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2 《学艺辑录》第四辑 诗海漫笔
卷32 《学艺辑录》第四辑诗海漫笔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目录28、以诗人的目光俯视大地——喜读哑榴网络诗文集《云端漫笔》29、网络时代结深深的网络情缘 ——序王芥电子书《无垠》30、跟着铃子们去采风,聆听铃子的心音——学习清荷铃子的六首诗31、古今五颜十六色的词类活用32、与大自然的对话——学习海子的组诗《给母亲》33、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34、从新闻标题看汉语修辞的新发展
35、论诗的第一特征不是押韵
138367 ⺶ ⺶ ⺶ 28、以诗人的目光俯视大地——喜读哑榴网络诗文集《云端漫笔》
文/ 山城子
《云端漫笔》,是中成诗界网最活跃的青年诗人哑榴于新年伊始整理出来的又一部网络电子书。这部书有诗、有文、有论,却不以这些体裁分辑,而以笔墨产生的事物关联而混杂在一起,率性排列之。全集篇、首或系列凡九十有八,洋洋洒洒,都是高处着眼,均以诗人的目光俯视大地,一颗良善之心体察人类的今日之事,无处不凸显深邃而现实的思考,以及热烈急切而关注社会人生的情怀。虽读的匆忙,但至少在如下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适合于现代年轻人风风火火的快节奏阅读篇章。
快节奏是现代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时间概念上的特征。这种快节奏渗透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毕竟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一切从快,快餐、快饮、高速、高铁,乃至闪电结婚等等,阅读自然也要从快。于是微型文学从形式上应运而生,先是微型小说,后是微型诗歌,就差没挂牌微型散文、微型论文了。
哑榴的诗、文、论,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微型,而是内在的快节奏感。读上他的东西,你不能不受到他风风火火的笔调的挟持,一口气就痛痛快快读完,中间仿佛未曾停顿似的。
请看诗歌《突出重围》中的一节:
一狗不满,小声曰:“清风剑不是下了台……”/ 君闻之,恰好有一短剑藏在怀里,/ 拔剑而出:“吾未曾死也。先斩了你这狗头。”/ 众狗愕然,纷纷逃离,一哄而散。//
这样半文半白的叙事片断,读来是两三个音节一顿,风趣而流畅,其快节奏就自在其中了。
再看散文《豆芽树》开头一段:
“吾自幼好清冽洁白,当春草皆绿,春心萌动,吾乃为豆芽之草,躲藏于白石之下,害怕强烈的阳光,羞涩斑斓的蝴蝶。当牛犊咬嚼风头之嫩草,野孩攀援于乱崖,调皮,捣蛋,女孩惊异于纺织娘之灵巧,蠢蠢欲动,吾乃从白石之下探头,虽然孤独,向往牛犊之青睐,咬噬一口,渴望交接野花之肆恋,终因脚下白石之喜爱,不忍游移于荒郊,狂奔于四野。”
这里节奏内在,也许与文言的表达方式有关——句短而晓畅,笔锋轻灵腾挪,述而徐徐如风,读下来语气急促而强烈,那种快节奏的感觉就被带出来了。
又引《滴水产生的诗意》中的一段论:“一滴、一滴、一滴,我们在自己滴下的文字里。世界是什么玩意儿?我们在此刻,就是要自己的疯,痛快!我们要做诗歌的娘,不做诗歌的呆呆的傻比!诗歌,要快乐!才是我们的爱!诗歌,如果痛苦,那就叫诗歌去死一回再回来。诗歌,本来就是一瞬间的感触,感触到了,也就是一滴水,水到渠成,老学究们,研究来研究去,研究什么玩意儿?”
这里不再用文言,而改成了白话文,其快言快语,想说啥就说啥的性情跃然纸上,那种快节奏行进的感觉,则是非常清晰的了。
这种风风火火的快节奏,正是诗人哑榴风风火火的性格,在其作品中的艺术再现,而形成的适合于时代行进节奏的抒写风格。
2、切中现实之弊的快言快语的刀子与深邃的思考。
自然,不论什么样的风格姿势,如果不负载思想,也是苍白无力的行走。哑榴的快节奏,则如快言快语的刀子,掷出就切中时弊,又往往带出深邃的思考。
请看《单调的花》一诗中的两节:
“拿来,你以为这花还真能栽得活么?”
老师顺手一把拿回了这美丽的花儿。
咔嚓,咔嚓,地上,尽是,鲜红的血,破碎的泪。
“即使我同意了,校长会同意么;
即使校长同意了,教育局会同意么;
即使教育局………………”这时,老师眼里也流出了泪花。
这是专为讨伐应试教育而写的,诗人从高处俯视,问题原不在老师,老师明知道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利,但也很无奈。这样,就引出了与读者共同的深深的思考:中国的普教事业,究竟如何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地实施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再看《在乎名利》的一段:
“名,有贤有恶。恶者为名,损民优己,巴结上司,对上唯恐不周,对下狰狞毕露。为官一任,生怕权值不等,淫威之不保,营私结党,鸡犬升天,终日疑虑周遭之替代,而全忘民生之多艰,狐朋簇拥,狗呼驾到,自以为一世枭雄,不知不觉哀犬丧家,臭名已昭,悔之晚矣。”
这把快言快语的刀子,剥开了贪腐者的嘴脸与下场,既有揭露,又有警示,余味里很有防患于未然的深沉思考。
哑榴的珍藏系列里有一首《尘肺》,写的事件,曾是媒体追踪的热点。其中的一节:
“兄弟啊——你干嘛还要用这条
奄奄一息的性命同滑向深渊的命运抗争
弄那开膛剖腹——只是为了证明
一个显然易见的事实——这就是尘肺
开胸手术要二、三万元,你已经分文没有
卖光家中的稻子,得了六千多元
向亲朋们借,从银行贷款一万多元
才凑齐了手术费——血淋淋的一刀
多么痛快啊——开胸验肺,确诊为尘肺三期”
农民工的劳动保护问题,也是转型期的社会的弊端之一。堂堂的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竟然闹出了“开胸验肺”的悲剧,毕竟可思议还是不可思议呢?快言快语的刀子过处,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吗?
