉晋时期古于阗国的文化特点,是于阗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墓葬中发现了书写有汉文字的木函,墓地采集品及晚期墓葬填土中发现了书有古于阗文陶片和绢文书,说明于阗国进入了使用文字的文明时代,同时也反映出于阗与中原有了密切的联系。
      山普拉的早、晚两期墓葬都反映出于阗居民已从事畜牧业,畜种主要是羊,还有马、牛等。早期墓葬还出土了狩猎工具石球、投石器和木弓、木箭(铁箭或许是兵器)等,说明传统的狩猎经济在山普拉居民中还有一席地位。
      考古学者认为,山普拉古墓群发掘墓葬分早、晚两期:早期居民,丧葬习俗的主要特点是,小孩与成人分葬,各有自己的墓穴。小孩或单人葬,或双人合葬,成人以丛葬为主。还发现两座成人的合葬墓,情况比较特殊。初步可以认为,丛葬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反映国家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家族为单元的亲属组织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一般的家庭单元。
      晚期居民,丧葬习俗有小孩单人葬、成人合葬、成人单人葬、母子合葬墓等。说明这一时期仍然保留了血缘家族合葬的遗痕,同时出现了夫妻及家庭近亲合葬的形式,由他们构成社会的基础组织。同时,母子合葬墓数量少,也能看出家庭组织亲属的一种社会关系,说明居民血缘观念是以母系为主的可能性。
       与山普拉古墓群相连的是近现代人的墓葬,有明显的伊斯兰墓葬的形制和特征。
      山普拉古墓群紧紧挨着的居民区生机盎然,村道为柏油路,绿树成荫,屋舍崭新明亮。农田里的果蔬、粮食连续不断地产出,以供人们生活所需。大人劳作或务工,小孩上学,小轿车、电动车不时驶过,嬉戏打闹声飞扬,一幅温馨和睦、充满生机的乡村图景。对于古墓群,如今的人们或许不是那么关注,生老病死,一切自有运行的规律和法度。新墓地和古墓地紧紧相连,都是埋葬逝者之地,都是寄托哀思的地方,它是绿洲居民血脉沿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倒是前些年有不法之徒盗掘古墓,倒卖珍贵的氍毹而被绳之以法。古墓群宁静如初,得到很好的保护。

        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上的村落

      比孜里墓地和山普拉古墓群位于玉龙喀什河东岸,和村庄紧紧相依。古代居民沿河而居,生于斯、逝于斯。从两处墓地出土的文物来看,这里无疑是古于阗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处在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于阗的重要村落。
      有学者研究认为,作为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的于阗,区域内连接东西方贸易的路线共有三条:一条是昆仑山北麓的线路,从西往东为:杜瓦——扎瓦——库玛尔石窟——买力克阿瓦提——比孜里墓地——山普拉古墓群——欧吐拉克尔——达玛沟——恰哈——克里雅河上游普鲁;另一条是今日处在沙漠中的线路,即麻扎塔格——热瓦克佛寺遗址——阿克斯皮尔——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圆沙古城——尼雅遗址——安迪尔遗址。近年来,有考古爱好者实地探访了昆仑山下的这条已经废弃的路,传闻还捡上了古钱币,让人惊奇。
      除了这几条主要的贸易交通要道外,和田地区六条主要河流,流向从南到北,沿河两岸分布着村落居民区,无疑也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的道路。此外,还有连接外部的道路,如玉龙喀什河上游的黑山通往赛图拉的线路,扎瓦——乌尔其——雅瓦——麻扎塔格的线路。
      位于贸易繁盛的交通要道上,随着频繁的经贸往来,各种生产生活物资自然进入到玉河两岸的居民家中,不同文化的因子也在交流交融着。比孜里墓地和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及木梳、木篦、奁盒等,似乎为人们呈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发展进程。

                尾   声
      实地探访比孜里墓地和山普拉古墓群后,感慨良多。分布在玉龙喀什河谷东岸的这两处墓地,涵盖了战国、西汉、东汉、晋、唐、南北朝、宋等多个朝代,从厚重的历史风烟中走来。他们是生活在和田这片绿洲上的先民,为了生存和繁衍,沿河而居,狩猎、躬耕、贸易,征战、迁徙、逃亡,一辈一辈人,将绿洲文明延续着。他们是和田绿洲的开拓者、建设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祭奠长眠在戈壁的先民。
      文物工作者将两处古墓地出土文物作了细致研究,揭开了古于阗人的神秘面纱,使我们清晰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情感精神世界,以及在古丝绸之路上那种昂扬拼搏的风貌。谙悉新疆山川风土、精通等音字母之学的清代学者、官员褚廷璋作诗《和阗》,诗中描绘的“渔人秋采河边玉,战马春耕陇上田”的画卷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晚清洛浦县主簿杨丕灼作词《玉河八景》,勾勒的采玉盛况和充满烟火气息的生产生活场景,至今还在浸润着我们的心田。埋葬在比孜里墓地和山普拉古墓群的古于阗人,当年是否也有同样的采玉、耕作、狩猎的情景呢?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生命之旅就是一场接力赛,前赴后继,勇毅向前。这一充满艰辛却活力无限的历史进程,也许就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注:郑宜瑾,新疆和田日报编辑,和田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居麦尼亚孜,和田地区文物局文博专家。





(524.34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34.32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99.32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63.28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37.89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11.68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16.77 K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55 MB, 下载次数: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9047

回帖

18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版主优秀版主勤劳园丁

发表于 2023-7-2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地探访比孜里墓地和山普拉古墓群后,感慨良多。分布在玉龙喀什河谷东岸的这两处墓地,涵盖了战国、西汉、东汉、晋、唐、南北朝、宋等多个朝代,从厚重的历史风烟中走来。他们是生活在和田这片绿洲上的先民,为了生存和繁衍,沿河而居,狩猎、躬耕、贸易,征战、迁徙、逃亡,一辈一辈人,将绿洲文明延续着。他们是和田绿洲的开拓者、建设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祭奠长眠在戈壁的先民。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9047

回帖

18

精华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版主优秀版主勤劳园丁

发表于 2023-7-2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23-7-24 10:46 编辑

文笔沉实,记录详尽,图文并茂,文思条理清晰。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读者领略新疆和田一带的古风土人情。大赞!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76

回帖

5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23-7-2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水岸 发表于 2023-7-24 10:44
文笔沉实,记录详尽,图文并茂,文思条理清晰。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读者领略新疆和田一带的古风 ...

谢谢老师赏读鼓励!问好,给您敬茶了。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01

回帖

0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23-7-27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76

回帖

5

精华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23-7-2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来读鼓励。给您敬茶了。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11-23 16:18 , Processed in 0.156786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