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03

巴芒评论汇总之二(从旧版搬来)

【诗展评论】巴芒赏诗汇总帖
这次诗展,展出了许多优秀诗歌。在这里随机选取部分品读。一家之言,权作交流,请各位诗友斧正为谢。
一、诗的精魄
         -----------读《湿地》诗刊推荐的高凖诗歌《诗魂》
      高凖先生是台湾著名的爱国诗者,他的诗歌雄浑厚重,高华劲秀,深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记得有篇资料介绍说:1963年春天,高凖从一位自澳洲来台访游的外国学生处借到一部《闻一多全集》,诗人喜出望外,连夜手抄了闻一多的诗篇,并仔细阅读了闻一多在四十年代初所编选的《现代诗抄》。那年暑假,高凖带着一部《史记》,几本古典诗集和手抄的闻一多诗,跑到人迹少至的雾社庐山去静居,在烛光下,高凖写下《白烛咏》。诗人说:“自此,我也就完全弃绝了‘现代主义’的理论”(见王世俭《高凖》论)。由此可窥一斑。

      高老先生这首诗歌写于1973年,在此之前,此时先生的诗歌更多地表达自己忧国的情怀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在这里,巴芒斗胆对先生的名作谈点读后心得。

   屈原在中国诗歌和爱国情怀的地位早已毫无疑义,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屈原是中国诗歌的精神之父!这里,高老先生是甚为认同的,“你的诗——瑰丽兮激扬!激扬着/千古爱国的心房,缠绵的肝肠!”;作为诗歌精神之父的屈原,不可避免地又是一位视理想比生命还要高贵的精神流放者,“啊你孤洁兮忠贞,热血沸腾,/你悲憫兮忧愤,向罪恶抗争!”而正是这流放的精神和短暂的悲剧人生造就了作为诗人屈原的不朽!“你呼號行吟,要唤起谁的振奋?/你化入清波,却留下了真善美圣!”诗歌作为一种精神的救赎力量,是足以超越个人的沉浮和苦难的。随后,高老先生将屈原精神转入自我的精神诉求:“看!那山川壮丽是你的词彩,/那万里的风云,是你的天才,/那浩瀚的野,是你的气概。/诗人的祖国呀,我多么热爱!”掷地有声,风华万里,读得让人热血沸腾!

    作为一个爱国诗者,当然更加热爱自己的诗歌图腾,于是诗人写到:“请试问:荷马或但丁,歌德或雪莱,/意大利与爱琴海,莱茵河与不列颠,/谁又能篡夺,你互古的冠冕?/谁又能掩盖,你呆呆的光焰!”这“呆呆的光焰”,何尝不是一种信念!对传承、对美以及对诗歌作为诗者生命之源的绝对肯定?!

   和所有的真正现代诗者一样,高老先生的内心一样充满忧虑和惶惑,“谁能信那吴刚挥斧斫得断桂叶?/那神州万里如今却弥漫着荒烟?”现代人面对价值体系的崩塌,诗歌面临生存之威胁,诗人内心的惶恐其实是一致的,只是智者更善于思考和追问。(当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中国大陆的诗歌有过一次集体蓬勃,有个一段黄金时代,现在看来更像是特定年代和特定时期,诗歌出现的回光返照现象。随后诗歌进入漫长的沉寂期。)面对这种忧虑,诗人的内心却又无比坚定:“啊啊,诗魂的民族呀民族之诗魂!/你原是那不死的凤鸟,一再重生,/你必将从火浴裏呀再度灑布清芬!/为你祝寿呀,祖国,请让我献身!”是的,诗歌的精神之父屈原在那个充满权宜和伪善的时代,尚能始终坚持自身的清白和正直,以放逐和死亡作为代价,来完成自己的个人尊严,来实践自己的精神信念;作为现代诗人,我们一样应从过往诗人的精神中获得魂魄,相信诗歌的艺术和精神价值的永恒!
   行文至此,我想以海子的一句诗歌作为向所有诗者的致敬: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附:诗魂
            文/高凖
——屈原二二五○年祭
想那初夏江南,何等璀燦!
那洞庭的波光,金碧辉闪,
涉江以采菱兮,桂棹闌槳,
叢叢的薜荔呀,在汩罗江畔。
芳菲满目的江南啊诗人的故乡,
潺湲的江水呀,歌着你的诗章。
你的诗——瑰丽兮激扬!激扬着
千古爱国的心房,缠绵的肝肠!
啊你孤洁兮忠贞,热血沸腾,
你悲憫兮忧愤,向罪恶抗争!
你呼號行吟,要唤起谁的振奋?
你化入清波,却留下了真善美圣!
看!那山川壮丽是你的词彩,
那万里的风云,是你的天才,
那浩瀚的原野,是你的气概。
诗人的祖国呀,我多么热爱!
请试问:荷马或但丁,歌德或雪莱,
意大利与爱琴海,莱茵河与不列颠,
谁又能篡夺,你互古的冠冕?
谁又能掩盖,你呆呆的光焰!
啊啊民族的诗魂呀诗魂之邦甸!
你原是那永生不朽的神木参天,
谁能信那吴刚挥斧斫得断桂叶?
那神州万里如今却弥漫着荒烟?
啊啊,诗魂的民族呀民族之诗魂!
你原是那不死的凤鸟,一再重生,
你必将从火浴裏呀再度灑布清芬!
为你祝寿呀,祖国,请让我献身!
二、推陈出新写就白发的尊严
               --------读《华夏诗刊》选送参展诗歌程维的《白发》
      实话实说,因为离开诗坛太久的原因,程维的诗歌我读得很少。这次有幸读到,个人非常喜欢。这里选取他的《白发》写点读后感。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时间匆匆走,白发把把生”,大意是说“时间不停歇,人不停地衰老”,这是生命无法避免的过程。因而很多人哀叹光阴的易逝,生命之短暂,壮志之未酬等等。“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而程维的诗歌,开篇即出新意:
    “头上开始添白,像黒暗中的初曦,像比喻得烂俗的黎明,
   像微风刮过夜的边缘,
   像一支骑银色马匹的骑兵,像辛亥年的先行者,像天蚕,它们开始行动了”
   诗人说:一些比喻是“烂俗”的;诗人说:“像微风刮过夜的边缘”,像“骑兵”,像“先行者”,像“天蚕”,“开始行动”!很新,很美,有动感,也很具有画面感。真好。
   第二节通过长长的说理,只是想向人们说明:要尊重生命的过程,不必恐惧任何形式上的东西,白发也不列外。“不要把它染黑,那一去不复还的岁月,且用留白归还,”“每一天都值得以一束白发来纪念......不要蔑视,把它看成作废的存根 ,急欲隐藏的羞耻,/一不小心的露怯或内心的虚证。不要恐惧时光的加冕”,实际上,我这里想提出一个东西---即诗歌的双重象征性,这里的白发实际在紧扣一个命题:即“时光的加冕”,我解读为---“灵魂的飞升”!也即是说诗人以他不厌其烦的说理来达到一个目的:白发代替黑发是必然,成熟代替生涩是必然,从容代替浮华也是必然。这为后文的升华留下广阔空间。
       第三节,诗人蒙太奇似的不停转换场景,“霜降于静夜,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谁证明我在老去/谁将一把琴声拨弄为乱弦,狂歌走马,寒梅落花,楼头悬日,铁枪金甲”,这应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隐蔽写法,不过这手法巧妙地参入了中国诗歌的古典美,读来觉得很新鲜。透过意象的跳跃,时空的交错,勾勒出一种奇幻之美。多么好!“不要辜负了上天给你的满头华发,那是一笔岁月的华丽馈赠/如喜马拉雅山的圣雪,生命的桂冠”,头发之白,原来也这么美,这么好!
   “头上开始添白,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尊严”,结语进一步升华主题:白发也是美的象征!捍卫白发的尊严,既是捍卫生命的尊严,灵魂的尊严。读完全诗,不由赞叹:写得真新!写得真好!阅读这样的诗歌,阅读就是享受的过程!
                                                2012.10.20            深夜   于姑苏
附:白发
            文/程维
头上开始添白,像黒暗中的初曦,像比喻得烂俗的黎明,
像微风刮过夜的边缘,
像一支骑银色马匹的骑兵,像辛亥年的先行者,像天蚕,它们开始行动了
不要把它看作已逝的光景,里面有多少留恋和哀婉,仿佛变老的情人
不要把它染黑,那一去不复还的岁月,且用留白归还,
每一天都值得以一束白发来纪念,让它闪光,让它消失,让它回到空幻
不要蔑视,把它看成作废的存根 ,急欲隐藏的羞耻,
一不小心的露怯或内心的虚证。不要恐惧时光的加冕
头上开始添白,像霜降于静夜,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谁证明我在老去
谁将一把琴声拨弄为乱弦,狂歌走马,寒梅落花,楼头悬日,铁枪金甲
不要辜负了上天给你的满头华发,那是一笔岁月的华丽馈赠
如喜马拉雅山的圣雪,生命的桂冠
头上开始添白,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尊严
三、以“小”见“大”
-----读【中国小诗】方阵杨光的作品《自然之殇》(三首)札记
      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中国现代小诗流派的由来。中国的现代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后,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诗的出现是上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中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形式多样化不懈探索产生的结果。现代小诗在1921年至1925年曾盛行一时,形成了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的小诗流派。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在1925年之后,中国小诗逐渐走向衰落。而在近年,小诗运动又重新兴起,这种尊崇三五成行、言简意赅的诗型特质,注重意境、注重诗人内心世界刻画等的优良的创作手法吸引了很多诗歌写作者,也涌现了不少的优秀作品,给中国诗坛吹来缕缕新风,为繁荣中国诗歌做着自己贡献。
      借此机会,我借用《中国小诗》推荐的作品《自然之殇(三首)》管窥小诗之“小”以及以“小”见“大”。
   这三首小诗,第一首6行,第二首5行,第三首5行,加起来总共16行。不可谓不小!它们是符合小诗的定义和特点的,即“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讲究韵味,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表现刹那间的情感,寄寓人生的哲思,言简意赅,韵味悠长,生动形象,细腻有味,诗意隽永。(张光国:小诗的定义和特点)”。
      我们都知道,小诗易写,入门并不难,但要写好写出水准非常不易。
      第一首《马路垂钓》:钢筋水泥围剿海和池塘/鱼无处可逃//在马路流血的水洼边/有谁在垂钓//垂钓/谁
   30字不到,却不乏意境美、画面感、诗意美。诗歌的意境营造和意象刻画都非常形象生动;而且作者所有铺承并非为了简单的刻画事物,他还进入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问题,诗意顿时就出来了。最开始我认为最后3个字的反复有些多余,但仔细推敲之后,发现看似繁复,实为升华?“是谁在钓谁呢”?时间和历史会给出答案。
   第二首《爱情之死》:一小枚铅弹/射中枝头的热恋//惊飞它枝的情人/追着夕暮/跌进灰冷的墓园
   30个字,却跌宕起伏,阐述了爱情之死的前因后果以及冰冷的结局。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表达了尽可能多的内容。而且有韵律,意蕴悠长。内在的节奏也很好,读起来具有音乐的美感。
   第三首《楼群的悲哀》:花草叫疼/树木喊痛//蝇蚊大叫 挤啊/群楼大嚷/让我瘦瘦身吧
   更短!只有22字。通过排比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力量,内容相当充实,读后我们并未觉得它短!相反,因为创作手法的巧妙带来的无限留白,我们能从中得到的东西远远比诗歌要多得多!这种细腻有味的心灵外化式写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城市本应有的反思,诗味是隽永的。
   由此,我们说,小诗不小,一滴露珠也可映射太阳的光芒。像这种小诗通过意境的精心营造、入木三分的意象刻画,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感,在刹那间展现作者的精神诉求,读之很易产生共鸣。这样的小诗质地要超越无数的长而无物的泛泛之作,这样的小诗就是成功的!
                                                                                                                         2012.10。22.   夜             姑苏
附:
《自然之殇》(三首)            
                  作者:杨光
马路垂钓
钢筋水泥围剿海和池塘
鱼无处可逃
在马路流血的水洼边
有谁在垂钓
垂钓