这样的篇章在他的十个“关注”系列里,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3、深切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与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
十个“关注”系列里,诗人更多更有意义的关注,无疑是深切地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与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这应当是当代诗歌最现实也是最大的题材了。哑榴在每个系列之首,都有一段类似题跋的文字,直接坦露心声。
诗人哑榴在《关注弱群》系列之首说:“这一群人生活在时间的底层,在黑暗里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愿诗歌的光芒照耀他们!指引他们的一线希望——卑微者颤栗的哭泣就是诗歌最强而有力的声音,拾起他们破碎的泪粒就是诗歌里闪烁的珍珠。为弱者鼓与呼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丢失了这个传统,诗歌就没有呐喊的必要,干脆冬眠不醒”
这样心声的坦露,诗人显然继承了“为民鼓与呼”的传统诗观。这在当下很有一些无病呻吟的自我情结泛滥网络的对比中,孰清孰浊,可谓泾渭分明了。
诗人哑榴在《关注教育》系列之首说:“一方面,高叫着重视素质教育,一方面高教的指挥棒指使着“温柔的羊羔”过独木桥,攀登“应试教育”的高峰。机械化工厂生产的“教堂”里培育出来尽是一种模型的胚子,极大地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关心一代孩子们生理和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走出一条人生的五彩桥,就要用诗歌唱出他们心灵的歌声。”
心是明亮的,愿望是美好的,精神是绝对应当赞许的。但,中国普教的畸形状态,岂可以是诗歌能够改变的吗?我于十年前,就写出了两部教育专题书稿《走进素质教育》与《走过“自学互教”》但被人介绍到那个省级的所谓“教育出版社”,却要我按传统的教育思想来修改,否则就不能给出版。我不明白他们是卫道呢,还是变相地让我通融他们一回呢?我就只好放弃了出版(哈!扯远了,打住)。
诗人哑榴在《关注生态》系列之首说:“我们不能拿起猎枪去阻止没有人性的家伙枪杀动物,阻止无情的履带碾压森林的尸骨,工厂的毒水毒死成片的活鱼。但是,总是有人类的斗士在努力,在呼号,诗人们的声音就是要始终按住咽喉的喇叭,扩大人类进步的声音,将弱者的呻吟传递到每一个有一颗良心的人们心中。倘若诗人的诗歌里听不到像永不消失的电波一样,在宇宙空间传播这些人类应有的和声,那的确是十分悲哀的事情,不只是诗歌的悲哀,是人类自身彻底堕落无可救药的悲哀。”
这就切入了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了。大声疾呼呀——人类不保,还能保住诗歌吗?
我觉得没必要再举出诗人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与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的具体诗作了。仅从上述几个类似题跋的坦言中,诗人哑榴诗歌的走向,就已经百分之百明了了。我相信,未来的大诗人,一定出自这个走向的诗群里,而那些无论标榜什么什么先锋、什么什么流派、什么什么山头,也不会成器的。
2011-01-29于上海
29、网络时代结深深的网络情缘 ——序王芥电子书《无垠》
文/ 山城子
垠,土的边界。无垠,就是没有边界。地球是圆的,找不到边界,所以地无垠;四大洋相互通联,所以海无垠;浩淼的空间与时间不知道起点在哪儿,也不知道终点在哪儿,所以宇宙更是无垠的。
王芥将物质世界的无垠拿在手里,喻其精神王国的无垠。精神王国的国王与皇后,无疑就是男女相爱的那个你我互动的情分。这个情分绵绵无终期,是为这部电子书《无垠》的本体。
王芥兄弟网龄比我大两岁,他与盈盈相逢于网络,诗恋于网络,到明天(即 2011-02-24)恰10个年头了,特制作这网络情著是为了庆贺与纪念,也是他献给心上人盈盈的一份厚礼吧。我就此相贺——愿你们两位有情人,再出上10本、百本、千本……这样的情缘纪念。
其实很让人钦佩的,忙忙的上班工作之余,情钟一个网缘,10年如一日,且信誓旦旦地“无垠”下去,别顾有几?或可以称为罕见。自然也让人感动——为了准备这10年的庆贺,王芥兄弟从去年的10月21日,就开始这部只写给盈盈的情诗集了,至今年2月19日的第99首,胜利地完成了这项情感工程。121天而99首情诗,其密集的情感表达,怕是鲁迅的《两地书》也不可比吧?
“亲爱 / 现在让我把声音降低为流水/ 以衬托你给我的春天/ 像鸟儿在清晨一样清澈,安然”(摘自第一首《亲爱》)
这口语,多么亲切,仿佛就在身前,自心底流出的话儿潺潺,清澈见底。这样地明白晓畅的语言,又何以这样地美?关键在于诗人营造了浓郁的诗性:一个“降低”的比拟活用+连续三个比喻的辞格运用。
“盈啊,当我写到这里,兰姐来了/ 我们的老姐,一直默默地关注文谨/ 她来看我们,和我一样祝你节日快乐/ 亲爱啊,那么,就天天快乐吧!!”(摘自第83首《情人节致盈盈》)
这就更口语了,亲切有加。这里虽无格行文,确有两个“啊”的氛围,呵护的境意翩然而至。诚然,陌生读者不知“文谨”坐落那座城池,何等的小区?其实这是王芥兄弟建设的网站,也可以看作是他与盈盈及一班朋友虚拟的世外桃源吧!
