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飞 发表于 2014-4-18 07:28

请享受这瞬间的寂静--读张凡修《晴雪》《无尽》有感

  因近日与诗友讨论著名诗人张凡修先生的诗歌《画瓶》,而开始了对先生的关注。故尔对先生的一些诗作进行了细致的赏析与揣摩,竟益发觉得先生的一些诗作包罗万象,天纵诗才。很多诗作,岂仅是《画瓶》的水准,竟有更多的绝妙的短诗,让我流连忘返。其中就有先生刚发至博客的这一首《晴雪(外一首)》。
 
  说老实话这两首诗我读了好几遍。总觉得不是偶然地放置于一起,这摆放之中,偶然中存在必然,必然于这两首诗的一脉相承的某些胎记式的语言或者说内核。我们不妨细读这两首诗,并留意第一首《晴雪》与第二首《无尽》中的那个重叠的词语:“灰烬”。以及词语存在某种亲属关系的“旧物、疤”和“那年”。

  我认为先生的两首诗作灌入一个标志性的灵魂的词语:“回忆”。但是我们如果说这两首诠释的是同样的感喟,那么就错了。第一首并不针对“回忆”的内容,而针对着基于“回忆”的一次自省。第二首则利用一个精致有效的“镜头”向我们展示那个勒紧肚皮的年代,生存困境下的无奈而悲怆的“偷食未熟的黄豆”的经历,显然落笔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就手法来说,也相当不同。第一首,通篇采用了一个大的意象框架:晴雪。作者着力于描述这一场雪中天空的变幻。并将这天空的变幻与“体悟”紧密地结合起来。属于内心之于物象的一个“投射”。在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说,称之为“外投”。当然,这个投射是基于体悟与“自然”的某种奇妙的“巧合”。我们常说天人合一其实就是指,大自然与小我之间是相通连的,是可以相互参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易经》正属于基于人与自然的理解,在长期的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本天书。现在作者恰恰“有意识地”深入其中,灵敏地捕捉到与体悟吻合的那一场“晴雪”,并用生花的妙笔将它们呈现出来。比如晴雪第一节,就以凝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个“晴雪”的时辰:“静极…”我可以从这短短的一节里,想象当时在晴空下,一场纷纷扬扬的场景,活像“一把筛子缓慢地晃动”。这个时候大概作者的头顶是一片晴空,漫天的云层散开一方天空,让太阳恰巧露了出来。而最后一节作者又说:“鸟\坦露肚皮”。在手法上称之为首尾呼应,并对第一节的“晴空”作了暗示性的强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强化呢?我想大家大概都了解“晴雪”应该标志着作者写诗的那个时辰,也就是“现在”。这其实是描述了诗中的“我”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心空”是晴的,但是却在“下着雪”。正是进行了这样的强化,才会更加突出“晴空外的”情景——“它把……漆黑的炉灰里”。

  让我们利用某种想象将自己再次回到那一场“晴雪”。将视线推向远处,我们会发现,那远处是“漆黑的”(这或许就是包裹着自我,或者说我们置身的那个周围的“天空”)。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一场雪中周围是“凝滞”的,天空呈现极浓重的“静止”。在这里镜头被描摹得相当生动:“明”与“暗”,“动”与“静”。以及代表旧物的“黑”与遮掩旧物的雪的“白”。其中在诗中第三节出现了人物:“筛炉灰的人”。他做了什么事呢——“为防…”而在炉灰里“掺进”雪。他做了这一件事。为什么这么做呢?让我们来聊一个诗外的话题:年青人通常会比较张扬,也就是不太会掩藏内心。比如高兴了,他就兴高彩烈,而沮丧的时候,就垂头丧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渐渐沉淀下来,会“掺进”一些什么来掩饰,甚至淡化稀释。比如内心再汹涌,而表面却平静如水。如果我们将之套进我们对自身的清理与反思中的话,就可以认为是“灰堆\收缩、分离。又不断地生出腾腾热气\纷纷扬扬”。这一节是基于上节的“承接”,从外在的勾勒进入内在的细致的情感描摹。在“他”筛炉灰的过程中,那些“灰尘”会收缩,分离。而又冒着“热气”。从这里面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虽然作者在清理内心的垃圾筒,但是仍然会发一种“热气”,呈现出一种有别于“雪的冷”的一股内心的“火热”。那个火焰甚至还会在灰烬里“复燃”。继而迷乱一个人的双眼:“纷纷扬扬”。在诗人的眼中,这份缘自于心灵的挣扎会令天空以“坦露肚皮”方式“得到某种体谅”。是啊,可以理解。谁没有一个在内心盘旋不去的“黑鸟”天空呢?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沐雪的天空展开的晴朗,亦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中的抚慰了。印度的一位导师克里稀拉穆提曾在他的书中细致地向我们点明何为"开悟"。那么,什么叫“开悟”呢?意思就是如果能对“存在”的觉知,失而复得,并且安住在那个"觉受的体悟"的状态,就是开悟。

  看吧,从这一点来说,张先生的《晴雪》是多么接近“开悟”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首觉悟的诗。是一个人在某一瞬间,透过某个自然之景而顿生领悟的过程。是的,“天空”将那些旧物、片断掺进炉灰,正通过某种过程统统地筛掉。那么筛掉之后是什么状态呢?诗里没有说,却等于说了,就是“晴空”。也就是我刚才向读者阐述的“开悟”。因为这个过程或者说场景过于生动如西欧的油画,而让我们陷入其中,甚至不能自拔。何谓不能自拔呢?其实就是我们可能纠结于这个“炉灰”。而不能领略“炉灰散尽后的天空”。在宗教里称为“迷障”。这就有违作者的本意了,是吧!

