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芒 发表于 2013-10-5 22:59

7、秋月是诗经中的一个病句
文/高山松

在你一个人的秋天里,那一轮秋月
显得多么多余,多么像诗经里的
一个病句,是先天不足落下的病根
像宝钗也像黛玉,你配好冷香丸
埋在桂花树下,比寒蝉更寒
嫦娥误食才会飞天,这样的惩罚
也太刻薄了吧,查遍天下辞典
也无法修改的一个病句,无论你如何推
无论你怎么敲,也不能够解开
这个死结,枫叶红得像火
也点不燃一篷衰草,秋天的原罪
在落叶里藏着,跟秋月写下的诉状
是何其相似,你怎么可以让一个病句
把你引入歧途

巴芒读诗:显然,高山松老师更像一个传统诗歌行吟者,当然,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的也有对传统的质疑和背叛。月亮作为诗歌在中国诗歌里的使用大多时候团圆和离别的载体,这首诗总体基调首先还是传承。但我更为欣赏的是我欣赏的是这首诗叙事方法,运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讲述心情,以及对叙事情节的熟练提炼。实际上,这种提炼需要作者仔细斟酌,我所用的象征涵盖面宽不宽?它的有所指深刻不深刻?诗歌的叙述情节非实事,需要进行深加工,这个加工有可能是移花接木,也有可能是乾坤挪移。使用得好的话,就能四两拨千斤,比平面化的抒情读起来要让人舒服很多。显然,作者在这首里是有这样的野心的,这样的野心多多益善。

巴芒 发表于 2013-10-5 23:02

顾懿初 发表于 2013-10-2 21:13
谢谢巴芒老师鼓励!祝节日快乐哦!

不客气,巴芒借宝地献佛,从不同视觉发出一些争鸣,期待更多诗加入进来,友互相关注诗歌,抛砖引玉而已。

巴芒 发表于 2013-10-5 23:05

雨后春笋 发表于 2013-10-2 22:18
期待巴芒的精彩。

精彩不敢当,我也是借此表明一个读诗的态度而已。

巴芒 发表于 2013-10-5 23:09

今日先到这里,改日再抽时间品读。。。

紫藤晴儿 发表于 2013-10-5 23:37

晴儿谢谢巴芒.谢谢小妖.太多的惊喜.让我好激动.

顾懿初 发表于 2013-10-6 19:29

巴芒 发表于 2013-10-5 23:02
不客气,巴芒借宝地献佛,从不同视觉发出一些争鸣,期待更多诗加入进来,友互相关注诗歌,抛砖引玉而已。

评了那么多,巴芒老师辛苦了!小妖敬茶!

巴芒 发表于 2013-10-6 20:55

8、羞于解释
文/茶小晴

没有人知道我使用芦荟
淡绿色的液体慢慢渗入肌肤
伤痕渐渐看不出
没有人知道,那个奔波的下午
烈日之下的灼伤
也没有人知道,猛然敲击的键盘
羞于用十句话来表达一句
羞于解释太多
更没人知道,风什么时候吹落一桌灰尘
覆盖最初的明亮
当自来水,顺着指间滑落
一切恢复干干净净

巴芒读诗:羞于解释什么,作者不说,我也不说,大家都不说。我们能从字面细节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说实话,个人觉得写诗可以忽略细节,但回过头来却发现细节对诗写却又非常重要。一些好的细节可以让人过目不忘“淡绿色的液体慢慢渗入肌肤/伤痕渐渐看不出”;“风什么时候吹落一桌灰尘/覆盖最初的明亮/当自来水,顺着指间滑落/一切恢复干干净净”。这样形成了其它叙述方式所沒有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对于读者重要,能象电影镜头一样在脑海定格下来。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作者的诗意世界了。这首诗就是这样。

