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文 发表于 2013-12-23 20:13

首届“大昆仑文化奖”获奖名单及授奖词

  

“大昆仑文化杰出文学艺术奖”:玛拉沁夫
  玛拉沁夫被誉为“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以写草原为已任的作家,他的小说把葱郁的草原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壮阔境界,浸透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应现实的变化,对民族的命运做深层的思考与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真诚的大爱之心。这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成长起来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一直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鉴于玛拉沁夫在文学创作和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上的杰出成就,特授予他“大昆仑文化杰出文学艺术奖”。  玛拉沁夫简历:玛拉沁夫,当代著名作家。蒙古族,1930年出生,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等,中篇小说集《第一道曙光》,散文集《远方集》、《想念青春》,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祖国啊,母亲!》等五部,《玛拉沁夫文集》(七卷)。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俄、日、法和世界语等10多种文字,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电影文学剧本《草原上的人们》获文化部1953年故事片三等奖、《祖国啊,母亲!》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电影文学一等奖,《活佛的故事》获全国第三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获内蒙古文学一等奖,《茫茫的草原》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长篇小说奖。200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
  “大昆仑文化杰出文学艺术奖”:郑玲
  郑玲被誉为“诗坛长青树”,她的诗中有一种由诗人的苦难意识幻化而成的生命之美和深致的人生关怀。她的诗歌不仅是个人的生命储存,也是历史见证的一部分,她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注入其中,转化为一幅“囚禁在记忆里的画”,在苦难的底色上绽放着温暖和希望之花。对她来说,写诗意味着生命的需要,这种需要内化为一种强劲的创作动力。这就可以解释她六十余年来即使在严峻的苦境中也没有放弃创作,反而把苦难意识升华为一种美的情致的原因。从郑玲的诗中往往可以发现她个人的人生经历,哪怕是在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中,也可以发现诗人过去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未来和过去的并置既是诗人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把苦难意识和生命精神强化为一种人生态度的诗性化处理。鉴于郑玲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特授予她“大昆仑文化杰出文学艺术奖”。  郑玲简历:郑玲,当代著名诗人。1931年生于重庆,2013年11月29日在湖南省株洲市逝世,享年82岁。她长期在湖南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91年离休后定居广州。她从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集有《瞬息流火》、《风暴蝴蝶》、《小人鱼之歌》、《过自己的独木桥》、《郑玲诗选》、《郑玲世纪诗选》、《幸存者——郑玲诗文选》等多部诗集,以及散文集《灯光是门》等,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语、法语。曾获中国诗歌学会首届“艾青诗歌奖”、“《诗刊》优秀作品奖”,“花地”文学奖、湖南文学创作奖、“广东省秦牧散文奖”、“苏曼殊诗歌奖”、《诗歌月刊》“年度诗人奖”、“天问诗歌终生成就奖”等奖项。2009年获中国作协“为褒扬老一辈作家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建立的功勋”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60年荣誉奖章。
  “大昆仑文化杰出文学艺术奖”:王瑜
王瑜,“2013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领导人物”,北京意知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擅长于整合营销策略规划。1993年-2008年间,曾为中国惠普、IBM、康柏、NCR、微软、甲骨文、苹果等IT业500强在华机构提供本土化市场营销及公共关系咨询服务。同时,参与策略实施了大量地方政府的节庆活动,拥有近百场超大规模的市场活动的组织实施经验。2008年至2010年,在充分研究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开始研发以各项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与旅游产品,并获得多项外观和实用新型国家级系列证书。2010年至今,创作并投资排演了两部大型原创音乐剧《昆仑神话》和《纳斯尔丁·阿凡提》。于2012年底,组建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民营音乐剧团——华夏乐章音乐剧团。截止目前,《昆仑神话》已上演120余场,获得中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认证的无形资产评估值为1.25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音乐剧版权价值之最。鉴于王瑜在昆仑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杰出成就,特授予她“大 “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吴思敬
  吴思敬,当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和批评家。数十年来,他致力于新诗理论、新诗批评、新诗史研究,学养渊博,著作等身,成就卓著。他的诗歌评论、学术研究注重历史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人性的结合,思想新锐,精神持重,对不同的时代都能做出富于及物性的表达,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积极的引领意义。他长期主编大型诗歌理论期刊《诗探索》,密切关注当代诗潮的演变和创作走向,热心扶持新人发展,被誉为“诗坛的引渡者”。鉴于吴思敬在诗歌理论与批评上的杰出成就,特授予他“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  吴思敬简历: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2001年8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 《诗歌基本原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 《冲撞中的精灵》、《心理诗学》、《诗学沉思录》、《走向哲学的诗》、《诗歌鉴赏心理》、《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吴思敬论新诗》、《文学原理》、《中国新诗总系·诗论卷》、《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文学评论的写作》、《文章学》等。其中,《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于198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基本原理》于1992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心理诗学》于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肖云儒
