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诗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8|回复: 0
收起左侧

121、解读北岛诗的“诗性的遣词造句”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复制链接]

1758

主题

6201

回帖

50

精华

特邀评论员

Rank: 8Rank: 8

高质墨客优秀会员北京诗人贵宾驻站诗人

发表于 2020-12-9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后可查看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21、解读北岛诗的“诗性的遣词造句”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读北岛的诗,我想:一个诗人若没独特的遣词造句能力,也只能一世平庸下去。北岛的不平庸,在于他的诗性遣词造句能力的发挥与养成。
那么,什么是诗性的遣词造句呢?我以为循语言常规不足以表达深邃的思想复杂的情感或建构朦胧的意象深化审美情绪灵活流转跳跃的时候,而充分利用语言固有的潜在表达功能,而创造出陌生新颖的语言形态,可谓之“诗性的遣词造句” 。
下面,可以从北岛诗的例句中作具体的体会,以潜移默化我们自己。

例1、“夜正趋于完美我在语言中漂流”
——这是《二月》中的首行。
——某种事物的好,常规语言一般用“完美”来修饰。如某物的结构完美,某事办的完美。而夜色之于人的感觉,常规语言是用“美好”。诗人在两个近义词之间的选择,宁愿易位,而使用了“完美”。为什么呢?关键诗人的感觉是动态的,最初就觉得美,随时间的移动感觉越来越美。所以用“趋于”表达动态,用“完美”表达越来越美。如若换成“美好”,仿佛最初是不怎么美好的,反而不能准确地描摹诗人的感觉了。
——“在…中(里、上、下、旁、间)”,这样的介词短语置于谓语之前,是陈述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置于谓语之后,是补充说明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所以常规的语言在“…”中,只能是具体的空间地点。“漂流”一般是在大江大河里了。然而诗人却以“语言”为处所了。看似很谬,其实一点也不。因为在这样美好的夜晚,诗人正在读书——书-文字-语言的符号。用的是“借代”格。读书的心情很畅快,就像漂流在大河上,这是比喻。喻体的“大河”,本体的“畅快心情”统统省略了(诗语言的精炼要素的内在要求),只留个“漂流”,省炼得恰到好处。哪有一丝一毫的谬呢?哎嗨!“我在语言中漂流”的新美就呈现给读者了。

例2、
“死亡的乐器充满了冰谁在日子的裂缝上/ 歌唱,水变苦火焰失血山猫般奔向星星”
——这是《二月》的第2-3行(全诗仅6行)。
——“死亡”是一切生物新陈代谢的终止。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一般用“毁坏、报废”来表示。“乐器”没生命,用“死亡”作限制词,喻其曾有生命——演奏的“生命”。报废了,情同“死亡”。用的有理。 “冰”是冷的、凉的,“充满了冰”,是比喻寒冷的程度。既然乐器无知觉,无所谓冷或热,因而那“乐器”也不是乐器,而是拿来比喻可以感知的人的本如演奏一样的生活。现在是失却了,感觉寒心。
——“日子”就是生活呀!“裂缝”则是陶、墙、大地等有形物质,由弥合状态变成了开列状态。这原本是通过比喻而活用“拈连”格的修辞方法,但入诗之后,省略了比喻过程中的喻体(陶或墙什么的),就省炼为“日子的裂缝”了。这样呈现的文本语言就简洁新奇,就是诗性化了。
——“火焰”非动物,无血可失;看似荒谬,其实不然。火焰是可以作为喻体比喻人的热烈或愤怒的情绪的,“血”是维护动物生命的液体,一旦失去,生命就无法维持了。看来诗人的或热烈或愤怒的情绪,因为生活的变故(裂缝),已经无法再热烈或愤怒了。这样用“失血”作比,不是很恰当么?
——“山猫般奔向星星”。有个“般”字,可称喻词,应当是明喻。但省去了本体,且中间还揉进格“借代”格,借山猫的整体来替代山猫动作的灵活敏捷。其实“灵活敏捷(地处理问题决定去向)”才是本体。星星在天上,映亮夜空,可喻理想和希望的所在。所以“星星”也非星星。真是奇妙呀——“山猫般奔向星星”的语言呈现,好像不咋样的一个喻句,但在这具体的上下语境中,却恰如其分地说出了诗人的想法。

