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等待 文/月下静走(昨日,见友人郭立新作品《等待》,自觉颇具意蕴,经其本人点拨,不禁另生感慨,即时兴作此篇,并无它意,恕我借用为感。)
人到我这般年纪,孩子多半已上中学或大学,自然,我的孩子也正在上中学。而她上中学竟让我头疼,因为她那些每天都问不完的题目,弄得我焦头烂额。像往常一样,这天女儿又拿着她的语文基础训练册来问我——一个关于等待的命题。
等待 北风依然纠缠着冬天。 晌午时分,太阳很是明亮,只是独缺了一份沁入心脾的温暖。 踩着倒伏的荆棘与枯黄的衰草,旷野之中,我一路前行,直到心灵的驿站——那一泓静水的渠畔。 孑然伫立的身影只有一个念想:等待! 大凡人们甘愿去等待的人或事,应该会有其憧憬的结局,又或许就是不愿错过等待本身。等待的感觉是如此奇妙,人们无限钟情于等待,彼此赋予了对方非同寻常的意义。 等待有人说的终极意义就是死亡,但宗教却告诉我:人死了还可以再生! 有的人,一上午只为等待一张车票;有的人,三个月只为等待回心转意;有的人,经年只为等待另一种生活;有的人,一辈子只为等待一个人。 等待,丰富了思想,丰满了灵魂。 在这个孤寂的冬日,在这个荒芜的幽径,定然有我心灵的驿站——那一泓静水的渠畔。 孑然伫立的身影只有一个念想:等待!
文后的第一题是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一看文章,我便傻了眼,从头到尾竟没有领会到什么实在的东西,脑子一片空白。 这回,女儿的题目可真把我给难倒了。但是,为了不失面子,缓和一下尴尬的局面,我故作镇静,让女儿先做其他的作业,并提示她说这是一篇非常难懂的文章,应该让我动动脑子,思考思考。 我认真地把文章看了良久,脑子里仍然空荡荡的一片,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答案来。可是,女儿下午上学,务必是要上交这份作业的。为了交差,我绞尽脑汁将自己仅有的一点拙劣的理解教给了女儿。 可是,女儿一看,脸上堆满焦急和失望,愤愤地说:“你这哪行?老师在班里就这一题稍微提示了一下,说这篇文章以等待为主要话题,以小事泛化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未来充满着一种……憧憬以及未来事物的多样性……”我厉声道:“笨蛋,这么好的提示,早不告诉我呢?” 女儿被我责备得一声不吭。 老师的提示也确实有些道理,这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起来。的确如此,文章开始分明是写作者自己来到某个地方等待什么,是关于作者自己等待这个个例的一件小事,而下文列举的一系列等待,不就是由此小事联想到世间无数的等待么?就这样,我顺藤摸瓜,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将其稍稍做了些延伸,并将这个答案告诉了她。 真可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啊!心里不免有些沾沾自喜……总算把这个差事打发过去了。但是,她脸上仍然露出些许勉强和不满意的神情。 过了几天,一看女儿发回来的作业本,批改是个半对,还有老师用大大的红字狠狠批上的“重做”二字。我思忖着,这半对无非就是老师提示的那一丁点儿算是正确的理解,我延伸的那部分可能就是百搭。女儿的脸也因此拉得更长,并冲着说话,抱怨我不好好教她。然而,只有我心里明白,作业的这个结果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并不奇怪,因为我自个儿在上中学时语文考试总是难得及格,哪里还能指点女儿的语文呢? 数日后,我偶然间从抽屉里翻到了该篇文章的参考答案,这是以前为避免女儿抄袭而从那本训练册上剪下来的。望着答案,我终于如释重负,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大段:
……作者从某个晌午在自己“心灵的驿站”——一个远离红尘喧嚣的渠畔,心无挂碍地等待这个客观过程,联想到世间无数的等待,以及等待与等待者之间的相互意义。表明了此时作者的等待,既是对于其人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刻,又饱含了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然而愿景似乎渺茫难定,这种隐约的忧伤迫使作者徘徊于思考和犹豫之中。明明知道等待对于等待者来说是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的意义,却又道出“等待的终极意义就是死亡”,这自然也就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为了不泄漏自己抄袭答案的小秘密,我将其删减改动一番,并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绘声绘色地给女儿详解了一通,帮助女儿圆满地解决了这道难题。终于,这个如同沉石压在心头的老大难问题落下了。不过,训练册答案上的分析却把我引入到了对文章更深一层的思考。文章分析中肯,言之有理,令我自愧不如。 说实话,我天性不善文学。