“你看这无垠的尾,/ 多么神秘的昭示:// 爱你,一心一意。/ 爱,要久,久久……”(摘自第99首)
《无垠》就这样结束了。以爱的“久久”,谐音以第99首。于是乎最终也不是最终了——要常常久久地爱下去——所扣之题,当然还是个“无垠”了。
至于他们爱的如何热烈、又如何冷静,爱的如何真挚、又如何纯粹,爱得如何风雅、又如何现代……我就不想举例说明了,还是请打开电子书的网友们,赶紧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吧,读完你就知道什么叫情诗,且知道情诗该如何写了。
2011-02-23于上海
30、跟着铃子们去采风,聆听铃子的心音——学习清荷铃子的六首诗
文/ 山城子
山城子从清荷铃子的新浪博客上看到 2011年4月8日至10日,“桃源梦,诗人情”——清荷铃子诗歌研讨会在湖南省桃源县圆满成功举办,很为我的这位网上好友高兴。全国有近三十位诗人参加,这阵势也令我羡慕。羡慕之余,就来学习学习吧。
说“跟着铃子们去采风”,那是我的想象。我哪有跟着这么多诗人去采风或游览的这个福气,只好虚拟了;说“聆听铃子的心音”,这很真实,因为铃子在那次游览或采风之后,陆续写出六首诗,存于她的博客,而那上行走的文字,本就是她的由衷——那不就是心音了吗?
今天有些慵懒,不想太动脑子拟小标题,索性就把铃子的“诗观”拿来一用,反正是学习,就连同诗观一起学吧。我只是把诗视为“人生的雅伴儿”。这太简单,赶不上她的认真,还分出个一、二、三来。
1、 用最朴实的语言,书写自然/真实/美妙/痛感的诗。
铃子先强调的是语言,强调的是“朴实”,而且追求到“最”的程度。这让我肃然起敬。因为当下网上诗歌写作,很有些人追求的是不朴实,但也不是花哨艳丽,而是打乱语言秩序不合积极修辞原则的胡乱拼凑。我说读不懂啊-人家还振振有词说这些词语都是“生活的角色”——原来是他个人为生活细节规定了许多自己想象出来的替代词语,而别人不可能也那样想象。这简直还赶不上“宝塔镇河妖”的黑话那样,小圈子里还可以交流。不说了-太令人沮丧。
说铃子的“最朴实”。
“从遥远的海边小镇,返回到你的身边
像返回到我的故乡,倚在你的怀里
多么好听的声音——
诗人的,树叶的,鸟儿的,花朵的
还有我越来越不平静的喘息的
仿佛你也一直等着这一刻的到来”
这是第一首诗《夷望溪的古樟》的第一节。
说朴实,就是简明又通俗,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句子。你看,这不就是了吗?说“最”,大概就是还要朴实得艺术。否则,缺乏诗性,即或把句子拆零地排列,也不是诗的。
艺术在哪里呢?从第一、二行,到第六行的三个“你”(古樟)的复沓,就成功地使用了积极修辞的拟人格,所以读来亲切而活泼。再看三、四、五行,很美丽地使用了定语后置的语法规则,从而造成了一个定语后置的长长的词排比和排比的先紧促而后舒张。还不仅此,诗人竟能将“诗人的”与大自然的声音,那样自然得体地并列在一起,然后再细节到自己。真个妙极了。
读这一节,我就想象那古樟,是否也在等我了,且听到了诗人因激动而喘息的声气了。
单从这一节,我也体会了铃子的“书写自然/真实/美妙/痛感”,确实是真格的哩!写的是自然景物,而且绝对真实,也美妙呀!那么“痛感”呢?嘿——这“痛”应当理解为“痛快”或者“痛楚”。高高兴兴的氛围,就是痛快;反之就是痛楚。这一节,合前而非后了。
我是很随意地拿了开头当例句了。其实这六首的美丽,从哪里撕下一丝一缕来,也都是一样的阅读效果。
“与小花们走在一起,似乎能听到古人翻阅竹简
似乎他们在阅读我:那时我骑马观花,迷失山水
那时阳光正好,蝴蝶安静
有一只白鹭从头顶优雅飞过……”
这四行是在第二首《石阶》摘的。语言还是很明白也很艺术,写的还是自然,反映的还是快乐的感觉,还是很真实的情感。
2、 以“我”入诗,诗意地生活,怀抱对文字的敬畏,抵达内心神智澄明之境。
以“我”入诗,既是传统(比如屈原、李白),也是现代(比如网络诗歌大多是反映自我)。诗意地生活,我很赞同,比如我现在学习她的诗歌,汲取她的技艺,也是追求诗意地生活。诚然,怀抱对文字的敬畏这点,已经从第一部分的学习印象中证实了的,铃子绝无蹂躏和亵渎语言的丝毫倾向,实在是很尊敬,而不越雷池(传统的语法与修辞)一步的。关键是她努力的境界令人神往——“神智澄明”啊,岂是一般心地不干净的人所能窥得的吗?请看:
“游船返航了,我不住地回望这条由
郦道元作注,袁宏道着色的溪流
让我的身影开始摇晃起来
仿佛久远的一场征战在体内回响
我从船头走到船尾,又钻进船舱
我好像把自己弄丢了
我仔细查看诗人们倦怠的脸庞
他们也把自己弄丢了……”
这是第三首《夷望溪游记》将要收笔的一节诗。前面的两节,已经从所游览的景点上美美地铺垫好了。将要落笔,这“神智澄明”的胜境,就从对过度用于自然美景与人文经典的欣赏与追思所消耗的体力与脑力的生理(疲倦)的补偿中,然我们也获得了美感。也许,诗人把自己丢在甜美的鼾声中了。“他们”(近三十位诗人)也都丢在梦中了吧?而只有虚拟跟随着的我,在一旁美美地笑——什么是诗人呀,就是一群用意拥抱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语言疯子!不疯,哪里会造出这样令人神往的诗境?
