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兴海 发表于 2017-7-14 12:10

在探索中建立诗歌评价标准

本帖最后由 弋兴海 于 2017-7-14 12:12 编辑

在探索中建立诗歌评价标准文/伊斯马尔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诗歌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诗歌的生产、出版、传播、评论等都出现了新的样态。甚至连人工智能“小冰”也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诗集。在新媒体推动下,诗歌创作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当下的诗歌现场,无论是诗歌的辐射力,还是大众的接受度,都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可以说,中国新诗迎来了新的灿烂的春天。然而不容忌讳的是,诗歌生产的量与质并不对称,在优秀诗作涌现的同时也生产了数量较大的“平庸”之作。以致于许多诗人、诗评家深感忧虑,有人甚至怀疑今天的诗歌现场已经“烂”掉了。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究其根源,还是一个诗歌评价标准问题,即到底什么样的诗是好诗?谁写的诗是好诗?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在“盘峰会议”前后,诗歌界围绕“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争论已久;21世纪最初几年,围绕诗歌评价标准问题也展开了广泛讨论。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当然,无论有多大的争议,在建立诗歌评价标准这点上,各方却没有异议,只是在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怎样建立评价标准上,见仁见智。   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诗歌评价标准?回答这个问题,无论从学理上还是从创作实践上都有很大难度。对此问题,不少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也有过论述。比如陈仲义提出了“感动”“撼动”“挑动”和“惊动”的四动诗歌评价标准;臧棣认为,好诗有两个标准:一是揭示的诗歌经验是否独特新颖,一是语言表达是否独特新颖;卢卫平说,一首好诗,就是要在“旧事”中寻找和发现新的东西,说出“新的秘密”;唐晓渡认为,好诗起码有两个指标:一是提供了独特的审美经验,一是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吉狄马加谈到,判断一首诗的好坏最要紧的是看它的精神高度、情感意义和美学价值,看它是否与人们心灵相同,能激起情感共鸣。其实,这些思路都是极有参考价值,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事实上,放眼当下的诗歌现场,谁要想立马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备的诗歌评价标准,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是一种幻想。诗歌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只能在诗歌生产、传播、批评等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面对“繁荣”与“繁杂”的诗歌现场,面对新媒体下的诗歌生态,建立诗歌评价标准是毋容置疑的。然而饭总得一口一口地吃,路也是一步一步地走,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其实,谁也不是先知先觉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尽量采取既不破坏诗歌繁荣的大好局面,又不放任“假冒伪劣产品”自由泛滥的做法,在繁荣诗歌创作的探索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诗歌评价标准体系:   在诗歌传播、出版等的过程中体现诗歌评价标准。诗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或是出版),除极个别的诗歌写作者仅仅是为了孤芳自赏外,概不例外。既然这样,这在客观上就为诗歌评价提供了可能。首先,一本权威的诗歌期刊即可树立起相对权威的诗歌评价标准。《诗刊》《星星》等,我们虽然不能说那上面发表的每首诗都是高质量的,但至少绝大部分称得上是高质量。因为毕竟它们是诗歌界公认的权威性期刊,它们的编辑及其编辑原则都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能上这样期刊的诗歌(相对地)应该可以算做好诗。《诗刊》《星星》等的选诗原则可以作为诗歌评价标准的参考。其次,一部权威的诗歌年选也可提供诗歌评价的标准。如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年选》等,其选编标准也是可以为诗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的。再次,随着诗歌生态的改变,各类诗歌网站应运而生、枚不胜数。一些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诗歌网站,其在选诗上的原则也可作为诗歌评价标准的参考。比如中国作协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人民文学杂志社等11家会社协办的《中国诗歌网》,拥有中国最为庞大的诗人群体和诗歌量,也是最具权威性的官方诗歌网站。该网站《每日精选》《每日好诗提名》《每日好诗》《中国好诗》等版块,其评选程序、标准都是相对规范和严格的,应该可以作为诗歌评价标准的参考。一些民间诗歌网站如徐敬亚、韩庆成创办的《中国诗歌流派网》,其《诗日历》《诗歌周刊》《中国好诗榜》等版块,也在诗歌界享有很高声誉。此外还有一些微信诗刊如《新语境诗刊》《大别山诗刊》《中诗网》《长淮诗典》《梦璇诗刊》等等,其选诗都有很高水准,都是可以作为诗歌评价标准参考的。最后,一次权威的评奖活动也可为诗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当下诗歌评奖活动多如牛毛、泛滥成灾,有的甚至成为商品推销的“帮凶”。但毋容置疑的是,一些权威的诗歌评奖活动还是严肃的、必须的和有益的。如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陈子昂诗歌奖、海子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等等。这些都是建立诗歌评价标准值得借鉴的。   在诗歌批评过程中体现诗歌评价标准。如果说诗歌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动态的,那么诗歌批评则是建立诗歌评价标准的不可或缺的推手。当然,当前的诗歌批评也不尽人意。一是诗人和批评家不分(当然不是不可以),既当诗人又当批评家,难以从学理上真正达到批评效果;二是一些“职业”批评家,由于人情关系往往把赞扬寓于批评之中,很难讲“真话”。但不管怎么说,诗歌批评是必须的,没有诗歌批评就没有诗歌评价标准的建立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当前,要把诗人批评与学者批评结合起来,要把网络上的、及时性的批评与学院派的、学理性的批评结合起来,要用对话式的批评取代“对抗式”的批评,要形成讲真话的诗歌批评生态。这样,通过正常的诗歌批评来修正诗歌的创作方向,通过建立诗歌批评标准来逐步建立诗歌评价标准,最终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诗歌评价标准体系。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2017年7月14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探索中建立诗歌评价标准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