爱情之死
一小枚铅弹
射中枝头的热恋
惊飞它枝的情人
追着夕暮
跌进灰冷的墓园
楼群的悲哀
花草叫疼
树木喊痛
蝇蚊大叫 挤啊
群楼大嚷
让我瘦瘦身吧

138201 孓 孓 孓

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06

4、陇城,那一缕远去的炊烟(《齐鲁诗歌》选送)
                           作者/街亭魂
深秋时节,灶火内干柴毕剥
我的手指握成环状
当出巢的麻雀有了第一声咳嗽
一锅馓饭正从灶台移向炕桌
  
邻居的风匣拉杆磨得锃亮
一把黄泥封住了去年的鼠洞
所有与烟囱相关的话题
被酿制成一坛陈醋
  
面缸紧挨着墙皮
辣子盒落满重感冒犹豫
阁堂供着姓氏起源
玉米棒子被摞在靠近太阳的台阶
  
我习惯于一种口味
正如秋瑟之后落叶整树凋敝
额头多了几道年轮
那张黑白照片尺寸依旧
  
针线笸箩塞满缺边的钮扣
谁的归期如此悠长
在这样一个伤感的季节
我又想起了陇城那一缕远去的炊烟
巴芒赏析:
应该说,这首诗歌写得较为纯粹。作者的用朴实的语言浅吟低唱,在书写乡土情怀的同流露出关于命运深度的苍茫。
诗者的文字看起来是安静的,面对深秋,思想上有一个简单的下沉,他思虑思考的是“习惯于一种口味/正如秋瑟之后落叶整树凋敝”,是“针线笸箩塞满缺边的钮扣/谁的归期如此悠长”这样的精神实质;而一切和“在这样一个伤感的季节/我又想起了陇城那一缕远去的炊烟"挂上了钩,展现一种淡然的出世态度。
当然,作者的抒情不完全从心灵出发,他更像一个旁观者,他徘徊,他探问,他展现自然的法则,也展现对生存的合适回避精神场所回避!
作者借助生活自身的诉求,表现出生命回声。这是一种生存智慧。

5、木匠小郭的悲观主义
                  作者:木匠小郭(《文学月刊》选送)
都在赶时间。植物向上,河流向下,352大巴车
向前
吱吱作响。追上了这一段
少去了那一段
没有人理会
一次车祸。八点半。表妹叫声偏短。
第一现场,SZTV报道,一只红色缎面的女鞋
划了一道三米多的弧线
生命还想从血泊中往上爬一爬。
城里人,正离家,赶往野外,生活。
木匠小郭,带着表妹,正去城里,挣钱。
一条小路通向村外,路越走越大,路越走越多
符合木匠小郭的愿望
约七年的光景
表妹私自远嫁,我私自成亲
想起小时候,我一边过家家,一边
往村子的水井撒尿,现在很后悔,要带着受伤的表妹,回到村子,
喝井里的水
回村的小路,只有一条
回家的表妹,腿,只剩一条
越往后,她的路,越发难走。
只是木匠小郭的腰痛,比去年增加了两成
想起去城里的路,沿途丢掉了好多东西
比如,一只带来好消息的喜鹊,没着河岸比我先走一步
比如,一把斧子,刃部失去一部分铁质
比如,一个人
下一次出门,不一定会再回来。