再看:
“可是我怎么看,那座山峰像极一个七品县官
他戴着乌纱帽,拿着竹笔在这里指点书画
旁边的小山峰紧紧地依偎着他
诺——,多么幸福的存在!”
这是第四首《水心寨》第一节后边的四行诗。虽然写的是毛泽东诗词里的那位“陶令”,但你也不能不说她不是以“我”入诗——“我”对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的肯定与崇敬呀!更不消说这生活(此时是参观游览)是多么诗意了。境界无疑又是另一番的“神智澄明”呢。
3、不是我来写诗,而是诗来写我。
文如其人,诗也如其人。说不是我来写诗。是的,有了我来写诗的观念,那诗一定就是“写”出来的,会留下许多“写”的痕迹。而说是诗来写我,则这诗就是诗人感情天然流泻出来的山泉,不必说自然就生动活泼,一如活泼生动的诗人自己,天衣无缝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理解铃子这第三点,是从诗作的质上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这要求用得着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欲求诗作的优秀,还是先做个优秀的人。两者合一,才可能是个优秀的诗人。
我相信铃子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得有诗为证——不是特意表明自己是优秀诗人的文字,而是我这里写学习心得顺序下来该是第五首诗了,请阅:
“可你如此单薄瘦小
握着你的手像握住了我的疼痛
再也不想离开你了
那走开的只是我的身体
我的灵魂已决定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这是第五首《小野菊》中的一节诗。之前已经拟人了,这里继续拟人。这使我想到那些来自山里的打工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诗人已经把人生的立足点,或者说她的诗创作的立足点,踏实地放在了“小野菊”们的地界上了。这就难能可贵,就决定了作品的人民性,也决定了她为什么不用晦涩的诡异的语言行文,而是朴实如小野菊们的言语娓娓道来。她是要与劳动人民交流感情呀,当然得用劳动人民本色语言来抒发来呼唤或呼喊!
“那一瞬间,我被你轻轻一靠
就柔软地倒下了,再也不想直起腰身
我也愿意这样静静地躺着
看看头顶蓝蓝的天,听听脚下
夷望溪里的水,推着岁月缓缓地走
知道吗?我会一直守在这里
坚持不懈地守在这里
因为这里有你浓得化不开的体温”
这是第六首诗《我会一直守在这里》的结尾。
铃子的这六首诗,配了许多这次游览的图片,大多是一起行走的其他诗人拍的。而唯独这第六首配的照片是她自己动手拍的——一位戴着西瓜形遮阳小帽的农家小伙子(我特意看了诗人们的合影里,没这个小伙子)。背景是一片小黄花,与上一首暗合。这回面对的是小黄花一样的人,所以不用拟人,行文中却插了拟物(小黄花)。这应当是上一首透出的民本思想的继续。是她站在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誓言般的表达。这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行行的朴实,而是活生生的一个清荷铃子本人。
我总算理解了什么叫做“诗来写我”了。以后,山城子也不要写诗了,向铃子学习——让诗来写写山城子。
2011-5-9于黔中文化村
31、古今五颜十六色的词类活用
文/ 山城子
(说明:此文应《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梁老师之约而撰写,谢绝其它语文报刊使用。)
不说五颜六色,而说十六色,是因我们汉语的词类活用实在门类太多。如果你有兴致亲自去摸摸古代词类活用的边界,那大约有十六种之多——这我是很仔细地摸过的(可以上网查拙文《摸摸古文词类活用的边界》)。而通过今人特别是诗人的拓展与创新,现代的词类活用又远远超越了古代的品种,越发绚丽多彩了(这可以网上查笔者的网络文集卷十二《现代诗修辞》)。
1、从“一”字说起。
“一”从词性上来说基本上属于数词,是最小的整数,是自然数列的始数。在不同的语境中,它还有“同一”(一视同仁)“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专一”(一心一意)“一次”(歇一歇、笑一笑)“全、满”(一冬、一头大汗)等含义。文言中有时用为语气助词(一何速也、一至于此)。这应当是词典上的常识。
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是作为哲学名词来用的,指“整个世界”。有人解释为“效法自然”,那不合语法。因为“生”已经是动词,即“产生”。说“道(教神)产生了(创造了)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就很合语法也合宗教的本质。“二”是指“阴阳”(道教的基础教义),也是哲学(朴素辨证法)的名词,也就是现在说的“矛盾”,亦即“一分为二”的观点。三,是指具有阴阳性质(矛盾)的具体的一个事物。也就是阴阳这个“二”,加上(附在)“一”个具体事物,不就是(等于)三了吗?三生万物,说这样的构成(二加一/ 阴阳附于具体一个事物)产生了万事万物。这本来是对道教创造世界的简约陈述,竟被解释得五花八门了。数的概念要比老子早得多,因此这里的数词“一”“二”“三”,都被活用为名词了。
《岳阳楼记》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碧万顷”与“长烟一空”。这里的“一”字是活用为副词,就是“都”“皆”——从天上到万顷湖面“都”碧蓝碧蓝的/ 空旷的湖面烟尘“皆”消散了…是数词活用为副词了。
