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琦 发表于 2025-2-15 00:36

牙克石市《森林诗风》2025元宵节林城诗友佳作选读

本帖最后由 胡云琦 于 2025-2-17 07:05 编辑



牙克石市《森林诗风》2025元宵节林城诗友佳作选读
                           文/胡云琦

一、弁言——读诗札记兼总结
       喜迎蛇年的烟花爆竹,让空气中流动的各种细菌、病毒纷纷瘫痪。就在日本病毒性感冒大面积爆发,几近失控、患者倍增之际;中国人民迎来了乙巳之正月十五这一传统节日,非常感谢陶醉于各种节日应酬的牙克石市《森林诗风》诗友,竟然能在百忙之中腾出手来,书写心灵履历。从而也使本期《森林诗风》所带来的不同精神佳肴,能按预期新鲜出炉。
       本期上刊作品共计十四首,出题,组稿均有熠尘完成。十四首作品各有所长,字里行间真情满满。读起来不能说受益匪浅,却也为自己解析他人作品、多方位思考一一找到最佳突破点。
       我喜欢读诗,审稿,在评论中与诗友们一起分享读诗感想。《诗经·小雅·鹤鸣》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分析每一首诗,每一句诗;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探索与攻坚实习。所以,我从不按个人喜好论事论诗。
       与诗友们一起写诗,探讨、谈创作。我一贯主张多建议,频商榷。特别是逐字过目,觉出不妥,更会提前反复考虑,如何向诗歌原创作者提出值得参考的要点问题。
       诗,是诗人所悟世界的心灵表诉。是精准与精华精深和精美之语言的精简组合实体。作诗,实验过程特别讲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诗是诗人苦其心志耕耘,呕心沥血培育所获得的劳动果实。文化修养,观察角度、思维方式,个人经历;爆发点,包括遣词造句习惯等等无不与其密切相关。因为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成文的风格注定不同。读诗,首先要具备尊重作者的良好心态。如不能经常保持切磋沟通,尽量点到为止。
       欣赏他人作品,看到金句会格外高兴,拍案称快;发现不足更会暗暗提醒自己,在日后写作中引以为戒。写诗如寻友,读之可见心路历程。鉴诗如赏月,阴晴圆缺,一目了然。写与读,都需要智思到位,量体裁衣。诗歌作品、每一首好诗的来之不易,完全是诗人潜在其中,千呼万唤;方见真颜的艺术物化,或言和氏璧。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论用来形容创作,还是用来形容解读;都有警示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在坚持创作的同时,多读诗,读好诗。
       本次同题诗诗题只给出“元宵节”范畴,题目还可自拟;这种出题方式很灵活,可以在不同的题目中基本把握诗友创作的切入点,思考重点。所收十四首诗歌,诗人们创作手法不一,自觉摈弃了模式化写作方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拘一格,创作积极性值得称赞。只是在地域感,大山感、森林感方面还存在弱点。建议参考我的十行诗《情系元宵节》:“这东北之北,童话王国里的彩色亮点/直接望疼了游子的双眼,让乡情蔓延/亦如林海攒足涛语,放飞呼唤”......
       此外,赵成山,照青,熠尘等几位诗友的诗,在此方面也很有特点。最后提醒大家,把根留住,坚持写地方特色之美,如植树人爱山。让北方大森林之路不断伸延,让《森林诗风》漫卷。


二、诗作展与诗歌评论


    元宵节(外一首)
                     文/马德林


敬仰,一个节日
在时光中穿越千年
出入唐诗宋词
千古流传
每次相遇
都有年龄的危机感
可喜欢,挂红灯笼
吃元宵的
吉祥企盼
喝酒的仪式感
虔诚祈祷着
好年景里诸事平安