巴芒赏析:
读了这首诗,巴芒说:帅!这是一首很帅的诗歌。
如果我们站在广义的文学立场,就会发现一个规律:诗人的使命就是离经叛道。
古今中外的诗者,一直努力着,尝试用更适宜的语言来改变现有的语言现状,试图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来影响读者的看世界的方式,因此,诗人们似乎总是活跃在矛盾的语构和挣扎的过程。既矛盾于自我对世界的双重立场甚至多重立场的言语选择,又不断和读者的反馈和抗拒做激烈的交锋。正因为如此,诗歌成了一个充满着梦幻和刺激的“阴谋载体”,一直走在不断反抗、尝试为“语言立法”又不断尝试与“主观现实”和解的“非自由”之路上。
面对这样一首诗歌,无论粗读还是细读,我都能发现其中的“阴谋元素”,但这种“阴谋”带我们进入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怜悯;冷静的叙述背后,同时也是对一个社会侧面的现实写照;诗歌中的“一只带来好消息的喜鹊,没着河岸比我先走一步”、“一把斧子,刃部失去一部分铁质”、“一个人/下一次出门,不一定会再来”,层层递进,表达出诗者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从而使整首诗显得丰满,深入浅出;粗读前几节觉得小,后面就觉得越来越大,这就是文字的张力。
所以当试图用体验传统诗歌的感觉来体验这首诗歌,似乎会有些觉得突兀之感。因为这样的诗歌已经自我生长出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它既是属于读者的,更是属于作者的。它需要一根纽带,用似有话可说,而又无话可说的方式来重新触摸诗歌的魂魄---诗歌的“自由”和“非自由”。(这是一个比较说起来比较费时的命题,以后有时间说说这个事儿)。




138963 ∪ ∪ ∪

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21

【春临天下】巴芒砍诗
应诗友要求砍诗。
      我说过的,等投票结束、结果出来就开贴。
      在砍诗之前,先说几句废话。
      巴芒常常认为诗歌时无需解读的,百诗百味百人百味一诗百味,这是我们眼里的的诗;想把一首诗歌品出同种味道来,只能放进教科书里,让老师摇头晃脑硬逼着学生去找出中心思想来,这样就“味相投”了。我们读诗,有时不能仅仅只从字面上和一些片面的意象上,去妄自菲薄地断论和猜度。一首诗歌的作者,都是一个烹饪师。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那么作为一个诗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刀法和烹饪佐料。文本没有形成之前,诗歌的原料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语言、句式、结构、气息和布局等。但是到具体的个人手中,厨艺就会显出本色来,其色、香、味、觉上,的确高下有序、南北有别。我要去找的,就是这些“别”。
       这次,我也做一回厨子,砍诗,选取部分诗歌;挥刀,向诗歌头上去。。。
----------------------------------------------------------------------------------------------------------------------------------------------------------
1、首先从一等奖16号作品戈眉的《裁剪桃花》开始。

裁剪桃花 (组诗节选)
1
此刻,桃花源还在寂寞             (春未到?情未开?悬念中。。。)
它远离尘世,躲在时空的一偶   (这句语感很差:“远离”---“躲”近义,这两句总有一句是废话)
悬挂在那里,成为众人的乌托邦    (点出梦中的桃园其实是乌托邦。似为主旨。不急,往下看)
多少人混迹江湖
顺流而下
找不到停靠的岸
而我却攀着一叶浮萍,找到那里 (举世皆浊我独清乎?)

在那里,开垦,打造
用文字沿着思想的脉络
进行一个人的洗礼
于是,南山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
田野在梦里肥沃
视野像芨芨草一样纵横下去
越来越辽阔,越来越深远(看似大气,实为渺茫)

那么多日子,我都在陶公的桃花源
种豆,锄草,抑或闲话桑麻
从泥土中提取一粒种子的精华
只为在这寒风剪剪,地处荒凉的二月
从大地的深处翻出一点桃红      (用种子的“精华”翻出“桃红”?语句不通,条理不顺,这就是太着力的写法。这小节句子看似意象纷呈,实际写得磕磕绊绊,读来似是而非,宜修改得更精炼、更符合语言习惯些。)

2
沿着一片血迹
总能找到一腔热血
在意想中的春天,喷涌而出(沿着血迹找到一腔热血?还喷涌而出?想表达啥意思?前赴后继吗?按往下看找答案去。。。。)
那么多星光,由此黯然失色
执手呼唤的星晨,退出儿女情长
用分解的一滴血
灼伤桃花的脸      (火可以灼伤脸,血可以灼伤脸吗?灼伤心还差不多。语言运用还是太随意,这样的后果是看似有力,但缺少逻辑,也就会失去着力点。)

香君,你手擎一把野火      (香君出现的太突然,还手持野火,真像狐妖。。。我知道这火是盛开的桃花,可是怎么没读出美感来呢?你后面再修补也没大多意义了。俺读到这里就跳到下一 节去了。。。)
度化了胭脂,眼泪
让凡夫俗子,陷入万劫不复的桃花劫(其实我还是明白的,沿着血迹找到了李香君。。。一起陷入了桃花劫。。。。。就是表述上有点雷人。。。)
3
配制成酒,更能醉人
由此,更接近你的惑
你的红,是千年的狐(醉、惑、红怎么会一下到狐?这跳跃性也太强了吧,提个行好不?这样俺就看得懂了----不然看得我抓耳挠腮,直呼“俺天资愚钝也”!你究竟想告诉我什么?我自己看去。。。)
妩媚,妖娆
你的艳,是陷阱,是荆棘      (妩媚、妖娆还来“艳”!,当诗歌是调色板啊?俗!)
是火焰的走向
你让春天更是春天               (敢问:你让春天更是春天作何解?你让春天情何以堪! )
欲望,浮躁,复苏,生长
它们从地下冒出,波及开来
指出一条春天的路               (欲望、浮躁能指出通往春天的路吗?我看这个比较难。。。。。)
现在,我循着你的影子
抽出内心的红
并窥视它附在灵与肉上
像野马,在大地上奔跑
像野草一样疯长
春天,在荒芜的内心
就此激活                           (整组诗歌,最后一节写得最差,感觉就是七拼八凑,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这里打几两酒,那里抓几把盐,熬“灵”和“肉”,这就能打动人了?没打动我,反正,俺心似铁。。。。。)

2、再来看看6号作品,是逝水诗友的。

春在柳梢头
我还是来了
在南方以南
与繁华擦肩而过             (指意不准:本意应为离开繁华,不留恋南方;南方的花开得早,品种也多,说“擦肩而过”就有些牵强了。)
,然后一路向北               (逗点多余)
不断迁徙已成为习惯
我在冬天的边缘(这句转承有点问题:前边已有铺成。个人觉得亮红的提到前面去可能好些。改成这样:我在冬天边缘/点燃一堆篝火/将满目荒芜,烧成灰烬
点燃一堆篝火                                                                                                         我来了,从南方以南/告别繁华,一路向北/不断迁徙......
将满目的荒芜烧成灰烬                                                                              
在旷野,在山间,在树梢
在叮咚的泉水中
让我来为你指引
春天来临的方向                (结尾软弱无力,无做足文章。诗意未能得到很好的凸显。)(诗句和题目未能做到很好的照应)