巴芒 发表于 2013-10-6 21:17

9、秋的絮语
文/潘加红



眼里的水,被谁偷去
面对一枚枚坠向痛处的果子
矜持得失语。大片的蓝涌起在
胸口,请允许雨季后退
那些菊花要一场干干净净的婚礼

我和庄园一起矮下去
秋水从掌中逃离,栅栏
正打开心结,一些叶子
向蝴蝶的故乡,扇动幻想

我知道,我再浓的色彩
也需让给你的飞白
把色彩涂在村庄的唇上
涂在桂花春天就怀春的胸脯

我会珍惜你的金口,只做一个农人
坐如一堆草垛,弯腰若一把镰刀



秋天,思念那头牛
这时候,它的叫唤
已薄成一张皮,它眼里的水池
早已隆起高坡。我们一样
被农谚套着脖子,多少年
我们互相牵着
彼此的命运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刀子
切断你和我回家的路
牵绳在虚空里,宛如瘦弱的炊烟

巴芒读诗:
“眼里的水,被谁偷去
面对一枚枚坠向痛处的果子
矜持得失语。大片的蓝涌起在
胸口,请允许雨季后退
那些菊花要一场干干净净的婚礼”......
阅读这样的诗句,是颇让人惊诧的。但惊诧之余,仔细细想想,又不无道理,作者这种逻辑设计,把这几种不相干又相干的事拿捏到一起,符合生活事理,又出人意料,显示作者的写作技巧的纯熟程度。读者读诗,读的就是诗人个人的才智,而不在于诗歌是什么题材、流派,只要是好的,能打动人的,就让人喜欢。或许,这样的诗歌需要泡上一杯菊花茶慢慢赏读,再来点音乐做背景---《秋日私语》......

巴芒 发表于 2013-10-6 21:46

10、这个秋天,我注定要生一场病
文/雨后春笋

当一场一场的寒凉从天而降
我和秋,病了
发烫的躯体颤栗风中
每咳嗽一声,秋就落下一叶叹息

这绝非偶然
夏的火焰灼伤了我的皮肤
撕裂的伤口尚未愈合
毒气便趁虚而入

顺着经脉
一点一点地浸入骨血
试图摧毁一个弱女子的意志
试图嘲讽她的弱不禁风

深度昏迷,给了我一次轻飘的忘却
高烧不退,给了我一次厚重的温暖
病后,这个秋天
我的体内,必会生长出一种新的抗体

巴芒读诗:读完雨后春笋这首诗,我首先想到的是余光中的诗句: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躺着,很静,没有一点声音---象躺在一只坏了的表壳里。然后我又想到了邹静之的另一诗句---在路上遇见一只狼:狼跑了,身子紧贴着夜。然后我们再回过头看这首诗中的一些诗句:
“发烫的躯体颤栗风中
每咳嗽一声,秋就落下一叶叹息”......
“深度昏迷,给了我一次轻飘的忘却
高烧不退,给了我一次厚重的温暖
病后,这个秋天
我的体内,必会生长出一种新的抗体”
余光中曾这样形容一个人:瘦得象耶稣的胡须。如果说之前的长叹息让人怜惜的话,那后来的“高烧不退,给了我一次厚重的温暖”就让人吃惊了,小说家余华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和诗句所表达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感叹,也让人赞叹。

