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核在诗外
诗歌的核在诗外姚大鹏
今天,一个诗友发来一首朗诵诗歌,说是为社区搞文艺活动写的,明天要交稿,请我帮忙看看。我认真地读了,整体感不错,主题宏大,抒情性强。另外,韵律和节奏也做得很不错,朗朗上口。反复看了几遍之后,让他去掉中间稍显累赘的两句。然后,我问,这首诗是准备在某个场合朗诵的吧?他说,是的。我说,这首诗用来在社区文艺演出时朗诵,极好。但是,如果以我心中的现代诗标准来评价,这首诗在韵律和节奏上修饰得有点太多,诗意就变淡了。诗歌内容让人的感觉变得有些简单和肤浅了。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首真正的现代诗呢?他问。
其实,这个问题,每个诗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对于我来说,一首真正的精品现代诗,诗歌本身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诗句中品出诗歌真正的内核来。一般来说,诗歌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核,并不是诗歌真正的核。真正的核都隐藏在诗歌背后,隐藏在诗歌之外,是需要我们仔细玩味,反复品味才能发现的。就拿他给我看的那首诗来说,所有应该表达的东西,都在诗中一目了然,明白无误了,你也就再也找不出其他可以遐想的东西出来品味了。
一首真正优秀的诗歌,它所隐藏的东西,就是它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我们往往通过语言,很难表述出来,或者是不能直接表述出来。正因为用语言很难表述出来,或者不能直接表述出来,所以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罗列,层层叠加的意象,通过不断变换叙述主体,不断变换叙述的角度和深度,来把它渲染,拱托出来。这样,你才能够让读者体味、品味出来。当然,一首真正的精品好诗,总是让你百读不厌,因为你每次品读的时间、地点、环境、天气、心情的不同,每次都能够让你读出诗歌背后不同的引申和延展出来的东西。这才是诗歌的动人之处,魅力之所在,这才是诗歌的真正奥妙所在。
舒婷的《致橡树》,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寓意不仅止于倾慕对方“伟岸的身躯”,而是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在精神上完全相融相通,试想用简单的语言你根本就无法表达出来。但是,他做到了,我们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体味得到。无疑,这就是一首精品好诗。还有,席慕蓉的一首《一棵开花的树》,罗列的只是珹市环境中一些简单、常见,甚至琐碎到无聊的意象。但是,通过她打破之后的重新组合,你就能够从中悟出真挚浓烈、体味透彻的生活情感,其实,这棵开花的树在社区随处可见,却又很难用语言来组织和形容。而恰恰就是这些东西,直指向情感的本质或者内核。
朋友说:我明白你所说的意思了,我这就去修改。
我说,这首诗已经无法修改了,除非你全部推倒重写。如果那样做的话,无疑就是重写一首诗歌了。这首诗就让它这样子吧。其实,就这样也不错。做人就要象《一棵开花的树》,最起码,对于爱情,既要坚守一份度诚与执着,又要安然于一种残缺与放弃。无论是终成眷属式的圆满,还是相见不相识的离散,都应该去珍惜、去感恩和怀念。这就是席慕蓉这道诗的外延和核心价值,写诗不用害怕诗歌背后的影射、引申和延展,不用担心过后承担责任。反而能写出真正的好诗歌,为什么大多好诗在民间,官方报刊很少刊登呢? 往往不屑于刊登或者不敢刊登的诗作,才是真正的好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