  而第二首恰恰是写一个人在无数个任思绪飘飞的时辰,回归某个令他产生“情结”的夜晚那儿有一个“坑”。这个“坑”是什么样子呢?瞧瞧,这个坑是这样子:没有生命力——寸草不生。让人不可靠近——冷峻、阴沉。仿佛一种不可触碰的记忆一旦打开,便限入某种不可自抵的情绪。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创伤”,是情结产生的原因。一个小小的坑如何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创伤”,确实令人好奇。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张先生做得很成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接着作者开始说了,“那年我偷烧生产队将熟的黄豆\就在这坑里\点火时,躲着风”。这一节其实是对上面坑的进一步阐述与说明。作者描述了一个生动的“点火”的场景.“那年”让诗歌的时间一下子回到了某个年代——“生产队的年代”。我想大概是六七十年代吧.那个时代“吃的大锅饭”。估计“我”当时的成分是彻底的贫农,甚或是具有“不洁成分”,比如资产阶级尾巴啦地主啊,或者走资派。总之肚子饿得不行。为了生存,而偷了生产队“将熟的黄豆”,回来放在坑里烧了吃。这一个场面生动地展现出那个年代的人民的生活困境,确实高妙。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生动入微:“躲着风”。大概“我”跑到了无人的某处,由于周围比较空旷,所以风比较大。为了让火点着,我挖了坑并且躲着风。

  偷食生产队的东西,虽然是生活所迫,但是一旦被发现,是了不得的事情。我记得我前一阵子看了莫言先生的作品里也有类似的镜头。讲的是莫言偷了东西被干部抓住了,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批斗,而且还设置了比较严厉的惩罚。文中的我呢,估计是肚子饱了后,后怕了。于是就想把这个“灰烬”埋起来,然而怎么埋也埋不完。太多了,这灰!这一段成了“我”心中缠绕不去的伤痛的回忆——“多少个夜里我还在暗自抚摸”。这一处表达看似不经心,实质独具匠心。你想,如果这是个无赖,偷了就偷了呗,有什么好去纠结的,吃完了豆子,拍拍屁股走人,又没有人看见。所以说,文本从侧面暗示了“我”本是极其善良的,以前没有过偷盗的经验,老实,本分。纯粹是生活所逼才不得不做下这样的事情,而却因此让他忏悔一生。这使得文本对那个年代的控诉与审问更具有强烈的效果。当然,我们从这一首诗还可以看出一点东西,那就是如果我们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在心灵的平原上挖敢一个坑的话,那么,带来的"悔"可能就会追随你的一辈子。这是不是说,它同时在暗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呢?就像笔下“我”的一次偷食,在心底产生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暗创,从而让我远远地绕开“九丈洼西头”——“风躲着”。

  最后一节也蛮有意思的。说实在的,我看了后,竟然沉默了一会儿。为什么呢?你说呢?

  这两首诗,从内容到形式上,恰好形成了一个互补。一个是站在“我的天空下”,领略那顿悟的瞬间。另一首则是深入到历史的瞬间,对某次“创伤”进行一次还原式的清算。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第一首展现当下,启示未来。而第二首,清算过去,作出某种决断。两首从内容到思想,锯齿般地咬合在了一起。

   在形式上,两首也不尽相同。第一首着力于对当下的情景勾画。而第二首呢,则是基于对回忆的回避和不由自主的回忆下,心灵的救赎。将多少夜剪贴到一个画面上,集中地呈现出来。如果我把第二首称为“钮扣”,那么第一首就可以说是“一双手”了。这两首诗,都给我们以深深的“缄默”。呈现的却是不同的“无声”——顿悟的瞬间和沉湎于苦痛的回忆的日夜。啊,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阔别已久的桌子上吧,喝一杯绿茶,好吗?



诗人原作:

晴雪(外一首)   载《诗刊》2013年第6期上半月刊“短歌”栏目


张凡修



静极。晴空下
只有
一把筛子缓慢地晃动

而停滞就在周围
那黑鸟
几乎停滞了。


它把一些旧物、疤和已然僵硬的
零碎、细碎、散碎片断
掺进,漆黑的炉灰里


筛炉灰的人
为防卷起烟尘,炉灰里掺进
雪白的雪。


凸出的灰堆
收缩、分离。又不断地生出腾腾热气
纷纷扬扬


那黑鸟
坦露肚皮
似乎得到了某种体谅。










《无尽》




吹至九丈洼西头
宁可拐个弯儿
风躲着


一个小小的坑
冷峻、阴沉
寸草不长


那年我偷烧生产队将熟的黄豆
就在这坑里
点火时,躲着风


多少个夜里我还在暗自抚摸
那么多
无法掩埋的灰烬


——这遗落人间的无法掩埋的缄默
幽闭。
且不再繁衍。


138291 з з з

楚木 发表于 2014-4-18 11:57

这两首诗,从内容到形式上,恰好形成了一个互补。一个是站在“我的天空下”,领略那顿悟的瞬间。另一首则是深入到历史的瞬间,对某次“创伤”进行一次还原式的清算。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第一首展现当下,启示未来。而第二首,清算过去,作出某种决断。两首从内容到思想,锯齿般地咬合在了一起。

138510 ┢ ┢ ┢

楚木 发表于 2014-4-18 11:59

拜读好诗佳评。评读用心、精辟。
问好!

] ] ]

随风飞 发表于 2014-4-22 10:40

拜读好诗佳评。评读用心、精辟。
问好!
:handshake问好版主。多提意见。

138320 Ⅵ Ⅵ 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享受这瞬间的寂静--读张凡修《晴雪》《无尽》有感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