归去来
然而,该来的都来了
我却要走了,没有理由
隔一条河,花开不同时
隔一座城,就错开了时空
我能确定归来的方向
不能预见离去后的天涯               (语言不够干净,这可能和写作时心境有某种关联。显得很无奈)
多年以来,我始终避谈命运
多少记忆逐渐老去
多少人慢慢地不再记起
而岁月越走越长
日子却越过越短                           (上句“而”、这句“却”删掉,更干净利落,也更有可比度。)
落下来
到低处来,这样子多好
不用在高处招摇
不要奢求拥有所有阳光                (把“要”字用“必”字代替如何?)
无须刻意去吸引所有目光            (这句和前句意思有本末倒置之嫌:无需吸引所有目光/不必奢求所有阳光。这样如何?)
到低处来,你还可以再低点            
可以走在阴影里
可以不用真面目示人
让身体尽量接近地面
或者跟石头一样冷酷
用你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
用你的心去感应                         (同样的问题,层次较为混乱,语言不够干净)
你可以不说话,不打手语
没有人会把你当一回事
慢慢地你就会知道
那些狙击手究竟藏身何处
      总的说来,逝水这组诗写得不痛不痒,像一杯温吞水,既不烫人也不至于让人感觉寒冷,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有自己的思考,要想写出深度,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是不够的;诗歌写作悟性很重要,但这悟性建立在良好的语言基础上,它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你的意思。这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还是诗歌的意境上,都尚需进一步打磨。
      这里,我不是反对口语写作,我也喜欢很多口语诗,如雷平阳《杀狗的过程》,通篇是冷静叙述,朴实无华,却扣人心弦,给胸口重重一击,让人喘不过起来。但是,我们的很多口语诗,由于把握不准,很容易流于口水。这可不是写作者的本意追求!
      就这么点浅见。和作者本人和有心人一起交流。
3、继续看19号作品,作者是疏影。

春江花月夜
踏一缕琴声而来,透明的风托起
思念的翅膀,远方,
一个名字让心海
波光潋滟                              (开篇布局,格调轻柔温暖。动静相宜,画面鲜明)
江水东去,那一轮明月照耀的       (前有心海,后有江水,过渡自然无痕)
将会是谁的归途?
清风无语,流水无语,一叶扁舟又如何载动
那湍急奔涌的相思                     (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

一路为你收集花香,收集
所有能够回忆的细节,把故事写满
三月的桃花笺,你看,一想到你呀,
所有的花儿都开了……               (通过前面的感官铺垫,进入细腻的内心世界。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月光是一道符咒,我陷进这皎白的圆心
你的身影无处不在
花草树木、日月星辰……               
它们说:这一切,都与你有关          (情由心生。笔墨触及春天的各个方面,由景即情,情景交融。“一切,都与你有关”是这诗的抒情核心)
(综述:这首春江花月夜个人觉得写得比较美。表达的是一种彻骨的思念。整首诗歌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意味,语言平淡自然,情感炽烈真挚,读来无矫揉造作之感。这就是我们东方传统女性的内心灼热,而情感的散发方式却温婉含蓄,有着别样的风致和韵味。)

春天的雪
我想,我摆脱不了宿命
种植在前世里的爱情,今生
长成一株春天的树,你沉睡在枝头
而我,只能默默的看着你                   (这个写得有点绕)

二月的风,从阳光的眼瞳中流出柔情       (这个写得很美)
我的肌骨越来越轻,身上的白羽毛被一片片摘去
不喊疼,我怕眼角的那滴清泪
濡湿了你的梦                                  (这个写得柔婉细腻,楚楚动人。)
唐宋诗词的韵律,开在你眼角眉梢             (用“开”字来承接“韵律”,有些牵强。诗歌的跳跃性大多是思想上的,文字上还是要体现一定的逻辑性为好)
一句诺言,染红你嫣然的笑                  (看上下关系,个人甚觉这个“红”字用的突然,恍如天外飞仙。)
亲爱!多想用蹄音再次叩响你的门扉,
而你倚门而立的一次回首,是我轮回中
醒不过来的醉                                       (“倚门而立”的“回首”,源自何处?全篇读完,难寻源头。“你”“沉睡枝头”,“我默默”看'你",即为“枝头”,哪来门扉?这意思在这一节的表述上没问题,因为前有“门扉”,后有“倚门而立”,但在整首诗歌上来看,就可能出了点问题。)
综述:总的说来,这首诗找到了一个好胚子来表达情感。用语清丽,虚实结合,韵味十足,具有相当的意象扑捉能力。但和前一首比较,语言的组织不够精准。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当最后一片雪花,悄然离开
抱紧的枝头,酣梦中的微笑,依然
披着玫瑰色的外衣,我精心喂养的诗句
是你,前世里遗落的誓言                               (三句话,四个意思,相辅相承,环环相扣。)
一粒种子咬开春天,绿色的小音符,
黑土地上的五线谱,流水的七弦琴
清风、阳光、鸟鸣……
我收集所有的悲悯,洗心明眼,聆听
春天的和声部                                             (上节清幽,本节雄浑。有声有色,有个人感悟。如繁花一般的合唱。)
不去想那些刀剑的锋利,不去想
心被洞穿时的痛,
握一支桃花,在袖口绣上十万春风                     (精警深婉,而不失大气之风!)
现在,让我与你一起唱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结尾仓促了,偷懒了。很觉惋惜。)
综述:这首诗当为惜春(疼爱春天之意)之作,把写景、明理和抒情结为一体,而以“理”胜(尤以最后一节体现出来),结构紧密,收放自如。遗憾是结尾弱了,偷工减料了,不然会更出色!)
总评:1、淡淡的语言,看似恬静,却又隐隐透露出不一样的情感,有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忧愁。
2、或许春雪留下的印迹,或多或少会影响感情的流离。像“唐宋诗词的韵律,开在你眼角眉梢”。
3、和春天的约会,是会还是离?
4、一个隐隐的担忧,一份虚无的承诺。道出对生活的无奈,但又向往。
5、还是醉春风吧。。。
6、对标点的使用比较随意。
所有的期待,都是故事的开始。谁也不知道结尾,这就是生活。
优美的诗句把春天演绎的如此迷离,给人一种掉进梦里的感觉。



注: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勿怪!欢迎争鸣!


138583 ∪ ∪ ∪

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22

4、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首并未获奖的诗歌(5号作品):
春天的心思
         文/黑麋鹿          评:巴芒   
只听见你骂过一声,该死的冷      (春寒料峭,寒意未尽。起势。)
一树垂柳,伸着茸毛小耳            (前面“骂”,这里“伸着茸毛小耳”听,运笔纯熟,匠心独运。)
春风无语。                        (语意悄然转折,了无痕迹。好!)