诗歌浅析:
       马德林的这首小诗,首句的“敬仰”之汉语词汇,使用的过于拘谨;先说其意,“敬仰,一个节日”以我为切入点的带入,是个人化为主的一种情绪表述;敬仰这个名词,一般是由人对人或人对物尊重、敬佩使然。这个词汇的使用本身并没有毛病,不足之处是其作为主定语的出现,遏制了诗意的外延,也就是说:“一个节日”之前可以加很多不同词组。诸如:喜欢、期待,欢度等等。假设这里使用的不是“敬仰”,换成“细思”之类的词汇。是不是就使诗意的展开净化了档次?所以,清人贺贻在《诗筏》中说:“炼字炼句,诗家小乘,然出于名手,皆臻化境,盖名手炼句炼字如执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皆活,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
       其次:“每次相遇/都有年龄的危机感”,此句的表白将首句的情绪简言转化到心态。依然是以点带面的一种个性化经验直白。排除中老年阶段人群而言,面对节日,儿童、青少年并不会产生年龄压迫感。孔子曰:“情欲信,辞欲巧”。清·袁枚《随园诗话》曰:“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借来一用,仅供诗友德林参考。
       这首诗值得推荐的是全文结构洗练,言简意赅,特别是结尾的:“虔诚祈祷着/好年景里诸事平安”使小诗的整体意境得到了质感升华......
       话说回来,结合弁言所提到的爆竹驱疫;不由得想起古人赶“年”的创意方式。相传,远古多鬼,有一种叫“年”的洪水猛兽每到除夕便会上岸捕食人和牲畜,经过仔细观察;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雷鸣,于是就纷纷采用燃放爆竹的方法驱赶“年”。如果马德林能在本诗的诗写过程中加入类似寓言要义,首句中提到的敬仰,将大放异彩。

       下一首《吃元宵》大意略同,首句的“映照着”可以写成“映照到”;从而使过年的气氛跨度更加精准。
                                                                                                                                                (云琦论诗之己见)


          吃元宵

除夕的灯笼红,映照着
正月十五,窗外
霓灯溢彩,飘着年的余味
燃气灶锅里的清水煮沸
月亮似的元宵
从包装袋里拥挤着跳下锅里
在沸水中翻滚、跳跃
看不出诗词中的乡愁
家人围坐一起
像碗里的元宵拥挤
开心咀嚼
未曾走远的年
还是有滋有味



      元宵节
               文/君秀

红灯笼送走晚霞
烟花在天际绚烂
照亮孩子们的笑脸
也照亮你我的希望

洁白的糯米皮
裹着五彩的祝福
让未来的生活
焕发出五彩的光芒

酸甜苦辣放在心底
小龙腾飞
带你品鉴不一样的明天


云琦点评:
       君秀的这首短诗,在纯度与外延方面都有较大进展。三个自然段既能作到层层递进,又各有千秋。生活气息浓郁,希望与憧憬齐辉。毫无雕琢,匠心、慧眼均非等闲。
       建议将第二自然段:“让未来的生活/焕发出五彩的光芒”之“让”字,换成“愿”是否妥妥?望“推敲”。


      元宵节之夜
                      文/舟儿
元宵节之夜
会有一轮圆月升起
还有千盏火红的灯笼

冰雕世界封存了遥远的童年
猜灯谜的欢乐都少了几许
总有一只手提灯笼在记忆中游走
在那个已经消失的小山村

无尽的怀念揉进了汤圆里
天上人间共团圆的日子
蘸着泪水
滋味很特别

也想在一池湖水中放一只莲花灯
荡漾在水波之上飘远
去到另一个世界
成为故人抬眼望到的皎洁明月


诗歌欣赏:
       舟儿的诗,很有诗外功夫,扎实沉稳,绝非花拳绣腿那么简单。此诗下笔自然,开门见山,于景物铺垫之后很快笔锋一转,由写实转向分析式回忆:“冰雕世界封存了遥远的童年/
猜灯谜的欢乐都少了几许”。在文字的并行世界里看到童年的影子,现实中的我“猜灯谜的欢乐都少了几许”;两种意境,在冰雕世界这一特定情节中形成鲜明对比。拓展婉转,如水到渠成:“总有一只手提灯笼在记忆中游走/在那个已经消失的小山村”前两句诗写“我与记忆中的我,”童年与现在元宵节之夜的不同情感。后两句增加了“遥远的小山村”和行走概念。以此增加诗意的厚度,使其内容更加饱满。“总有一只手提灯笼在记忆中游走”,这一句堪称神来之笔。流星过处,天呈火焰。
       舟儿这首短诗的后两个自然段的呼应也出手不凡。“无尽的怀念揉进了汤圆里”尤其是“也想在一池湖水中放一只莲花灯/荡漾在水波之上飘远”将送河灯的民俗纳入诗中,从而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经由笔端,收官为诗篇。
       “送河灯”是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中元节特色风情之一,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或者十五。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的特殊文化符号,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流行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方民间的传统节日。
       将南方七月流火时的祭奠方式“拿来”,放在北方正月十五的诗句中使用;用一句“也想......”巧妙地化解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多重矛盾的对立面,使舟儿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首短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赞!
                                                                                                                                                         点评:胡云琦