巴芒 发表于 2013-10-6 22:01

11、从一个虫眼里深入
文/流年鱼

从一个虫眼里深入,安放我的疲惫
陪着苹果核,认真打坐

用四壁厚实的甜,粘牢秋天的美
用白嫩汁液,清洗满山橘黄
光线,我只守,一束

这条隧道,其实暗藏过往隐私
比如,我曾喜欢上花俏的黄鹂
比如,怎样为风着迷
怎样为云,写长篇的情诗

比如,我和一只蚂蚁私奔
在大块田野里,被草叶绊倒,哭泣
比如,我要安身立命
要这样的一栋房子
让月亮和落日,同样浑圆
让这个年青的早晨,停滞不前

巴芒读诗:流年鱼的这首诗我在论坛读过,在这里再次阅读,还是非常喜欢,好诗不厌百回读是也。这首诗应该归纳进纯抒情诗吧:像诗人的内心独白,而又加入了一些较为花哨的叙事元素,这没有关系,她们是抒情主线的点缀,或者是金丝边,也挺让人喜爱和着迷的。从“一个虫眼里深入”,引出诗人的沉思甚至反思,生灵终究有追溯,缅怀曾经远去的时光,近在咫尺的抗争,以及对遗失世界的找寻。这首诗的得意之处应当是引人低沉后又引人警觉,并提出问题,微言大义!或许,这也正好让我们洞察到诗人的抒情内心。诗人所增加的叙事元素较好地引申到诗歌本身,比那些为抒情而抒情的所谓纯抒情要好多了。另外,我想说的是:莎士比亚的剧作里充满了内心独白,那些内心独白就是充满灵感的让人匪夷所思的好诗!---我是这样认为的。

巴芒 发表于 2013-10-6 22:13

12、清秋风马
文/夜风

1

清秋是风
说凉就凉下来
从一片叶子开始
泛黄的过程离不开舞蹈

2

风像甩长的马鞭子
打着旋儿脆响
叶子缓慢地降落
比马蹄沉闷
和着夜雨声

3

马儿跑过
身披清风
向着前面的山
从春到秋飞奔
马尾直直地拽动草原故乡
一夜之间就变得浑圆昏黄

巴芒读诗: 夜风的文字功底应该比较老到,善用动词让诗动起来,又用各色动植物的名称以及各种色彩来装饰诗歌表面,让诗歌有了色彩,因此,面对这样一首诗的,读完后闭上眼,就是一副“秋风、草原、跑马”的镜像,非常美,而且有动感,有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魅力(我们的汉语言就是有这种形象能力的语言)。这样的情致原生态,这样的情致美如天籁。

紫藤晴儿 发表于 2013-10-6 22:26

晴儿赏读好诗.好评.辛苦了.

雨后春笋 发表于 2013-10-6 23:18

巴芒的诗评果然精彩,辛苦,敬茶。{:soso_e160:}

雨后春笋 发表于 2013-10-6 23:19

待我慢慢欣赏,仔细的品读。

雨后春笋 发表于 2013-10-7 15:12

又认真的读了一遍,非常不错。值得春笋学习。

一帘幽梦 发表于 2013-10-11 20:40

精美诗评,学习问好小妖!

巴芒 发表于 2013-10-13 09:50

13、蚂蚁 蚂蚁
文/中华民工

我写下的每一个字,就是一只蚂蚁
从我的诗句里爬出,一只、两只、一群
一滴滴黑色的墨迹,在黑夜的空气中缓缓爬行
它们个头小脚步轻,不会打扰谁的梦
不用躲避星星的光芒

因为渺小被忽视,因为卑微无惧背后的箭簇
因为容易受伤,总是警觉地转动触角
因为我们是兄弟,它们走路也像我
内心忐忑战战兢兢。因为我们都在寻找
被一整粒米就能呛死的幸福

因为被忽视,它们往往都能准时达到预定地点
最迟钝的那只最先到达,并且长出翅膀
它带头飞向夜空,目标是最亮的星星
在黎明到来之前,将这枚发光的石头
安放在我诗歌的结尾。指引其他兄弟
回家的路
巴芒读诗:以蚂蚁入诗,这个意象使用已经很泛滥了,但我不是说就不能使用了,任何意象只要使用合理,就是好的。这首诗里,作者从蚂蚁的卑微和执着出发,由此引出诗意的哲思。实际上,作者在诗歌的结尾提出来一个古老的命题:诗人是殉道者,蚂蚁一般的殉道者;诗人如蚂蚁一般卑微,诗人也如星光一样高贵。有这样执着的理想存在,生活,哪里会没有诗意呢?