春风也多情,有话好说            (再转,顿起波澜。)
转身向画板。我看见
她身上沾满了绿色的油彩
惊蛰后的春分,就在三月下旬      (春天“身上沾满了绿色的油彩”,来了。。。)
我仍有点担心淅沥的思绪            (再次转意,“我”仍“担心”。。。但未明指。。。这里“思绪”二字作为某种情绪的指代已被很多初学写诗者滥用,而且使用在这里并未出新意,不好。)
等待不变的风速掀动书页            (时光(风速)总是不变,心情(书页)总随光阴转换)
但我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            (“但”字可删,“不”字已能代表心情变化)
踏青时节,很多人悄然泪洒
——斜雨中,我毅然脱去                (“毅然”让诗句出了新意,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态度。哪怕这种态度并非不伤春。。。)
一冬的防御                                 (接受现实,坦荡接受季节洗礼,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总评:读这首诗歌,有点像在读悬念小说,在作者不断的叙述转换中,直到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在这“冷冷暖暖”的心情故事里,我的心情也随作者的叙述“明明暗暗复暗暗明明”。全诗语言通俗晓畅,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笔调雅婉,语意蕴藉含蓄,耐人寻味。在这里,巴芒并非要为它高唱赞美诗,作为主题诗赛作品,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已属难能可贵。

138921 R R R

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23

再来看看6号作品,是逝水诗友的。
春在柳梢头
我还是来了
在南方以南
与繁华擦肩而过             (指意不准:本意应为离开繁华,不留恋南方;南方的花开得早,品种也多,说“擦肩而过”就有些牵强了。)
,然后一路向北               (逗点多余)
不断迁徙已成为习惯
我在冬天的边缘   (这句转承有点问题:前边已有铺成。个人觉得亮红的提到前面去可能好些。改成这样:我在冬天边缘/点燃一堆篝火/将满目荒芜,烧成灰烬
点燃一堆篝火                                                                                                                     我来了,从南方以南/告别繁华,一路向北/不断迁徙......
将满目的荒芜烧成灰烬                                                                              
在旷野,在山间,在树梢
在叮咚的泉水中
让我来为你指引
春天来临的方向                (结尾软弱无力,无做足文章。诗意未能得到很好的凸显。)

归去来
然而,该来的都来了
我却要走了,没有理由
隔一条河,花开不同时
隔一座城,就错开了时空
我能确定归来的方向
不能预见离去后的天涯               (语言不够干净,这可能和写作时心境有某种关联。显得很无奈)
多年以来,我始终避谈命运
多少记忆逐渐老去
多少人慢慢地不再记起
而岁月越走越长
日子却越过越短                           (上句“而”、这句“却”删掉,更干净利落,也更有可比度。)
落下来
到低处来,这样子多好
不用在高处招摇
不要奢求拥有所有阳光                (把“要”字用“必”字代替如何?)
无须刻意去吸引所有目光            (这句和前句意思有本末倒置之嫌:无需吸引所有目光/不必奢求所有阳光。这样如何?)
到低处来,你还可以再低点            
可以走在阴影里
可以不用真面目示人
让身体尽量接近地面
或者跟石头一样冷酷
用你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
用你的心去感应                         (同样的问题,层次较为混乱,语言不够干净)
你可以不说话,不打手语
没有人会把你当一回事
慢慢地你就会知道
那些狙击手究竟藏身何处
      总的说来,逝水这组诗写得不痛不痒,像一杯温吞水,既不烫人也不至于让人感觉寒冷,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坏。有自己的思考,要想写出深度,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是不够的;诗歌写作悟性很重要,但这悟性建立在良好的语言基础上,它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你的意思。这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还是诗歌的意境上,都尚需进一步打磨。
      这里,我不是反对口语写作,我也喜欢很多口语诗,如雷平阳《杀狗的过程》,通篇是冷静叙述,朴实无华,却扣人心弦,给胸口重重一击,让人喘不过起来。但是,我们的很多口语诗,由于把握不准,很容易流于口水。这可不是写作者的本意追求!
      就这么点浅见。和作者本人和有心人一起交流。

138392 ㏎ ㏎ ㏎

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24

继续看19号作品,作者是疏影。
春江花月夜
踏一缕琴声而来,透明的风托起
思念的翅膀,远方,
一个名字让心海
波光潋滟                              (开篇布局,格调轻柔温暖。动静相宜,画面鲜明)
江水东去,那一轮明月照耀的       (前有心海,后有江水,过渡自然无痕)
将会是谁的归途?
清风无语,流水无语,一叶扁舟又如何载动
那湍急奔涌的相思                     (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
一路为你收集花香,收集
所有能够回忆的细节,把故事写满
三月的桃花笺,你看,一想到你呀,
所有的花儿都开了……               (通过前面的感官铺垫,进入细腻的内心世界。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月光是一道符咒,我陷进这皎白的圆心
你的身影无处不在
花草树木、日月星辰……               
它们说:这一切,都与你有关          (情由心生。笔墨触及春天的各个方面,由景即情,情景交融。“一切,都与你有关”是这诗的抒情核心)
(综述:这首春江花月夜个人觉得写得比较美。表达的是一种彻骨的思念。整首诗歌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意味,语言平淡自然,情感炽烈真挚,读来无矫揉造作之感。这就是我们东方传统女性的内心灼热,而情感的散发方式却温婉含蓄,有着别样的风致和韵味。)
春天的雪
我想,我摆脱不了宿命
种植在前世里的爱情,今生
长成一株春天的树,你沉睡在枝头
而我,只能默默的看着你                   (这个写得有点绕)
二月的风,从阳光的眼瞳中流出柔情       (这个写得很美)
我的肌骨越来越轻,身上的白羽毛被一片片摘去
不喊疼,我怕眼角的那滴清泪
濡湿了你的梦                                    (这个写得柔婉细腻,楚楚动人。)
唐宋诗词的韵律,开在你眼角眉梢             (用“开”字来承接“韵律”,有些牵强。诗歌的跳跃性大多是思想上的,文字上还是要体现一定的逻辑性为好)
一句诺言,染红你嫣然的笑                  (看上下关系,个人甚觉这个“红”字用的突然,恍如天外飞仙。)
亲爱!多想用蹄音再次叩响你的门扉,
而你倚门而立的一次回首,是我轮回中
醒不过来的醉                                       (“倚门而立”的“回首”,源自何处?全篇读完,难寻源头。“你”“沉睡枝头”,“我默默”看'你",即为“枝头”,哪来门扉?这意思在这一节的表述上没问题,因为前有“门扉”,后有“倚门而立”,但在整首诗歌上来看,就可能出了点问题。)
综述:总的说来,这首诗找到了一个好胚子来表达情感。用语清丽,虚实结合,韵味十足,具有相当的意象扑捉能力。但和前一首比较,语言的组织不够精准。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当最后一片雪花,悄然离开
抱紧的枝头,酣梦中的微笑,依然
披着玫瑰色的外衣,我精心喂养的诗句
是你,前世里遗落的誓言                               (三句话,四个意思,相辅相承,环环相扣。)
一粒种子咬开春天,绿色的小音符,
黑土地上的五线谱,流水的七弦琴
清风、阳光、鸟鸣……
我收集所有的悲悯,洗心明眼,聆听
春天的和声部                                             (上节清幽,本节雄浑。有声有色,有个人感悟。如繁花一般的合唱。)
不去想那些刀剑的锋利,不去想
心被洞穿时的痛,
握一支桃花,在袖口绣上十万春风                     (精警深婉,而不失大气之风!)
现在,让我与你一起唱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结尾仓促了,偷懒了。很觉惋惜。)
综述:这首诗当为惜春(疼爱春天之意)之作,把写景、明理和抒情结为一体,而以“理”胜(尤以最后一节体现出来),结构紧密,收放自如。遗憾是结尾弱了,偷工减料了,不然会更出色!)
总评:1、淡淡的语言,看似恬静,却又隐隐透露出不一样的情感,有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忧愁。
2、或许春雪留下的印迹,或多或少会影响感情的流离。像“唐宋诗词的韵律,开在你眼角眉梢”。
3、和春天的约会,是会还是离?
4、一个隐隐的担忧,一份虚无的承诺。道出对生活的无奈,但又向往。
5、还是醉春风吧。。。
6、对标点的使用比较随意。
所有的期待,都是故事的开始。谁也不知道结尾,这就是生活。
优美的诗句把春天演绎的如此迷离,给人一种掉进梦里的感觉。