               元宵帖
                         文/韩双岭

春风正在一寸寸的染绿华夏故土
元宵节一只只红红的灯笼
携带着古老的灯谜
从大汉历史长卷中走来,传递着团圆祈福的乐章
华夏炎黄子孙团圆多福古俗,传承至今

元宵夜,一盏盏祈福红灯笼
照亮了夜的面色
天空星星仿佛是一盘煮好的元宵
万家团圆香甜元宵是主角

我剪一块皎洁的月色
把思念香与亲情甜做馅
组成一个灯谜
谜底让你猜想


点评:
       韩双岭的这首《元宵帖》短诗,首句从春回大地下笔,视角可谓新颖。“春风正在一寸寸的染绿华夏故土”,(华夏故土)之疆域范围有多广?一、包括外蒙古 :即现在的蒙古国,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二、交趾和琉球 :交趾即现在的越南,琉球即现在的冲绳,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三、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四、藏南地区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历史上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春风正在一寸寸的染绿华夏故土”,这一句乍读看似病句,或者用词不妥;然则非也。因为第一自然段结尾的“传承至今”四个字,所给出的答案已见分晓。写春归,写历史,写“炎黄子孙团圆多福古俗”,也让读者想起1316万平方公里中华秋海棠版图。是韩双岭这首短诗创作的长处。
       用只只盏盏的灯笼壮喻“正月十五”,写“万家团圆香甜元宵是主角”;“把思念香与亲情甜做馅/组成一个灯谜”。均是别具一格的氛围营造。欣赏,给赞。
       最后建议把文中长句拆开,或化解或另起一行,提升诗歌语言纯度。比如:“组成一个灯谜,谜底让你猜想”这一句,谜底让你猜想,完全可以用三个字代替:让你猜......

                                                                                                                                              ——云琦读诗

       今夜情深重
                     文/孙辉

把红烛装进灯笼
父亲的脊背更弓
今晚的相聚近了离愁
举起的酒杯沉了再沉
就像明天迈出的步履深重
所谓的归程
就算望穿秋水也登不上梦想的穹隆
今夜的风很柔
吹着明月柠檬
也吹着父亲颤抖的肩头
不要吹我的泪眸
让它转身再流


云琦点评:
       虚实刚柔并济,情深参夹幻觉;有感恩有场面有思念有欢悲。
       这是一首叛逆节日陶醉,只写心碎的短诗;因为把握到位,语言的递进所幻化出来的朦胧意境,依然捍卫了诗美。忧伤的结尾仿佛一条解冻的河流:“今夜的风很柔/吹着明月柠檬/也吹着父亲颤抖的肩头/不要吹我的泪眸/让它转身再流”。
       总体感觉就是缺失共振感,缺失大环境,大背景,缺失今昔对比。内涵略显单薄,若能加入时代幸福感,手柄遥控的电能灯笼,哪怕一两句带过,与“把红烛装进灯笼/父亲的脊背更弓”形成呼应,留给读者的感受将截然不同......


         元宵节絮语
                     文/冯素艳

今天被很多人喜欢,难忘
月亮紧赶慢赶要在
这天补上缺口
画上圆
为诗人笔下续篇开场
那圆圆滚滚五仁的,黑芝麻的汤圆
在锅里打转,升腾了日子,沸腾了孩子
咬一口满天星
香甜绕齿,余香回味
农民们会在这一天
熬到午夜十二点
用一根小木棍
或是一把尺子
借着月光量它的倒影
估算下一年的年景
调皮的孩子端来一大盆水
看月亮掉在水里的层层波澜
每家把所有的灯点亮
把日子照得火红
也不忘给已故亲人
的坟地送去一盏盏
小红灯笼
祈求他们那边没有黑暗
一路光明

       开头与结尾,凿凿异美。如落棋移星,占尽金角银边。中间段落过细过详,反杀了诗美,则有流水账之嫌。笛,能发声;因为有孔。风本无形,却能使树倾草动。建议舍,破形散,增空灵。少而精。
       以上所言,纯属个见,仅供参考.......
                                                                                                                              ——云琦·读诗微语




