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茗 发表于 2015-10-8 07:36

读郑朝阳的诗《瓦上的草,枯萎得像睡眠(外一首)》

本帖最后由 吴茗 于 2015-10-8 07:40 编辑

读郑朝阳的诗《瓦上的草,枯萎得像睡眠(外一首)》

文/吴茗

郑朝阳原诗
《瓦上的草,枯萎得像睡眠(外一首)》

         福建/郑朝阳

源于对岁月的好奇,栗树
高过了房顶
瓦上的草,显然秋了
枯萎得像睡眠;葱笼的记忆
历数梦中泛绿时光

瓦黑得深沉。一片一片
隐约其辞
愈发凝重,愈是炊烟的隐喻

阅读房顶,也是
爱的一部分
或许,只有思念的雨点
才弹奏得出
一曲完整的青瓦小调

秋日,阳光刚好
一杯话茶的温度

                   2015、10、2


《栗树,高出房顶的部分是幸福》


我无法借用一个近似透明的词
形容阳光
画下的安谧与静好

贴近房檐的栗树,高出的部分
瞧见了青瓦
没有一丝不安。风过了
雨水也过了

瓦,是安分的;一凹一凸
匀整分行
让树冠在一首诗中安然

偶有树果,羡慕草籽的睡姿
落入瓦槽
在叶子的秋色里,作一次
深度酣眠

                   2015、10、4

      在诗的语言上很有创新,锐意革新文字,使文与字不再呆板,使其灵动、质感、张力。特别是第一首“瓦上的草,显然秋了”,“瓦黑得深沉。一片一片/隐约其辞/愈发凝重,愈是炊烟的隐喻”,“秋日,阳光刚好/一杯话茶的温度”,“显然秋了”,显然是秋天到了,显然是许多人不敢这么简洁,这就是我说的语词的创新,只要读者可以理解到你可表达的层面,就可以剪辑、简洁。“隐约其辞”,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这不是拟人吗?瓦也有情感。还有一个隐喻用的极妙!“一曲完整的青瓦小调”,青瓦的历史与厚重多么像一首短的曲子在心头流荡。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的感受巧妙的转换为听觉的感受,听觉的感受里又有隐隐的唱小调的人的画面,而这听觉与视觉的相互转换又是多么的接近于一种超脱的思想。
      瓦,是可以阅读的。因为“瓦,是安分的;一凹一凸/匀整分行”,瓦是一首自然之诗,是时光的流逝,岁月的迁徙。可阅之心须遇能阅之人,方知“瓦上的草,枯萎得像睡眠”,方知“栗树,高出房顶的部分是幸福”。历史收于昨天,草籽在瓦槽里深度酣眠。曾经的光,不曾暗淡,在智者回首的仰望里,那些瓦当归置于永恒的心房
      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朝阳老师走的是一条创新的心路。他在文字上研磨,他拿来西诗的主义与汉诗的传统进行了灵光的融合,他是一位诗歌永远在路上的坚守者,而这种坚守对于当下的诗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2015.10.7

杜鹃晓色 发表于 2015-12-1 11:36

一首诗歌要是有了读懂它的人写首诗评,那就像一块玉石有懂它的人给打磨成器,值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郑朝阳的诗《瓦上的草,枯萎得像睡眠(外一首)》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