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琦 发表于 2024-2-19 06:34

赵成山短诗《伐根》读后感

赵成山短诗《伐根》读后感
                  文/胡云琦

       我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诗人赵成山的短诗《伐根》 ,正好赶上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诗很短,副标题很长;二者之间貌似没有什么连带关系,“【1985年春,笔者开吉普车送古木老师(殷咏天)赴綽源育林林场采风。路边山坡依然有很多日寇掠夺留下的伐根醒目】一一题记”。
       诗人写《伐根》,为什么会提到古木老师?这是因为《伐根》这个题目,作为牙克石市作家协会诗友同题诗第三期诗题,是由古木老师拟定的;诗人从诗题《伐根》想到出题人,继而想起沉淀于自己内心将近四十年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留给他挥之不去的感慨不是与古木老师相遇,而是我送他去林场采风,半路上看到的伪满洲国时期,日寇掠夺留下的伐根。了解了这个题记的偶然性与必然关系,再看他的《伐根》的诗意展开,才会感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的真正含义。

       一枚硬币
       背面留给自己
       正面远嫁他乡
       一场并不等价的交换
       议论很多年

       记得老子《道德经》中有句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欣赏赵成山的短诗《伐根》,我更欣赏他读诗、习诗、作诗生活中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自己。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的精神,体现在第一自然段中,实现了诗歌写作对个人情绪化的控制与消解。短短五句,既写出了道家的“无”,又写出了佛家的“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对整首诗的构建与推进基本是在无我状态下展开的。空,一解为无;一解为广大。后者,应该就是“伐根” 的所处环境。写《伐根》不直写伐根,写伐根以小见大;用特性相近的 “硬币”的圆面来形容伐根的横截面是大智慧。我们知道、每棵树被伐倒后都会形成两个切面,一面在树头,一面在树身。赵成山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仅用一枚硬币展开事件叙述。硬币除了背面和正面之间还存在实体,这个实体哪去了?被搬运了。可恨这搬运本身不是魔术,而是赤裸裸的掠夺。
       值得肯定的是这首短诗《伐根》的 第一自然段的构思很好。值得考虑的是,其中有两个词组“远嫁”、“交换”的使用是不准确的。诗人赵成山诗语中出现的“远嫁”,实则就是绑架,掠夺的强加是“不等价”,但不是交换。掠夺就是掠夺。读过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人,都知道《马关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这是交换吗?

       我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诗人赵成山的短诗《伐根》 ,虽然对他诗中的个别遣词造句不太满意。但是,我更在意的是他沉浸于自主状态下的深度挖掘。
       这首诗的流传价值在于它将告诉后人,我们热爱的大森林,曾经有一个历史时期住满了食人恶魔。而不是《格林童话》中的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
       马克思认为:“人与时代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
       我们所处的时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一方面是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丑行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发展新格局。
       谚语云:“ 时势造英雄。”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抗日救亡歌《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诗。
       黄庭坚诗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当今有一些擅写近体诗的“老古董”,看到写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题材的诗句出现诅咒,憎恨的言辞就说不文明。这种人,我不知道他看到无恶不作的侵略者烧杀抢掠屠城、看到法西斯暴徒把他母亲、把他妻子和他女儿骑在胯下蹂躏的时候会不会说:“太君,请您温柔点儿”?
       大敌当前,身陷枪林弹雨中的猛士不会行吟朦胧诗。反之,身在和平年代的文人也不会看到日本人就唱《大刀进行曲》。
       综上所述,身处当今社会,要写好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伐根》;就语言与思路两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值得点赞的是,《伐根》诗作者赵成山通过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处理方式,使他笔下的《伐根》得到了深层次的拓展——

       点不开的二维码
       查不出负债总额
       但能看出方向
       指南针
       北面的纹路紧凑

       伐根高矮取决于善恶
       家人提倡零公分
       根高近一米
       都是倭寇掠夺的铁证

       ......“ 点不开的二维码/查不出负债总额”,第二自然段开头的“二维码”与“负债”;是由硬币转向货币的递进方式。负债方当然是指掠夺者。负债、欠人钱财也,负债不偿,可见其行径多么卑劣与卑鄙!
       《伐根》第三自然段由虚到实,“根高近一米/都是倭寇掠夺的铁证”。这首诗在写亲历目击之回忆的同时揭示历史伤痕,语言洗练,意蕴丰盈,因为充分利用伪满洲国时期的《伐根》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而节省笔墨,让他笔下的《伐根》在同题作品中脱颖而出,诗意氛围升华到更高层次。
       儿童剧《以革命的名义》中有列宁这样一句台词:“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后来流行并演变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在1931至1945的14年期间里,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东北资源大肆掠夺,他们源源不断地运走了大量黄金、煤炭和贵重木材。对东北原始森林实施掠夺期初主要以军队为主,大肆破坏程度,直接造成原始森林消失殆尽。掠夺者为了省力,一律采用站姿拉锯方式运作。伐木时毫不弯腰,致使林地间高截伐根漫山遍野。充分体现了日本侵略军一边掠夺一边破坏的野蛮性。

       赵成山写诗很勤奋,可以用几十年如一日来形容;孜孜以求,毫不懈怠。
       他的短诗《伐根》,吸引我的所在不仅仅在于揭露,还在于《伐根》这首短诗,可以看成是诗人对那段已逝岁月的祭奠。还在于他能以诗的方式,为伪满洲国时期的现实民族伤痕的合理震颤预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墩墩伤冢定格于林间
       半截头颅
       永恒的剧痛
       满目疮痍
       挥之不去的记忆




秋水岸 发表于 2024-2-19 16:06

他的短诗《伐根》,吸引我的所在不仅仅在于揭露,还在于《伐根》这首短诗,可以看成是诗人对那段已逝岁月的祭奠。


东北是清朝龙兴保护之地,人文和自然环境被日寇破坏严重。这篇评论,也是一篇历史缅怀小文,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心,和冷静的大局观。如今不再是高唱《大刀进行曲》的年代,但历史性的文化宣传和熏陶,是必要的。

秋水岸 发表于 2024-2-19 16:07

拜读、点赞{:9_34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成山短诗《伐根》读后感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