138213 ┐ ┐ ┐

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26

为诗歌的春天打开一扇窗---《春临天下》主题诗会后记
为诗歌的春天打开一扇窗
                              --------《北京诗人》文学论坛“春临天下”主题活动后记
                                                                  文/巴芒
      为期十天的《北京诗人》“春临天下”主题活动圆满落下了帷幕。活动时间虽然很短暂,却吸引了三十八位诗歌写作者参与,留下了接近三百首和春天有关的诗歌,诗歌质量也比较出色。作为活动的全程参与者,借这个机会为这次活动做一个小结。
      实际上,诗歌更多时候是靠灵性写作,是不能命题的,命题诗歌一直为相当部分所谓的诗人所诟病。但我们必须看到,一些所谓的诗歌写作者自恋于自己的主体意识而不能自拔,对现、当代文学内在复杂性的误解或是忽略,都在助长今日诗坛的对立和狂妄,让自己成为诗歌独一无二的主人,诗歌也正在沦为中国文学“存在而缺席的一员(李锐语)”。写作者比阅读者更多,谁可以写诗,谁都可以自诩诗人,谁都可以拿诗说事,诗都可以骂诗歌的娘(诗人);而某些诗人对此毫不在乎,只听吹捧,对批评嗤之以鼻,这是相当可怕的。“在一个或相当长的时间内,诗人的写作是处于那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无论崇高或崇底,诗人更多是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来企图确立自己在诗中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卢兆玉语)”,但在我们所处的纷纭社会,这种地位正在无限缩小,以至于小到自己本体的思想范围,如果缩到极度的小,就意味着行将消亡。诗歌要寻求破,有破才有立,该如何如破?诗人在反思,也在不停的做各种探索。巴芒认为:这种主(或者同题)题诗歌活动正在从某个侧面为我们突破这种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网络诗歌的兴起,为诗者突破这种思维提供了平台。而诗歌主(同)题活动正正是网络诗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早已不是诗歌的一个补充。它的写作方式极为自由、广泛,可以自说自话,可以寄赠唱和,甚至多人参与一个题目的写作。因为有了参与性,写作者必须要突破自身设立的写作思维和空间,多去关注他人的写作主题和状态,从而走出自己的主体意识,参与到别人的思想里去,放下自己的姿态,首成为别人的读者,这样就组成了一元、二元、三元、甚至多元的组织架构,突破自我陶醉的思维定势。这样,我有理由肯定地说,这对诗歌创作是有益的,并非是“狼来了”,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有害处。
      具体到我们这次的诗歌活动,我们的写作者大多数是充分借助了主题“春临天下”所附藏的主旨和诗意的。“露珠。在阳光上冶炼的欢语/只需一阵春风。枝头的花就开了/红的,白的,粉的……/我也隐藏其中,等一只鸟来啄醒耳朵(参赛作品《只需一阵春风》)”,这是一元化写作,也就是说这是作者本身在诗赛主题引导下产生的诗意,文字轻盈、灵动,阅读后能让春意瞬间进入我们心底!也许只是作者的瞬间感受,却胜过多少人掏肠刮肚写出来的“锦绣文章”。再看两组唱和的:“再见二字,说不出口/挂在春的枝头,被风吹破/成残缺花瓣。每一片,都是不肯离去的诗篇/花季浸润的相思,迟迟不肯离去/苦苦把枝头挂满(参赛诗《相离》”,这首先贴出,似问。而后有一首同题《相离》:“我们轮番途经/然后退出/虚设良辰美景/虚设执手相看的情节/像路过春天,必定开放/也必定以某种形式凋谢的/桃花,无法回头”,似答。这是两首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歌,却一样结伴而行,虽然未能拓展更宽,达到某种近似于诗剧的高度,但在短时间内完成某种契意已是难能可贵,这或许是种写作思路,是和古典意义上的和诗、对唱相传承的。我们再来看一个三人同题的《传说,至情也致命》:“脆弱从三月开始,像一种毒/流遍全身/我随着季节里摇晃不停的触须,在炊烟的/背面,看着斜长的影子/自诉水火交融”,这是第一首(节选),形象写三月的“脆弱”(其实是温软);另一首和诗则是这样写的(节选):“你准点到达,在枝头/成为三月里独一无二的焦点/臣服在你脚下的世俗,你视而不见/只有那一片薄得不能再薄的云彩/让你义无反顾地拔下发簪,挑破胭脂”,看看,承接得多么完美,简直就像一个人写的;接下来,又出现了下一首和诗(节选):“我不知道爱情是否来过这片低矮的房屋/三月的春风剪着骄阳,泄露的秘密同样致命/它让我很快决定,和命运进行赌注”!再看看,把这三个完全不同写作者的同题诗歌(节选)放在一起,也能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写作者之间互有承接照应,互相激励勃发,多好。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它究竟可不可以成为我们日常诗歌写作的一种探索方式?
      这里,我无意为这次活动唱赞美诗,因为时间关系,这次诗歌质量并非尽善尽美,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不是这篇短文要关注的话题。我相信随后会有版主和评论员来探讨这些问题。我只是想抛砖引玉,当前诗歌正处严冬,就像今年的春天,迟迟不看到来,而在诗歌的严冬里,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是有益的,多参与别人的思考是有益的,突破自我也是有益的。“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意味着持续不断的自我牺牲,持续不断的自我消灭(艾略特语)”。我看到,这样的活动在很多诗歌论坛逐渐蔓延,通过诗者不断的探索,为写作找到载体,为诗歌寻找寻找出路,我想这意义要远远超过活动本身。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请打开一扇窗,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我们诗歌的春天正在路上,我们诗人的春天正在路上。“应该感谢有人,拟出这个晴朗的主题/将一枚崭新的首日封,寄往三月/我解开春天的第一颗纽扣/打开拘谨的肺腑/觉得有必要,为她留下一些字据(参赛诗《长歌行,解开春天的一颗纽扣》)”!
                                                2012年3月1日夜          于姑苏城