           元宵煮春
             文/赵成山

杜鹃花虬根光缆延伸
蚯蚓正全力凿通冻土带
在鸟肠的隧道里
僵毛虫残喘崎岖生涯
春光,停泊树梢孕检芽苞

一支红蜡烛,矗立纸屋中央
燃亮毕生膂力
荣耀小巷,光助寺庙
观舞狮 读高跷
猜灯迷 眺望驴打滚
命运被炉火熏烤

两位耄耋,烧红一间老屋
月亮在沸腾的铁锅里弄潮
嫦娥的热泪从玻璃窗流下两行
衣袖长长,紧紧缠绕白桦林
玉兔衔一株返童仙草
敬奉老者
满屋春回 暖风袭人

品糖小屋:       赵成山的这首短诗比较耐读,他所设想的精神理念是以正月十五这个传统节日为踏板,纵身于新春世界起舞。其诗作本身的打磨、超通俗的语言形象立意也很独特娴熟,写灯笼不直写灯笼,而是把它形容成“纸屋”;从而暗喻时间跨度,道出红蜡烛矗立中央的年代不同于现在的灯泡和绸布。其中:“燃亮毕生膂力/荣耀小巷,光助寺庙/观舞狮读高跷/猜灯迷眺望驴打滚”;均已拟人化的“矗立”方式完成变数。“驴打滚”这种黄粘米密裹炒豆粉的食物,是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诗作者的表现委婉也是他构思的高明之处,点到为止,并不说是食物。“一支红蜡烛,矗立纸屋中央”/“眺望驴打滚”,就像一只打完滚的驴隔窗在看流汗的红烛。其中滋味,自带岁月流逝,守望如初;生活艰苦,民心淳朴。“在鸟肠的隧道里/僵毛虫残喘崎岖生涯/春光,停泊树梢孕检芽苞”,这样的文字陈述,到处流露着口语表白升华到诗歌语言的内力十足。僵尸毛虫在鸟肠的隧道里残喘崎岖生涯,僵尸毛虫的躯体里还携带着大黄蜂的寄生卵。寥寥几笔,食物链的相生相克跃然纸上。不因想象丰富而泛滥词组,只求形容到位借以调动读者的投入,让春月的香袭在锅里漂浮。复读,并喜欢,如身在迷雾森林,亦如品糖小屋。       建议将一二自然段换位,开门见山,让元宵节的立意更加突出。                                                                                                                                                   ——云琦解读

          元宵节遐思
                     文/相思雨

秧歌扭起来
煮沸的是情怀
又度溢彩明灯不夜天
满城烟花满城人流
提升这个节日的沸腾
仰望星空
想起那些守护者
那些戌边的战士们
他们思乡之情,有家难回
守望每一寸山川
践行青春无悔

云琦读诗:       欣赏相思雨的这首短诗所带来的不一样的分行效应:“秧歌扭起来/煮沸的是情怀”。情怀舟满载,思念到天外。短诗融情,情系戍疆关兵;由即景到寄情,以“守望每一寸山川/践行青春无悔”收尾。让戌边战士的拳拳之心经由笔下跳动,词绝华丽,却呈精彩,因为真爱,此情可待。这样的短诗,贵就贵在衣食无忧,“满城烟花满城人流”的节日喜庆中,还能想到远离故土坚守边关的新兵老兵。不着一字,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军民关系亲如鱼水的详实写照却能引发联想,并在其中。
评语:“相思雨写至柔情,意念春归万物生。卫戍军辛民挚颂,山川雪化爱流晶”。



      元宵节
            文/梁艳杰

遥望天空
月亮饱满明亮
洒下清辉

红红的灯笼
照着团圆的日子

街上人来人往
看灯看烟花
每个人分享着甜蜜的气息
每个人感受着浪漫的气氛

想起古诗里说的月亮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烟花和人们一起狂欢
欢声笑语中
热闹的元宵节
会闹出一个春天来

本诗佳句:       “烟花和人们一起狂欢/欢声笑语中/热闹的元宵节/会闹出一个春天来”。简单出意境,作诗如交谈。读之喜欢。无独有偶,第一二自然段也很唯美自然。