《红楼梦》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有言 “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这里的“一损皆损,一荣皆荣”中的两个“一”则是“一家”的略写,从语法上来说,是承前边的“四家”而省掉了量词“家”的。如果准确点说,这应当是数词的“省量”式活用。
再有,“一”字开头的成语很多,其中一些也是活用的。举几个例子说明如下:
“一技之长”——“一”是数词与量词“一种”的省写,也是数词的“省量”式活用。
“一马平川”——“一”不是指“一匹”(马),而是“全、都”——全是或都是能够纵马疾驰的平地。这里是数词活用为表范围的副词了。
“一鸣惊人”——“一”是“一旦”或“一经”之义,是被活用为表时间的副词了。
“一如既往”——“一”是“完全”之义,也是活用为表范围的副词了。
“一望无际”——“一”是“一眼”省掉量词“眼”的活用。
“一针见血”——“一”是表序列的词“第一”的略写,是表数目活用为表序列了。
“一”开头的成语类似以上情形的还有许多,可以依此类推,想一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关于数词,今天的新诗,又创造出了新的活用方法。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大卫树《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载于《北美枫》No.1 2006第51页)
这里两个“三千”的复沓使用,事实上是充当了形容词角色,说的是江南的山山水水很多很多。如果定个名字,应当叫做数词作形容词。
“风,若有若无/ 雨,三点两点”(舒婷《在潮湿的小站上》-摘自网络诗集)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西江月》里有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来这样的数词作形容词的活用,古已有之。但修辞学家没有总结进来,我们现在不妨归纳进来,毕竟也是活用的一种。
(2011-5-29于文化村/ 待续)
32、与大自然的对话——学习海子的组诗《给母亲》
文/ 山城子
题记:一位网友说:“读海子的《给母亲》无知所云,后来读了别人的解读也还无知所云。不知海子认不认识他母亲,或者是否要给母亲。”帖子上就是这组海子的原诗。我初读一遍,觉得语言的表达方式依然很新鲜,于是下载来学习。下面是我学习的记录。
全诗多处写有“母亲”与“妈妈”的字样,却读不出亲情的音容笑貌与生活的柴米油盐或者缝补洗涮来,看来诗人不是写给他人类繁衍意义上的母亲的。“母亲”与“妈妈”在这组诗里,显然具有了象征的意义。这样也好理解他的语言表达的方式,是为他采用的象征手法来服务的。
那么是象征什么呢?从各首的标题看,依次是《风》《泉水》《云》《雪》《语言和井》。我觉得海子是在孩子般地对大自然说话呢。虽然最后一首涉及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也是大自然长期发展变化的杰作。我觉得选择这样常见的自然物来对话,母亲的象征意义就是大自然。把大自然视为人类的母亲,无疑是很科学的,又是很诗意的。
第一首,与风对话。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说强烈,是通过“美”的七次出现的不断反复,并求得荒诞技巧(马的骨头绿了)的协助,而实现的。这首里的“风”,就代表大自然,代表人类的母亲。
难解的地方,说“风很美”,接着又说“小小的风很美”——我的理解是大自然很美,而具体的某一处的自然景观也很美。为什么要这样不直说而婉约地说呢?因为只有婉约地说,才能保证语言的诗性,而直接说就会消失了诗性,那就不是写诗了。
“自然界的乳房也美”——“乳房”是喻体,是借喻格的运用,本体是山。
第二节用拟人格写水。承接第一节的山,则山光水影是“小小的风”的展开。
第三节用第二人称与心目中的读者对话,写的是人美——“贫穷很美”,说的是清贫,民风淳朴之美。山美水美人也美,这是顺势而下呀!
末节回到“风”,回到大自然,前后照应。一个活用为动词的“绿”,隐含的意义是说大自然养育了一切生命。说“马的骨头绿了”字面上荒诞,但却是精炼文字的需要,诗性的需要。如果写成“风吹遍草原/草绿了,树绿了/牛羊绿了/连马的骨头也绿了”,不仅啰嗦,而且也不够和谐。这样直接突兀个“骨头”出来,反而从语言上造成一种震撼——就是说没有什么不是大自然给的生命,就不必说人类了——所以大自然就是母亲。
从第一首诗的学习中,我已经接近了海子的手法与行文技巧。这样以下几首的学习,也就比较畅通了。
第二首与泉水对话,就是与生命对话。生命是大自然的骄子呀!说“蓝色的母亲”,不是随意乱说的。天空是蓝的,海洋是蓝的,从太空看地球也是蓝的。这是具体的大自然,是母亲,当然可以称为蓝色的了。说“用肉体”“用野花的琴”这是把生命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从空间和气味上给拟物了,后者还借助了通感的转换。两个“盖住”是动词的拟物式活用。所盖住的“岩石、骨头、酒杯”,用的是借代格,小概念代替大概念——我理解就是无机、有机与人类。说的还是大自然养育了一切。
第三首与云对话,抒发了对大自然圣洁的赞美,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圣洁人生的追求。行文技巧交替使用了比喻、拟人、反复及拓展了的词类活用。
第四首与雪对话,抒发的是亲近劳动人民的情感。第一行出现了人世间具体的妈妈,述诸了“想念”,但这位妈妈,依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诗人的生身母亲,而是泛指天下的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生存而操劳的所有的一位位妈妈!