138190 ⊕ ⊕ ⊕

巴芒 发表于 2013-6-14 13:28

水生明月,笔底烟霞---读蔓琳散文诗集《穿越河流的月光》

    关注蔓琳的散文诗,始于去年进入四川天府论坛《诗临天下》。彼时,蔓琳有些许作品发在那个板块。但就是那些短小精美、灵动无限的文字,像粒粒晶莹透彻的水晶,滴落我心,一直不曾离去;随后,进入她的新浪博客,得以较为完整、系统的阅读她的作品,感受她的心灵文字和诗意世界;再后,意外得知她在去年底将出版散文诗集《穿越河流的月光》,欣喜若狂,忙打电话托成都朋友为我购得一本,寄与我。近期日日捧读,在蔓琳或是轻灵绰约的或是感伤悲悯的而又充满质感的文字里游走,在她或是委婉倾诉或是深切呼唤的情感世界里停留。品着她的文字和心情故事,如与作者对话。
    我注意到,蔓琳是近两年才冒出的散文诗者。但她的起点之高,对诗意文字的非凡驾驭功力,对情感世界瞬间爆发的捕捉能力,都让人惊叹。对于散文诗的认识,我总认为“诗”的成分是要占主导地位的,它是用诗歌语言写就的散文,是用散文形式写就的诗歌,诗蕴、诗情和诗心应成为这种体裁的主体、核心。因此,优秀的散文诗者他一定具备诗人的气质和品性,能用诗性的语言和诗化的情感来成就自己的文字语言,用形象跳跃可感的文字来架构看似散漫的诗行。在这个意义上说,蔓琳的这部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仔细阅读蔓琳的这些文字,我发现,蔓琳首先是一个诗人,是一个在诗意世界生活的人,是一个在诗意世界上下求索的行吟者。诗者,悲悯者也。蔓琳用自己的诗韵情怀,通过神形兼备、文心统一的深情诉说,来让我们感受她所感知的世界:喜怒哀乐,如歌似泣;水声月色,如梦似幻;一路风景,如音似画。运用个个可感的文字意象,把心情记录向我们一一道来,让人情不自禁地随之走进她所营造的诗意世界,任她游走的文字涤荡自己的灵魂,欲罢不能。
                                             二
    作为一个读者,反复阅读蔓琳散文诗集的过程,就是与诗者反复交流的过程,在这种反反复复的交流中,总会有些心得。散文诗集的题目为《穿越河流的月光》,“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朱光潜语)”我想,这部作品的文字一定和水有关,和月色有关;和水质情怀有关,和月质境界有关;和流水一样的人生岁月有关,和月光一般澄澈的心灵感悟有关。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通过贾宝玉之口赞美说女子是水做的,水有着着洁净、甘冽、温软、纯美的品性,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赋予到女子身上便是温柔多思、善良慈爱,敏感而知性的情怀,这是我说的水质情怀;而月亮作为美的象征,代表着安宁,静谧、空灵、永恒的精神境界。在这部散文诗集里,与水和月相关联的意象比比皆是。我们先看水:开篇《茶关》中的茶,是一杯很“单纯”,却饱含深情的香茗,意境悠远,诗意绵长;紧随着是《鸳鸯江》的“一湾澄蓝”“一湾浑浊”的一脉江水,通过简洁形象的可感文字,表达自己勇敢、纯净、坚定的情感追求,练达世情而又掷地有声;《带泪的曼陀罗》中的“泪”水,“滴在我紫色的高跟鞋上”,是因为“是因为怎样交错的前世今生”,“是怎样花开彼岸的不甘心”!高贵而矜持的曼陀罗,也有着如“珍珠”“露水”的“泪”,一下真如“寒夜星辰”,有了灼灼光辉。其他诸如《约会海水》、《浪与沙》中的海水,《秦淮河怀古》中滴落台阶的细雨,《与雪山的距离》中洁白的雪,《木格措》中一闪一闪的浪花......等等。我们再看月:“我一览无余的月亮,我沉沉的思念(引自蔓琳《月亮,时光的镜子》)”,这是时光记忆中存留的月;“玉兰记得那些它们彼此相拥的夜晚,记得月光无限的柔情(蔓琳《玉兰与月光》)”,这是深情无限的月;“......笛声悠扬,那一捧皎洁的月光是你前世送我的花束(蔓琳《爱有来生》)”,这是如爱情“花束”一样珍贵的月;“而我醒来,月光潮湿,模糊了我的双目(蔓琳:《母亲又入梦境》”,这是带着思念感伤的月;;“此刻,我依然携着那轮朗月前来,为你的生日,也为我曾经的承诺赴约(蔓琳:《祝你生日快乐》)”,这是可以作为生日特别礼物的月;“我以一种放手的方式拥抱你,而你,用广博的心怀,包容与我有关的所有黑暗(蔓琳《开江望月》)”,这是如至亲爱人值得“放手拥抱”的月......等等。蔓琳对“水”和“月”如此钟爱,为何?我想,作为诗者的蔓琳,同时也是在物华天宝、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天府之国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是巴山蜀水赋予了她如梦似幻的诗人气质。她的思想通过文字溢出,自然而然地会把女性的温柔、感伤、细腻、敏感、慈爱等特质表现出来,情感真,性格善,境界美,如流水一样干净,如月光一样透彻。
    我们知道,“流水”和“月亮”作为诗歌意象的使用,地位早已相当稳固。“流水”古典诗词的意象使用一般是象征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如李嘉祜的“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如韦庄的“百年流水尽,万事落花空”等等;而“月亮”作为一个心灵相通、精神团聚的象征性意象被很早纳入古典范畴。早见于《诗经》:“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和思念有关,后来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相兴五处同”莫不如此,而突出这一范畴达到哲学高度的当首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这里的月亮已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者。蔓琳散文诗对流水和月亮意象的使用,是有着和古典的坚定传承的。诗歌写作传承古典没有什么不妥或不好之处,“从来没有任何诗人,或从事任何一门艺术的艺术家,他本人就已具备完整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就是他和过往诗人和艺术家只见的关系的评价”,“不仅他作品中最好的部分,而且最有个性的部分,和可能正是过往的诗人和艺术家们,也就是它的前辈们,最有力地表现了他们作品之所以不朽的部分(叶芝语)”。尤其是这种赋予传统意象新的感悟、含义和精神的时候。月光穿越河流,水面生出明月,就形成了我眼前的华美篇章。我为此感到无比振奋。
                     