       元宵节观灯                文/张维萃
今晚的月色醇厚在唐诗宋词里酿了千年只一眼就会上头
东风夜放花千树每一朵都是未完成的叙事有人借这灯火寻找失落的剑鞘有人泪湿春衫袖等候去年人有人举头饮月色低头思故乡
那个没有悲喜遗落了心事的人就是一盏灭了的灯月色在努力地点燃她

云琦·读诗留念:       “有人借这灯火/寻找失落的剑鞘/有人泪湿春衫袖”,“袖”字去除;堪称金句。首句中:“今晚的月色醇厚/在唐诗宋词里酿了千年/只一眼就会上头”;其中:在唐诗宋词里——xxx,诸如此类句子,已经被写的得很滥,经常在很多人的诗歌里出现,典型化的模式感。删除这一句,不但可以消减直白,还可以增强诗意委婉。另:这首短诗中最喜欢的靓句:“只一眼就会上头”,“月色在努力地点燃她”。                                                                                                                                                                     ——个见,仅供参考

       难忘的元宵佳节                           文/照青
过元宵节没有元宵也会快乐扭秧歌大红灯笼高高挂深山老峪林区小镇一片热闹的景象计划经济采伐的年代艰苦奋斗早已把元宵忘在脑后看不见元宵也没有吃元宵的习俗
如今是电力供大于求满门灯火辉煌元宵做为消费品随处可见吃元宵已经是想吃就买不论年节但元宵节这一天必备而且量大馅全最耀眼的一点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也不是深山老林里啥也见不着的局面了

点评:       形散而神不散,很实锤的东北林区生活画面,“深山老峪”极细腻地复原了开发初期的地域偏远,所见荒蛮。一前一后两个自然段,反差感强烈明显,“最耀眼的一点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首句“过元宵节没有元宵也会快乐”,直接流露出大开发,大奉献时代人们心里的自豪感。

               元夕
                  文/熠尘

元夕,出门观灯
圆月把一座山推到我面前
踏着洒满碎银的石阶
灯火,在脚下泛起波澜

烟花盛开
一份份心愿被托举
美好如万千星子坠落

滚冰的人带着虔诚
旧痣一样的顽疾、晦气
在冰上,被翻滚掉
吉祥、健康被请回人间

一对少年交出爱情
甜蜜的波痕,划过青春的
河面

山林寂静
我溶进一片月光
听神的秘语

      熠尘的这首短诗轻盈如潺潺流水,撰写现实又喧响着天籁之声。“元夕,出门观灯/圆月把一座山推到我面前”。貌似写实,又模棱两可。山非山,可楼可城。也可是一高大身影。胸有成竹,下笔从容,“踏着洒满碎银的石阶/灯火,在脚下泛起波澜”。恰有异曲同工之美。含蓄而不晦涩,意向纷呈。第二自然段的递进也好,写民间习俗却不拖泥带水,写雪上“滚冰”寓意能压死一年疾病。特别喜欢这样的尾声:“山林寂静/我溶进一片月光/听神的秘语”。
       个人感觉第三自然段画蛇添足,建议删除。抑或是我本人反感早恋的缘故,这样的成熟,毫无意义;可有可无。
            
                                                                                                                                        ——你若有茶,我必细品,权当解读·云琦书

               情系元宵节
                        文/胡云琦

硕月烫金,仿佛小人书封面上的汤圆
母亲离开油锅端着盘子宣布开饭
一颗颗喷香的,鸽子蛋大小的元宵
馅很甜,所以能让我们记住家的温暖

看,怀捧火焰的冰灯冲散了严冬的概念
这东北之北,童话王国里的彩色亮点

直接望疼了游子的双眼,让乡情蔓延
亦如林海攒足涛语,放飞呼唤
此刻我在远方,一边赶路一边思念
月亮真美,像儿时的雪团,像长大的汤圆

编后语:       度日匆匆,节日匆匆;故事再好,终有剧终。此次诗歌评论如有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因为时间关系,未能给每位作者留下具体建议;有愿意交流者,可以继续加我微信联系:huyuqi4581。       相关评论,后面还会跟进。@全体诗友!

后缀链接:牙克石市《森林诗风》2025元宵节林城诗友佳作选读https://www.meipian.cn/5apz2bzu?share_depth=1


                                                                                                                     插图:胡云琦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秋水岸 发表于 2025-2-20 10:42

丰富的诗歌,认真地点评,欣赏胡老师的辛勤付出,拜读诗、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牙克石市《森林诗风》2025元宵节林城诗友佳作选读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