第五首是与人类社会对话了。因为“语言”(人类的交流工具)与“井”(人类生存的创造物),是人类的象征了。说“象母亲”,是说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大自然的存在是相似的。“经验之河”是指人类的文明史吧?“花朵”是文化遗产的象征吧?而“水”是什么?是滋养“花朵”的自然与社会的条件吧?二十多年前那个时期的诗人的心中,觉得太缺乏滋养文化的条件吧?所以说“水”(滋养文化的条件)“受难”,说“落在远方”。
总结一下,应当说诗人海子在这组诗中,用象征的手法与多种积极修辞的技艺,婉约地抒发了他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人类文化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圣洁人生理想的追求与隐隐的失落心理的坦白。
通过这样的学习,懂得了如何用象征的手法,多种积极修辞手段,以及通俗的语言,来婉约地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或微妙的情结情绪。懂得了诗歌的外在形式是可以不用韵脚,也能创造出精粹的美丽来。
2011-7-9于夏云镇
附海子诗:
给母亲(诗组)
1, 风
风很美 果实很美
小小的风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也美
水很美 水啊
无人和你
说话的时刻很美
你家中破旧的门
遮住的贫穷很美
风 吹遍草原
马的骨头 绿了
2,泉水
泉水 泉水
生物的嘴唇
蓝色的母亲
用肉体
用野花的琴
盖住岩石
盖住骨头和酒杯
3, 云
母亲
老了,垂下白发
母亲你去休息吧
山坡上伏着安静的儿子
就像山腰安静的水
流着天空
我歌唱云朵
雨水的姐妹
美丽的求婚
我知道自己颂扬情侣的诗歌没有了用场
我歌唱云朵
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
和一切圣洁的人
相聚在天堂
4, 雪
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
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妈妈的屋顶
明天早上
霞光万道
我要看到你
妈妈,妈妈
你面朝谷仓
脚踩黄昏
我知道你日渐衰老
5, 语言和井
语言的本身
像母亲
总是说话,在河畔
在经验之河的两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倾听的耳朵和诗歌
长满一地
倾听受难的水
水落在远方
33、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
文/ 山城子
日前我曾在一篇文中谈诗说:诗是以精炼含蓄艺术的语言,抒情言志寓理的文学体裁与语言艺术。其实简明一下,就可以说成“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
但此文的标题还缀上了“韵否无论”四个字。所以画蛇添足,是因为有人说没足不是蛇。
诗自古以来就有押韵或不押韵的,但从来没人说不押韵的不是诗。所谓“无韵非诗”,是近期网上有那么几个人,到处贴帖,救世主似的说要拯救中国的汉诗,必须把不讲究押韵的自由体新诗开除诗籍,把北岛顾城海子们开除诗人籍云云…且不止一人把语音学家创造的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拿出来排列一下,谓之“某某新韵”或“某某某新韵表”——于是乎那“某某”或“某某某”,就在世鼻祖一样地到处指手划脚,稍有不从,便指名道姓地满口污秽你,不得不惊动管理员或版主封杀马甲,或删帖。
我本不屑与之理论的,无奈人家打上门来,指着鼻子说,你这样地推崇他们的诗(海子们)、赞美无韵的诗就是“太坏了”,“误人子弟”,就是“背叛老祖宗”云云,不一而足。
汉诗的老祖宗,留有姓名的无疑是屈原、宋玉。两位都是楚辞的代表人物,都是早经写入中国文学史的伟大诗人。他们写的诗,大多是不讲究押韵的,每行的字数也长长短短不固定,可谓之是很自由体的。而今的自由体新诗,应是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与楚辞的最美的呼应。也许那几个所谓“无韵非诗”者,是要先扫清海子们,然后再逆历史而上,去讨伐屈原与宋玉吧?真是任“沉”而“史”远呀!
