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子 发表于 2020-10-13 10:34

8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2]《从王蓉的“美食诗”说

8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从王蓉的“美食诗”说开去》
文/ 山城子

当下报纸上,很难见到诗歌了。不过偶有例外——手头一份2007-5-29的《贵州都市报》,其上的C10版,是“美食”专版,版首就登了一首诗。虽然排版者把标题缀在了落款(作者名字)的后边,但无论如何也是诗,让我眼睛一亮。但见题为《水煮鱼》。作者的名字叫王蓉,题图位置是王蓉的“美笑”照片。看照片很陌生,不知是诗人还是记者,抑或从事演艺什么的。但这首诗确实挺“美食”的。现在我就录请进来:

骑着二八单车在胡同里自由穿梭
我们转过街角想起了第一次约会
就在这家小店你被辣得满头大汗
还要装着小菜一碗为我忙得团团转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的帅你的乖哦年年有鱼
我爱你我们去吃水煮鱼
热辣辣的感觉让我每天想你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得好你的坏我不能没有你这一切其实不简单
爱不能抽签更不能有谎言这一切其实很自然
爱情像水煮鱼般要麻辣得很真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在于热烈的比喻和执着的反复。把“爱”比喻成“吃”,且是吃又麻又辣又烫又鲜的水煮鱼。这喻来的通俗贴切,而又热烈,分非常的大众口吻。“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的反复和复沓,令人一赞三叹那情感的热度与执度。
这首诗所以上了“美食”专版,在于大众化的笔调和大众化的题材。题材自然不是美食,而是爱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恋诗。但有读者一定看成美食诗也不无不可。那就变成了反过来的比喻,说都来吃水煮鱼吧,吃水煮鱼就像人约黄昏后,可以体验恋情的火热与刺激——这不也挺好吗?

不由然就想及当下诗歌与大众的游离。
北京街头有位诗人论斤卖诗,有位评家依此为话,风凉什么“艺术与垃圾只一步之遥”,亏得他还知道诗歌属于艺术。不过说按斤秤书的都是“圈内人”(尽管没说都是围着垃圾转的,意思也不会相去太远),而围观的百姓大众则无人问津。很现实的游离呀!
我想,同样是歌,《阳春白雪》自是高雅,但《下里巴人》听众更多(有市场呀)。诚然,诗人的整体气质从不媚俗,但如何不能换个角度亲俗呢?亲俗就是走进下层,亲近下层,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束之高阁,藏进象牙塔,也没理由摒弃大众化的一脉清流。其实好的诗歌是有透视般的层次美的。眼神浅而粗的,自可美其表;眼神锐而细的,亦可美其里。这样雅俗共赏,俗者听出下里巴人调,雅者品出阳春白雪韵,两全其美呀!有这样的诗吗?没有就不提了。有的,举个例子看: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首小诗,是女诗人席芷赠诗友的。浅浅地看,树呀云呀雨呀雨巷的伞呀青石路小桥流水,古朴而美丽;细细体会,原来诗人是与诗友探讨从诗的观点和写诗的手法呢。
因之,我主张的大众化,并非以降低诗质为前提,而是设法提高诗质,使诗达到具有多层次美的那种表达。

至于情诗大众化成了美食诗,这是别一种途径,我也是推崇的。我曾写过一组花卉的的诗,贴在网上不久,就被新疆花卉网转贴了过去,那是一个网上购花的网站,这情形与美食诗的功能是一致的,也有些大众化的意思吧?不妨移帖过来:

《夏季里的三种木本花》

1、蔷 薇

四月到五月
你如期地让我心动
缀满校门右边的墙
天天相视而过

紫与粉溶染的妩媚
团团墨绿的衬托
多想在你面前徘徊留连
排一版浪漫主义的墨香

我的世界走不开工作
但已无法忘记眼神
那是一种怎样的含蓄
足以让心搁浅

2、槐 花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
对生叶。空气与阳光
都被染香了,我也被染香了

五月的路上
故意走得很慢
让思绪展开一些惆怅
淡淡的浸入从前

没人知道咱们的故事
刚展开就嘎然而止
题目还残留在家乡
老槐树下的月影里

3、冬 青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2005-5-14

其实,我这也是一种情诗,没有《水煮鱼》那样热烈罢了。但竟被网上商家看中,成了花卉诗了。这,是不是就有了大众化的倾向了呢?我以为是的。
——2007-6-15夜于毛栗坡小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85、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2]《从王蓉的“美食诗”说

诗歌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