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对诗歌的救赎与自救——琴心浅醉《一阵风吹进中年》赏析
本帖最后由 曾瀑 于 2016-4-7 08:26 编辑生命对诗歌的救赎与自救——琴心浅醉《一阵风吹进中年》赏析曾瀑
“中国好诗榜”2014年度上榜作品中,琴心浅醉的《一阵风吹进中年》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我之所以偏爱此诗,其理由有两点:一是它触及到了中年这个敏感而又常写常新的话题,作为一个中年人,这样的题材,自然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二是它浓郁的“生命诗学”特质,激起了我发自潜意识深处的强烈“共振”,透过这首诗,我分明感觉到了“生之颤动,灵的喊叫”。 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它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多事之秋”。人到中年,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家庭负担更加沉重,社会责任感越发强烈,然而人的生理机能及体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日益下降。心理能力的继续增长和体力的逐渐衰减,构成了中年人生命的一对矛盾,他们的诸多困惑便是由此而来。据《晋书》记载,谢安尝谓之王羲之曰:“中年以来,伤於哀乐。” 元代剧作家孟汉卿曾在《魔合罗》中写道:“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两位古人,真实地道出了中年人特有的那一份忧伤、烦恼和无奈。正因为如此,中年人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每每成为文学表现的素材和源泉。 琴心浅醉的《一阵风吹进中年》,虽然只有短短十七行,然而却道尽了一位中年女人生命的沧海桑田,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和酸甜苦辣。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得益于“一阵风”这个核心意象。它的弥漫和渗透,奠定了全诗的语境和格调。这是一个经过强烈变形和高度抽象化的深度意象,同时也是一个深邃的、有着无限可能性的隐喻的“黑洞”。这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暧昧的,若即若离的,所指的意义是含混的,不确定的。它到底喻指着什么?也许是个人生存环境的改变;也许是人生所面临的新的考验;也许是一段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也许是躲不过的厄运和劫数;也许是雨夜转辗反侧中对人生的一次大彻大悟……这“一阵风”,是那样不期而至却又命运般降临,正是它,吹开了诗人尘封的记忆,使她看到了如烟的往事;正是它,撕开了诗人结痂的伤口,穿过她生命的裂缝,回到曾经的痛;正是它,让诗人意识到韶华已逝,青春不再,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和脆弱。 然而,《一阵风吹进中年》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唤醒了我们的中年意识,引发了我们对中年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诗学”的实践魅力,以及生命是怎样通过诗歌拯救它而实现自救。 生命诗学乃是以生命作为根基,从生命出发来思考和阐述诗的本质、作用乃至技术的一种诗歌理论。里尔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诗来自于经验”。这里所说的“经验”,并非人们通常所指的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某种认识、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已经融化在人的血液中、成为主体平时不再容易觉察到的某种生命机能的记忆。这一论断,一语道破了生命诗学的奥秘和真谛。人的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物质性是生命的基础,也是诗歌创作所倚赖的生命力的主要源泉。中国现代诗歌最深刻的贡献在于,它自觉地显示了一种生命意识。诗的生命决定于人的生命。诗,不再是对世界的单向的楔入,不再是简单的言志或抒情的载体,而是生命与语言的猝然相遇和同构。它总是逆向深入生命形态的底部,聆听着灵魂与肉体、诞生与死亡、上升与沉沦的碰撞与喧响,体验、感悟着生命的永恒渴求和深层奥秘。 琴心浅醉带着她的诗歌从自己的生命深处走来。一首《一阵风吹进中年》,让我们体验着根的触摸、河流的悠远。透过一行行质感、钻心的文字,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血色,跳动的脉搏,痉挛的灵魂,扭结的肉感,颤抖的神经,听到了从生命的深处传来的沉重回声。这“一阵风”,掀开了遮蔽生命的帷幕,向我们揭示了一幅“血肉的生活现实”:“我半旧的身体,哗哗作响/像一只破损的陶罐/依旧承接着/生活的阳光、雨水和尘埃。” 陶罐,是一个很中国、很传统、很悠久的意象,在这个具有图腾意义的容器里,沉淀和结晶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诗人以陶罐自况,并冠之以“破损”二字,一语道尽了生命的苍凉、悲壮和沧桑。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笔触直接切入身体,将其作为呈现此在的符号和语言,当我们读到“身体的漏洞”、“疼痛的豹子”、“膝上乌云”、“裸露的神经”这样的诗句时,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肉体的颤抖和灵魂的激荡。 当下,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诗歌的虚假繁荣,以及假诗、伪诗充斥诗坛而愤愤不平,扼腕叹息。何谓“假诗”、“伪诗”?就是那些游离于生命之外,毫无生命气息,形同行尸走肉的“诗”;就是那些不说“人话”,不食人间烟火的“诗”。而诗歌的这种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恰恰又是“无信仰”、“去中心”、“游戏生命”的后现代语境及生存状态的真实镜像。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拯救生命?究竟应该怎样来拯救诗歌?抑或说,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生命和诗歌的双向救赎?或许,尼采的 “艺术生理学”,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仍然不无重大的启示意义。在这一思想中,尼采将艺术同生命联系起来,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生命则通过艺术拯救它而自救”。 琴心浅醉的《一阵风吹进中年》,堪称生命与诗歌同构和相互救赎的范例,它不仅让我们读到了一种有质感、有体温、会呼吸、会颤抖、会疼痛的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尽人世沧桑的中年妇女对生命的热爱,对终极价值的坚持和坚守。诗人“破损的身体”并没有“破罐破摔”,而是仍然承接着生活的“阳光、雨水和尘埃”,当时间逼迫她交出“盛夏的果实”和“私藏青春的蝴蝶”的时候,她并没有在这“日渐倾斜的秋天”草木般倒伏,而是顽强地站稳身子,继续跋涉在生命的漫漫征途上……
附原诗:
一阵风吹进中年 琴心浅醉
一阵风吹进中年
我半旧的身体,哗哗作响
像一只破损的陶罐
依旧承接着
生活的阳光、雨水和尘埃
身体的漏洞,被风一一揭示
疼痛的豹子,伺机而动
膝上乌云聚散
一千只蚂蚁,爬上裸露的神经
时光虚掷,堆积
浓重的秋色
迫我交出,盛夏的果实
和私藏青春的蝴蝶
起风了
草木倒伏
我必须稳住啊
这日渐倾斜的秋天
(2016.4.6.北京.) 学习专业的解读!精彩,精到,精心,精益求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