移开屏风,还是开门见山的好。只说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
看看屈原的《国殇》吧!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懟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首歌,当年唱起来是何等地震荡胸膛,百转衷肠,威震八方。声浪,何等地地动山摇;声音,何等地直上九霄;声韵,何等地痛彻骨髓;声势,何等雷霆般咆哮!也许,只有《黄河大合唱》可以与之媲美;《义勇军进行曲》可以与之同享骄傲!诗旨的明确就是爱国诗人心的剖白呀。这一唱,立下了爱国主义的最原生最高亢最昂扬的万世诗标。关键是这样的场景的描绘,用了这样少的文字,这就是精炼;不直说为国而战,就是含蓄。
《国殇》是一种震撼之美,全然不同于《离骚》。《离骚》浪漫,每喻兰艾等香草;《离骚》奇丽,想象在天外,神灵影象富丽窈窕。尽管诗旨一致,手法则各尽其妙。《国殇》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一如现场报道。所以这样处理,在于寓歌于教。祭祀为国捐躯的烈士,让那些壮烈的影像,从激昂的歌声中进入视野,进入头脑,进入忠诚于祖国的每一个细胞。壮怀激烈、前仆后继、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归去也是一世的英豪。可以看出为诗的手法全在于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特别是感情的需要,达此效果,这就是高超的语言艺术。屈原的一腔爱国之情欲传播给国人,只有这样表达为最好。
同样为歌的汉乐府诗,尽管也要唱起来,但韵脚也很不严格-照比当今非诗的快板书、顺口溜、三句半的整整齐齐的韵脚差多了。但因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流传至今的许多乐府诗,都是上乘之作。只举个《陌上桑》吧: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通篇行文,五言而行走,精炼而简洁。这样一个斗智斗勇的曲折的故事,如果写成现代小说,不是中篇怕是树立不起来人物形象的。没有直接叙述那个使君如何仗势欺人,诗旨都含蓄在事件发生的客观记叙中。至于语言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一些积极修辞中。例如占了一半有余的对话:三处用顶针,八处排偶句,洋洋洒洒如骈体。末尾三叠字,可见罗敷从容之色之魅力如在目前,可感可掬。
与此同时,诗人艺术的语言,与其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行进,并在行进中展示主人公美丽形象。你说不出具体的模样,
什么眉,什么眼,什么腰身,什么脸庞,全在于读者的审美观与想象。想象吧-反正路过的人放下担子,捋着小胡子,眯着眼睛望。小伙子见到她,就摘了帽子假装整理纱巾,为的是引起她的注意。其实心里边早已涌动着渴望。至于那些田里做农活的男人,就干脆扎堆地坐下来,远远地看着她,心里边就象有蜜流淌。手法与语言,就是这样艺术起来的。
秦罗敷的性格有着两种模样:一个是机灵颇有胆识,一个是傲慢与恃强,至于为什么,也在于读者的偏爱与想象。你偏爱她仅仅是个无背景弱势的采桑女,那么面对丑恶的官吏,她不仅聪明、机灵、勇敢,还能洞悉官吏恐上的心理。所以
一出口就敢骂使君是个大蠢驴。你偏爱她不会用瞎话退敌,而是回娘家来的高官妻,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淫荡的污吏,她当然要鄙视以傲慢,蔑视以恃强,骂他个狗血喷头,然后再洋洋而得意。但,两者可归一。表达的都是罗敷性格的凌厉,都是对恶吏的别样的控诉,都是那个时代的民意。
再举今诗的例子吧,继续证明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
来看北岛的《守夜》: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就这样的五行。一、二、五押韵的。三四行不押韵。但韵是无论的,三句半押韵,但不是诗的。
这首却是诗,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却非常短。是精炼所致,诗旨隐藏在系列意象的背后,朦胧而含蓄。而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该诗在语言艺术上的创新。现分述于下:
1、 进入“小于”。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41种权威们总结的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从我最近私自构建的15种新修辞格中,还是归属不了。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新定个义是: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河水”比喻什么?“家具”不是舟船,却用了舟船的谓语,这应当属于成分的“错置”,属于一种我曾定义过新的辞格。
2、进入“非法”。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上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3、进入“哭泣”、“文字叙述中”和“小调”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后面相连的部分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接下来诗人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尽头”之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1949年”是共和国,也是诗人北岛诞生的年份,“无名小调”是愁苦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形象写照吗?“尽头”是这种愁苦的结束么?“花”是谁?为什么要“握紧拳头叫喊”?这些都深邃到诗旨里去了。但这,不都是凭借语言的艺术处理实现的吗?
令一个追逐语言层面技巧的诗爱者惊讶,一首5行的小诗,诗人为使语言的艺术化,竟于16处使用了活用了创造性地用了语言技巧,依次为:移限-比喻-错置/借代-移限-比喻/比喻-移限-省略介构/借代的拓宽-移限-省略介词/比喻-移限-象征-拟人。
想一想吧,没有语言处理的功夫,诗人北岛不是单凭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这样的名句,就可以界碑似的矗立在中国新诗的旅程上的呀!
2011-8-20
34、从新闻标题看汉语修辞的新发展
文/ 山城子
近日,闲翻《人民日报》,一些灵动的标题语言,很抢眼地令我兴奋。兴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产生朦胧诗以来,汉语修辞的新发展,终于普及到媒体新闻中来了。首当其冲的是动词的新活用。