                                    三
   在“水”和“月”的交融里,我再试着一窥作者的心灵感悟是怎样如月光一般澄澈的。“风和雨匆匆传达着春天的信息,却将一些随意散落的回忆重重地打在我的躯干上,抓紧泥土的根须在暗地里瑟瑟发抖,我的寒冷我的悲伤你永远无法看到!(蔓琳:《版纳的三角梅》”,对于蔓琳,我并不熟悉,她的情感于我就像像晨雾萦绕的绿色沼泽,她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写着这些文字时她是一种什么精神状态我无法感知,只能从作品本身去探索。我不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样灵感促使她把一枚“开不出花”的三角梅写成了一首感伤而优美的散文诗歌,或许,世间开放的花朵太多了,她只能留住其中和自己思想最为融合的一朵,哪怕这花并非是花,但也一样会如花朵在她的诗心里疼痛绽放,让诗者在诗意重新创造的苦役中品尝造物主一般的快乐。“曼陀罗开了,带着一如既往的微笑”,“神秘而忧伤”,这是诗者的主管感受,清丽而凄美。我想,蔓琳想告诉我们的并非这个,“许多心事,袒露在浅浅的月光下,如寒夜星辰在闪耀灼灼的光芒”,“是怎样的交错的前世今生,是怎样携手而来的约定,是怎样装饰黄泉路的指引,是怎样花开彼岸的不甘心(蔓琳:《带泪的曼陀罗》)”!在蔓琳的笔下,精神境界里,这传说中的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为芬芳美丽的花,早已降临人间,和人一样是具有记忆、情爱的高贵生命,和人一样有着坚韧的品性,和人一样有着满怀失望和希冀的情感,成为信念的忠诚守候和执行者。像这一类心灵絮语,在她这本诗集里不时绽放,成一朵朵开在我们心房里惹人怜爱的山花:“都说格桑花大片大片地开放,草原的牛羊就会饥饿,绿草就会衰弱,可我真的无法割舍我的花季,那美丽的八瓣花朵,只是我想呈给你的最完整的花容(蔓琳:《高原格桑花)”;“随意摘下路边的一朵野花送给你,无需探问缘由。山间的清风,林间的飞鸟,谁又知晓她们来去的方向。就将我的爱别再你的胸襟吧,走这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她是你今生可以一路前行的证明(蔓琳:《写意温江绿道》”等等,不一而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蔓琳的目光总能从这些无意识的生命中品出无穷的意味,并把它们珍藏于心中?
   在蔓琳的目光里,情感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坚韧和纯粹,这种纯粹逐渐占领她灵魂的制高点。在《浪与沙》中,她得以迸发:
    “在夕阳下,你是水边涤衣的女子,缳着发髻,伸着玉臂,柔柔缓缓地将水面荡起一层层涟漪。
    入夜,风高浪急,你是狂傲的勇士,披肝裂胆将时光一次次击穿”!
    至柔至刚,惊世骇俗,诗意澎湃!
    “我心上的泪珠是你从深海走来的明证,是你遗落于这世界唯一的纪念,我是你心里最柔软的肋骨,是你在风起云涌的惊骇中那一抹不堪回首的痛”。
    柔情似水深似海,意蕴绵绵何久长!
    在这里,蔓琳通过情感寄托物(“浪”与“沙”),把似水的柔情和奔放的情感有机结合,造就这种掷地有声的爱情宣言。“谁说简单的生命注定平淡?谁说纷繁的经历注定复杂?我在简单中寻得绚烂,在复杂中留得单纯,于是,一沙一天堂的世界中,我看到我全部的梦想,那么绮丽那么缤纷的闪着光亮(蔓琳:《希望》)”或许,正是蔓琳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梦想,用平凡的感悟来提炼诗情,用简单的心境来容纳纷繁的灵魂,从而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了“月质”的境界。“君掌盛无边,刹那含用劫(引自勃莱克的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引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诚如是,我们就不难在蔓琳的散文诗里,寻到她总能在无意识的生命中悟出无限寓意的根源,这些“微尘”以“诗”的形式进入她的生活和生命,一直涤荡着她的灵魂,让她的魂魄逐渐干净透明,如一轮悬挂天上的月亮,在她心里生长出了洁净的光华。
    我也在想,蔓琳精神世界一定和所有的诗人一样,常常充满孤独,在孤独中不断进入充实世界。她在“千山万水的跋涉中,感知岁月的心跳”,倾听“那些低声的吟唱(引自蔓琳散文诗集)”,她在这不断跋涉的情绪空间里,以双足游走四方,以一双慧眼处处发现风景,以诗心不停浅唱低吟。行吟的过程,即为诗意发现的过程,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赫拉克利特说:“我寻找过自己”,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一提”。在人生不断的找寻和发现之旅中,一草一木,一叶一花,一山一水,一缕阳光一滴细雨,一粒黄沙一弯明月,一道茶关一片海水尽入诗心,生长成为具有感知能力和人类情怀的生命个体。它们,和蔓琳的情感撞击出灿烂的火花,再相溶成不可分离的整体,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理想情景,成为蔓琳散文诗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她的文字常常“弥漫着极浓的月光意境,历史纵深和驿站情绪,有很强的穿透力(引自牛放:《洁白的月光》---蔓琳散文诗创作及其散文诗集《穿越河流的月光》窥管)”!很难说,是它们的精魄成就了蔓琳,还是蔓琳赋予了它们灵魂;正如流水之于月光,月光之于流水---究竟是是月光穿越了河流,还是河流长出了月光?还真值得我们仔细回味。
                                    四
    如果说,月光和流水还是属于个人感官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的话,作为诗者的蔓琳,她的视觉决不会仅仅在个人感官上作永久停留,现实社会很多东西常常会吸引她敏锐的目光。虽然在这部散文诗集里出现得不是很多,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却有着不平凡的代表性。
    蔓琳是“单纯”的“幸福”记录者:“在无人的山坡上,听风的声音”,“只需要一块长满花朵的草地,一根线一张纸就可以飞上天空(蔓琳:《城里孩子的幸福》)”;蔓琳是用“生命”“呵护”亲情的执行者:“我的女儿,我用心灵爱着的女儿啊!我承认我是自私的,我给你所有的祝愿,都像生铁浇铸的碑石一样(蔓琳:《致女儿》”;蔓琳是丑恶现象的鞭挞者:“听吧,理想和现实在撞击,他们含糊其辞;友情和金钱在勾兑,他们纠缠不清;灵魂和肉体在推杯换盏,他们达成了协议。”“唉!这黑色的混乱!”“我用一首诗,删除这个邪恶的词语(蔓琳:《冲击》”;蔓琳是弱势群体的同情者:“这世界疯了,上天宠坏了无心的女人,而我,伏在思想的背脊上哭泣。”“下雨了,请将这个狂乱的黑夜洗净(蔓琳:《美丽,被装进笼子》”;蔓琳是永远的自由追随者:“低飞是一种曼妙的舞姿,翱翔更有一种冲云的姿态(蔓琳:《被禁锢的自由》”......凡此种种,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使她的写作更具有了强烈的质地感和锋芒。蔓琳通过一些具有时代标志性特征的语言嵌入散文诗写作,用这些语言来触及时代和现实,在时代文本中留下了真切而又微妙、感性而又婉转的痕迹,善莫大焉。
    这些文字,常让我感到某种强烈的象征意味,这不在于它们表现出了多么让人称道的才情,不在于它们有多么高深的终极思考,而在于它们为我提供了另一种欣赏作品的角度。这些文字隐藏或暗示着蔓琳的另一种情趣和风格。如果说“水质的写作”和“月质的思想”暗含古典情调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所提供的空间感就更为开阔,我们在欣赏作品细腻笔触的同时,常常会有种失重感,因为它们太接近我们生活和时代的质核部分。
                                          五
    我注意到,散文诗界的泰斗海梦老师在这部诗集序里这样写:“蔓琳的散文诗文笔朴素优美,语言含蓄精练,形成一种温柔淡远的艺术风格。意境独特,浅出深入,内涵十分丰富,既有阴柔之美,又具阳刚之气,字行里间闪烁着作者的智慧和奇思。”对此,我深以为然。
    蔓琳在这部散文诗集后记里说“我不知道这本散文诗集里的作品能够有多少人喜欢,也不知道它有多少文学高度,但是我是用心书写我的故事,用心回望来路,用诗清洁灵魂,可以说问心无愧”。至少,我是喜欢它的,我也相信,认真阅读它的人也会喜欢它的,一定也会有更多的人发现它的价值,“我知道我永远成不了莎士比亚,成不了歌德,但是我宁愿永远不读他们的传世名作,也不愿轻易放弃瞬间灵感而不去写下我易朽的诗句。别人的书再伟大,再卓越,也只是别人生命世界的痕迹。他也许会触发我的生命世界,但只有我才能刻下我生命世界的痕迹(引自周国平《写作》)”。“我的主,我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泰戈尔诗句)”。其实说到底,文字,无非就是写作者自己的心灵产物,是写作者自己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寄托,这是每个写作者最初也是最后的追求。而当这种追求上升到某个高度,能用自己的诗心去影响他人,去净化他人灵魂的时候,作者自己的行吟价值和情感历练也就得到了升华。我总觉得蔓琳在散文诗创作上,心里已生长出明月,笔底自然而然就会氲氤出烟霞。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这么多有质地的散文诗,并被人们喜欢和称道,就不足为奇了。
    漫游蔓琳在这部散文诗里营造的“水质”和“月质”的诗意世界里,如在她笔底的烟霞中穿行,我是有福的。在这幸福的感召下,我愿把这些文字分享给别人,我自己也会无比幸福。
                                                         2012.03.5.   于姑苏
注:本文发于《散文诗世界》2012年第五期

138334 へ へ へ

杜鹃晓色 发表于 2013-6-14 13:35

赏读!

138691 ㄈ ㄈ ㄈ

梦溪流 发表于 2013-6-20 16:18

欣赏,学习。

138963 っ っ っ

翠儿 发表于 2013-9-28 13:09

好厉害!惊叹一下!!{:soso_e163:}

138510 ガ ガ 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芒评论汇总之二(从旧版搬来)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