例3、“死亡总是从反面观察一幅画”
——这是《旧地》的首行。
——“死亡”是动词,不可以做主语的。但诗人偏让它做主语。这不是“违法行为”
么?但“法”是人订的,也是人可以解释的。词类的活用就是一种解释。兼类词的存在也是一种解释。如“劳动、学习”本是动词,但因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常常去抢占主语的位置,语法学家为了保住他们的“主语是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的”戒律,就让步或自圆其说,就亵渎“劳动、学习”等词为“两性人”了。而在诗人这里,为了诗性的表达,实际上任何性质的词,都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毛泽东说“六亿神州尽舜尧”,可作比喻义的旁证。真正语法义的正证,可顺手拈来的。例如“而已怎么解释?”——小学生的问话。老师听得明白,说“而已就是罢了的意思。”哎嗨!“而已”是谁?在师生的口中都当了主语。“死亡”为什么不可以?但诗人不是没缘由地就让它充当一回主语,而是用如名词后产生的隐喻效果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借助了拟人格(观察)的运用来加强,落脚在“一幅画”的隐喻上。这样的一个句子的诗性化,是通过“词类活用-比喻-拟人-再比喻”的修辞手段实现的,完全符合语言修辞的条款。结论是“不违法”的了。

例4、“旧地重游我急于说出真相可在天黑前/又能说出什么饮过词语之杯更让人干渴/与河水一起援引大地我在空山倾听”
——这是《旧地》3-5行(全诗仅7行)。
——“饮过词语之杯”这样的句子,又是借代隐喻之后的行文。“词语”分明是替代一些活,一些信息的。接收信息并感觉或思维又被比喻成了饮水或饮酒的情形,饮酒饮水就得用杯子呀!
——“与河水一起援引大地我在空山倾听”其中“援引”是省略拟喻过程的“拈连”格的运用。其张力在回顾 “旧地”的从前,内涵很大的呀!不愿意回顾哩,所以又
援引(我用这词的本义)“空山”(引用或用典格)——“空山不见人……复照青苔上”(王维《路柴》)“倾听”什么呢?不如寻个“幽静”的去处呀!

例5、“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可谓千古名句。谁都知道是《回答》的起兴句。
——意思是明白无误的。我要说的是诗性的表达。首先是一对反义的形容词,平分了两个分句主语的秋色,让那些名词与代词们汗颜或嫉妒。没什么不可以,皇帝还轮流做呢!你主语还赶得上金銮殿的威严显赫么?
——“卑鄙”与“高尚”在上、下分句的排偶和对比(均为词格)中,分别从字面上进行了反复(词格),但含义随词性的变化而变了,后边的因有“者”的依缀,变成并强调了是一类人,不再是一类人品行的描述了。我已经把这样的修辞方法定义为“转义”格了,就是词的含义或性质转变了的反复(复沓)。
——例如:“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穆晓禾《十二属相/猪》)。我是在阅读穆晓禾的诗时定义的,当时没想到北岛的名句已经在先了。

例不过三,已经过了。足以体会这就是诗性的遣词造句;这就是循语言常规不足以表达深邃的思想复杂的情感或建构朦胧的意象深化审美情绪灵活流转跳跃的时候,而充分利用语言固有的潜在表达功能,而创造出陌生新颖的语言形态。
2007-10-30于文化村


——若遇论坛程序问题,请给 qq124627513(微信同步)留言。(这是系统默认签名,点击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广告位
广告位
广告位
诗歌月报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诗人 ( 粤ICP16121829-1 )

GMT+8, 2024-11-22 00:26 , Processed in 0.06601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and 心灵文学

© 2001-2023 Discuz! Team.


本站文章为原创会员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去版权转载,但欢迎分享本站文章链接!另,若有抄袭侵权,联系即删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