巴芒 发表于 2013-10-13 10:09

14、四门塔
文/蔡平

四门塔以外
看不到唐朝
看不到隋朝
更看不到遥远的秦王朝

站在四门塔的方砖石上
隐约能听见
济南涌泉叮咚叮咚流淌
像是一位老人在滔滔不绝叙述烟雨

巴芒读诗:看到蔡平的《四平塔》就想起韩东的《有关大雁塔》、车延高的《大雁塔》,把这三首诗放一起比比挺有意思的:

有关大雁塔

            韩东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大雁塔

      车延高

长安月照临,你和它想起唐朝
我走过来
就想起李白
对影成三人

李白比唐朝先走,诗句活下来
唐朝圆寂后,你替它站着
现在我和你比肩,没有你高
你是过去,我是今天

我知道时间会把我碾成一粒灰
你在,睁着法眼
向无法回头的历史昭告一个事实

自身成为一片高地,大唐
一座塔才有这样的高度

一千三百年很长,路累死过
来的人还像信徒
高傲的心匍匐,跪在你脚下

我抬头,金光闪闪!远处
你和唐朝一片慈祥

实际上,久远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一直是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但也是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反省和消解,是当下诗歌的一大重任。我们看到很多诗人都在做这样的尝试和努力。这三首诗异曲同工,应该都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案例。

巴芒 发表于 2013-10-13 10:23

15、六月十七,虚构苍老
文/李京涛

假如我的牙齿老了,而我已经学会了
“闭嘴,安静,做梦”这些简单的词语
只要一点点谐音和一把生了锈的小刀
房子里是我和一条鱼

我的胸口打开,依次是百合
山药与碎玻璃,这让我想起裂开的石头
你在我的身前行走
你的背影是酸的,可以消炎,止痛

“我的每一步”这句不好
就从诗里剔除,放进盘子
隔壁的男人,先叫你苏吧
朦胧一点,充满臆想,我知道你只向往着她
我走进了楼梯,傍晚在我的肩上
阳光洒落,如灰

巴芒读诗:从我所能理解的角度出发,“6月17日”是作者虚构的思想废墟。在此废墟上,是作者迷惘的痛切,和对生活真实的渴求。诗歌的基调灰色,出发点较多,给人想象的空间也较多。把叙事中彰显诗性,在诗性中叙述情感。诗无达诂,怎样写都可以,都是对人生的探索。作者的诗歌似乎是对人生的高度概括,充满暗示和诗化语言。无论怎样写,都要把诗性彰显出来,这是诗人和其他文艺工作者使命的不同。

巴芒 发表于 2013-10-13 10:36

16、安静的芦苇
文/曹玉治

小时候,喝了芦根水
养成内向性格
像一根不善言辞的芦苇
在极冷的冬天也不说话

我曾与芦苇为敌
砍第一根时,我自杀了
砍最后一根时,我复活了
那些生离死别的伤口
不喊痛,只流泪

月光也被镰刀划破
琼浆喷涌而出
睡在芦苇上的梦
便成了一张白纸

清晨,我被寒风拉起
身上疼,不吱声,怕芦苇笑
再下刀的时候,才发现
倒下,是另一种站立

难怪,芦苇如此安静
一根,一簇,一坡
一片森林,还有
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巴芒读诗:凭心而论,曹老师这首诗歌,我非常喜欢前三节,有前三节就够了,足够好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好。

小时候,喝了芦根水
养成内向性格
像一根不善言辞的芦苇
在极冷的冬天也不说话

我曾与芦苇为敌
砍第一根时,我自杀了
砍最后一根时,我复活了
那些生离死别的伤口
不喊痛,只流泪

月光也被镰刀划破
琼浆喷涌而出
睡在芦苇上的梦
便成了一张白纸

这三节诗,多么好!我甚至有些嫉妒,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怎么不能为我所有?我在作者的诗意里想象,作者的想象和思考体现在文字里。我相信,任何人阅读后他一定也会加入自己的想象,体会其中的痛与美。“曾与芦苇为敌/砍第一根时,我自杀了/砍最后一根时,我复活了”,“月光也被镰刀划破/琼浆喷涌而出/睡在芦苇上的梦/便成了一张白纸”。一个递进的过程,层层发散的诗意,让人目不暇接的画面,让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画面感。活了!精彩之极!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每月诗品】‘现代诗歌’版2013年9月份佳作品读(品读:巴芒、蝶小妖)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