记得曾经看过一两篇小说,在看的过程中知其情节,约略能体味出其中的些许实感,至于其内涵或者什么深层意义等等几乎与我无缘。以前也曾参加过某些考试,一些辅导书籍中关于作品的点评分析往往让我茅塞顿开,一般读完点评分析之后,书后的练习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对于那些根据作品就能作出分析批评,特别是不依赖于他人之力就能做出精辟点评的人实在让我钦佩不已。我也相信他们确实可透过作品的表面深入其内,挖掘出一些深邃的东西来。我恨自己能力不足,埋怨上苍没有赐予我这方面的天分;而我又偏偏能看到一些优秀作品,只感觉写得好,不知其所以然,不禁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 平常周末,我总喜欢从书店或书摊买来一些杂志什么的打发时间。这一天,我信手拿了一本名为《×××导读》的杂志,翻开几页,忽然眼前一亮——“孑然伫立的身影只有一个念想:等待!”。这不就是我女儿的作业上的文章嘛!我又仔细看了一遍,一点不错,正是那篇文章。更让我惊讶的是作者署名“元杰号”,元杰号不就是我的一个朋友嘛,只是后来多年不曾联络,有些生疏罢了,而他能写出这样一手好文章,真让我料想不及!紧接文章下面还有洋洋洒洒近两页之多版面的点评分析,其中一段:
……作者在受到较大挫折之后,失意之下,思绪潮涌,文中渲染的荒凉冷落、草木枯黄、荆棘倒伏这些冬日特有的景象正是其身处逆境、难以自拔的写照;然而,于逆境中挣扎已久,却仍不见祥兆端倪。雪莱说得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漫长黑夜之后必将是曙光的到来。如今别无选择,只有抛开世俗喧嚣去静心等待,或许等待恋人,或许等待事业东山再起,或许等待受挫的人生重见光明……但决不能轻易“错过等待本身”因它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丰富了思想,丰满了灵魂”而具有不可忽略且“非同寻常的意义”……等待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而且坚信“会有等待的结局”,只惜对等待的未来结果是好是坏难置可否而心存余悸。作者有意不点明等待的目的,也许系内心深处的苦衷难于言表;或者故意隐去其真正目的,以达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之功效,让文章更富有深蕴,更具有魅力;或者是要用悬念的手法给读者以开阔的想象空间,这更能创造出诗一般的无限遐想意境……“等待的终极意义就是死亡,”从文中渲染的旷野逆境,罗列的世间等待,可联想出世事错综混乱,冷淡残酷,不由得喟叹人生短暂,稍纵即逝,这与作者由等待而寄予的希望形成鲜明相比,使读者从心理上造成一种巨大的反差感,这就是作者所要追求的张力效果。紧接着,又笔锋一转,由死亡的幽谷倏然腾空跃起,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宗教却告诉我:人死了还可以再生!”,令诗人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从哲学意义上对人生进行深沉的思考,死亡之后并非生命的永久终结,死后的再生提醒人们,生命的意义并不会因为死亡而终结,甚至是因为死亡而受到洗礼……
点评分析最后的署名是:×××于××师范大学 我的心随着批评家的分析在颤动,这种激情与感动,决非简单可感的有形实体,而是灵魂随诗意升华,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这位专家的分析引导之下,我的领悟能力仿佛一时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文章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令我叹为观止矣! 激动之余,我也为朋友的如此大作而感到高兴。可是,有一点却让我陷入了无端的猜测之中,久久难以入眠——难道他真的受到什么重大挫折了吗?那又是什么样的挫折呢?是心灵的打击还是肉体上的重创呢?或者是什么不可告人的困惑使他……记得多年以前的他,一贯性格柔和开朗,为人正直,和善坦率,那时候和我关系挺好,交往密切,而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他被调到A市工作,据说在那里成了家,有了孩子,生活、工作都挺好。难道这篇文章作者元杰号是和我朋友同名而让我误解?只可惜这几年没有联系,由“挫折”论引来的种种无端猜测萦绕在我的脑海,直到深夜,凝成混乱的一团,挥之不去……不觉中,窗外渐渐透进淡红色的光亮。 几经周折,我终于弄到了元杰号的住址,决定前去拜访。一来是想看看,怕他真有个什么不测;二来也可共叙友情。我带着那份杂志和女儿的训练册跨进他的家门。 一番寒暄之后,我委婉地提起文章的事儿,他表示这篇文章确实是他几年前的作品。随即,我先后将基础训练册和《×××导读》杂志示给他看,看完之后,他淡然一笑,“呵呵呵……闲暇无事,在山后沟渠钓钓鱼罢了。哪有什么挫折遐想?哪有什么人生哲学,今生来世的?我只是想等待一条鱼上钩罢了!” 2013-12-20
没有办法的啦,也只有慢慢等待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