请看:《小蘑菇“长”出大效益》(见《人民日报》2011-12-4第6版)。这里的“长”,是动词的双关式活用。记者在“长”上用了引号,示意不是传统用法,而是借来表示双关的。既表示蘑菇的“生长”的好,又表示“增长”了经济效益。
再看,《舞动乡村》(见《人民日报》2011-12-4第7版)。这个动宾式短语标题,按传统修辞来看,肯定不入格的。但记者觉得这样搭配才生动形象,就这样搭配了。既然产生了生动形象的阅读效果,那它就一定是某种积极的修辞方法。不妨分析一下:通常与“舞动”相搭配的是“红旗”“彩带”“火把”等等,而不能舞动不能拿在手中的其它东西。但为了借助“舞动”来显示这“东西”某一方面的活跃程度,并真的借用过来,就是一种活用了。这就跟把修饰甲事物的形容词用在乙事物上的“移就”很相像,就不妨称之为动词的移就式活用。
又看《把文化“种”到农民家门口》(同上)。可以种的,毫无疑问是各种有生命的种子。而“文化”非种子,何以“种”呢?分明是把“文化”喻为种子,才可以种,且预示着还要发芽放叶生根开花的。这种省略了比喻过程,只用一个动词暗示喻义的活用方法,应当叫做动词的比喻式活用。
动词的比喻式活用,其用频较高。恰翻到《人民日报》2011-12-8的22-23版,就有三个标题赫然入目,竟全都是动词的比喻式活用。现分列于下:
《大旱“蒸发”不了农民的希望》——是将“希望”喻为液态的物质了;
《公务员靠什么“燃烧激情”》——是将“激情”喻为可燃的物质了;
《用制度创新消融社会隔膜》——是将“社会隔膜”喻为可以消解融化的物质了。
关于动词的活用,在古代仅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等四种。而对近三十年间新诗的不完全探究,笔者已经总结出了就虚、拟人、拟物、比喻、合动、性状、双关、移就式等八种活用方法了。30年,是2500年的2倍,其发展的迅猛可见一斑了。
诚然,还有新出现的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乃至成语或短语的活用,已经多达近30种,远远超过古代的17种。此外还有新出现的“揉情”“物化”“动衔”等18种辞格。正是汉语修辞的大发展,遂使今天的汉语的表达力,更加丰富多彩而新颖灵动起来。我们不能将汉语修辞的大发展,看成是对语法的破坏。这正如不能把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看成是对社会的破坏一样的荒谬。
2011-12-11于沪
35、论诗的第一特征不是押韵
文/ 山城子
诗的第一特征不是押韵。
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来论,是因为有人提出了押韵是中国汉诗的第一特征。所谓“特征”,当然是独有,具有唯一性。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押韵的还有汉赋、六朝骈文、元朝以来的散曲和戏曲、现当代的顺口溜、快板书、大鼓书与评弹等等曲艺的唱词,乃至表演类的三句半,都是必须押韵的文学体裁或脚本。由此可见,押韵是赋、骈文、散曲、戏曲、顺口溜、快板书、唱词、三句半等文体与格律诗及押韵的自由体新诗的共性。这押韵绝非诗所独有,于诗不具备唯一性,当然就不能称为诗的特征,“第一”也就是乱说罢了。
其实,不押韵的诗自古以来就有,哪怕是发展高峰期的唐代也有,甚至是名篇。比如尽人皆知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妨欣赏一回:是歌行体。前两行与后两行字数不一。他为什么这样组句,个中可有秘密?我悟,全然是情感所需。憋不住了要爆发,所以开始很湍急;却无可奈何 便增字缓冲,徐缓如叹气。可以说是心情使然-诗形必依诗旨用艺,或者叫气随于情,而情通旨。气指文本行走的气息。
当下诗者,这样的艺术素养确实难觅。有的通篇急行军,有的一步一顿到底。不入行文之辙,动辄一跳十万八千里。
其实,更欣赏他的通俗明白,明白中把情感精练而含蓄地负载。这正是当下诗所缺,太多的艰涩灰暗看不到有何情结。
想一想陈子昂当时的遭逢,最有抱负的人忍受最难忍受的苦痛。他曾对武后的一些弊政,直言不讳地批评;还曾“逆党株连”惨坐了一段牢笼。而吟此诗的背景,正值幕府参谋武悠宜出征。危急之时请缨万人先遣,武不许,陈力争。想不到却给他当头一棒,降职以惩,队伍退至蓟州。他登上冀北楼(幽州台),临高纵目,情感再也压抑不住,轰然如洪倾泻而出:
苍天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哪里去寻燕昭王与太子丹呀?以后或有我也看不到啊,时空浩茫无边,浩茫无边,悲从中来,能不落泪吗?——怀才不遇之感,尽倾笔下。
更让我领悟得深切痛快,这样摒弃押韵的文本一如眼睛,蕴含就是眼睛内部的光彩。诗被读者阅读欣赏时是无声的,却又惊心动魄,雷般炸响开来。
历史的长路上,有人仰天长叹幽州台。
古已有之,现当代为什么不可以有?事实上特别是当代的网络上,不押韵的好诗就越来越多了。随手拈来一首:
“上个月那块鱼鳞云从雪上的背面回来了,
带来桃花需要的粉红,青稞需要的绿,
却没有带来我需要的爱情,
只有吵闹的学生跟着。
十二张黑红的脸,熟悉得就像今后的日子
有点鲜艳,有点脏。”
这是马骅的诗《乡村教师》配照发表于《诗歌榜》
2009创刊号封二上的短章仅这6行。
也简单欣赏一回:
“鱼鳞云”应是最美的云象了——儿时我曾躺在草地仰天发痴一阵,就是这个有着蛋白弧形细纹散射开去极令人神思遐想默默憧憬的鱼鳞云。这肯定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了。传来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好音讯,还是认识并可借鉴到孔夫子或董仲舒的某些科学的教育思想有道可循?
带来的“粉红”与“绿”,肯定都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营养”菌。至于“爱情”,那是直写,因为有“学生跟着”,恋爱是无暇顾问——犹然说扑在中国教育上了,绝对是一意一心的了。
这是时代奉献精神的体现,一位可敬的缺席了的教师模范。他模范的不仅仅是精神,还在于懂教育而又负责的内在条件。他对学生了如指掌的“熟悉”,是为师者强烈责任心的关键。促进学生优势(“鲜艳”)的发展,引导克服不利于健康发展的不良(“脏”)习惯,教育任务也极其明确的了。实在是一位懂科学又负责任的教师。“前不见古人”哩,而今后,还可能有嘛?“后不见来者” 呀!仅此一个,偏偏失踪了,令人痛惜至极。如何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呢?然,有《乡村教师》在,亦足可以一诗名世了。
诚然,做为名世之诗,从艺术技巧上也当之无憾:第一行的象征衔接于委婉(雪上的背面);第二行的两个形容词拟人式活用得自然;三、四行的直白以浅衬深,一如国画的留白与点染;第五行“脸”的借代续以拓宽的比喻;第六行“鲜艳”与“脏”的借喻可谓之典范。
一诗名世,也不一定非得押韵。而押韵的顺口溜、快板书、三句半,有一首可以传世的作品吗?
2011-8-8于黔中
じ じ 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