  肖云儒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艺理论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研究气象宏大,涉猎文学、哲学、戏剧、书法、散文创作、社会评论、民俗研究,直至文化人类学,在多学科多领域之间游刃自如,表现出一种“在大地收割思想”的高远追求。作为一位思想的丰产者,他常常发人之所未发,时有独辟蹊径的巧思,尤其是他的中国西部文化和西部文学艺术的系列研究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且他在40多年前提出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独到见解,被大中小学教材广泛应用至今。鉴于肖云儒在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特授予他“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  肖云儒简历: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一级研究员。曾任中国文联全委、中宣部文艺评论中心组成员、文化部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评委、陕西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策划协会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西安交大、陕西师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他50年前提出的散文写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影响文坛半世纪,收编进20几种大学教材和辅导资料。他25年前关于中国西部文化的系列论文和专著《中国西部文学论》,是该领域第一部理论著作,被誉为西部文化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著作有《中国西部文艺论》《民族文化结构论》《八十年代文艺论》以及五卷本《对视》书系、四卷本《雩山》书系等19部575万字。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广电部“星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等国家奖共七次,“陕西文艺大奖、终身成就奖”等省级奖13次。先后为400多位作家艺术家写过评论,在央视、凤凰卫视和各地电视台作过56次人文话题和学术讲演。担任过省内外50多项文化项目的策划顾问和评审定委员。
  “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张清华
  作为一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著名学者和批评家,张清华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诗与思的结合,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对接,个人才情与学术意识的缠绕,宏观把握与微观透视的相互渗透中,张清华的文学批评显示出广阔的视野和卓异的洞察力,在充满个性色彩的思想史的底色中,又显示出一种内在的诗意的张力。他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尤其具有突破性意义,在对当代先锋文学的整体把握中,又体现出一种文学批评的纵深视野,显示出一种极为敏锐的批评意识和学术责任感。鉴于张清华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上的杰出成就,特授予他“大昆仑文化杰出文艺理论奖”。  张清华简历:1963年10月生,山东博兴县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自90年代初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数十家杂志报刊发表理论与评论文章400余篇,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内心的迷津》、《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天堂的哀歌》、《文学的减法》、《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猜测上帝的诗学》、《穿越尘埃与冰雪——当代诗歌观察笔记》等著作多部;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2001——2012共十二卷。涉猎诗歌与散文随笔写作,出版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隐秘的狂欢》,诗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边》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重点项目一项;曾获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批评家奖,第二届当代中国批评家奖。曾应邀访问讲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日内瓦大学、新加坡新跃大学、韩国首尔市立大学等。
         “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赵宗福
  赵宗福作为研究昆仑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立足青海资源,汇聚四方群智,为打造昆仑文化品牌,率领本土学者,积极推动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青海标志性文化建设。他的学术著作从悠远的神话传说到多彩的民间文化,厚重而丰满,活泼又生动,让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和学术思想薪火相传,在昆仑文化研究中自觉前行。赵宗福以学者风范,坚守着精神家园,弘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的光荣传统,彰显求真创新,闪烁着多彩的人文精神。鉴于赵宗福在昆仑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特授予他“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  赵宗福简历:现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长期致力于神话学、民俗文化学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尤其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造诣颇深。先后出版《昆仑神话》等著作10余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100余篇。成果先后27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近年来,赵宗福教授致力于昆仑文化的研究与建设,五年来连续策划主办8个充分发掘与探讨昆仑文化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高端国际学术盛会,使得昆仑文化研究从上世纪个体行为逐步走向学界普遍研究阶段,也进一步推动了政府与学界互动研究新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研究新格局。在其团队的学术努力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在2012年全省文化发展改革大会上对青海的地域文化做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定位。目前,赵宗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是青海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高莉芬
  神话是中华民族根脉相连的精神热土,在这孕育着同一民族文化的精神热土上,高莉芬教授长期从事古典文学和昆仑神话的研究与教学,并与大陆学者和声共鸣,共同推动昆仑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发展,尤其是昆仑文化在台湾的弘扬光大。她的著作兰梅馨香,既有盘古开天的磅礴气势,又有女娲补天的绚烂多彩!她用学者、文人的情怀,寻找艺术高枝上的花开与鸟鸣,传承民族文化的印记,诸多昆仑文化研究成果在同领域清灵奇秀。鉴于高莉芬在昆仑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特授予她“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  高莉芬简历:中国文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国文教学硕士在职专班执行长。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民俗、汉魏六朝诗歌、汉语语法与修辞学、神话学理论等。先后出版专书4部,专书篇章15篇,各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或参与国科会研究计划14项。曾获98学年度国立政治大学“学术研究优良奖”,并获得国科会甲种研究奖以及国科会奖助专题研究计画共计十五次之多。连获99、100、101学年度“国科会奖励特殊优秀人才奖”。近年来致力于海峡两岸的昆仑文化交流,在台湾高校多次演讲“青海的昆仑文化”,将民族文化之源、青海文化之根传播到海峡对岸,引起台湾学界对青海昆仑文化的广泛关注。目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昆仑神话与中华文明源头研究》。
  “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刘宗迪
  欲上层楼“勤”为杖,敢攀绝顶“志”为梯。刘宗迪教授长期致力于以民俗学、神话学的方法解读中国早期文献和神话历史。在《山海经》等神话典籍和古代神话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万千清新梨花,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他的研究视角新颖,内容翔实,史料丰富。其大量学术成果隽永厚重,不仅对昆仑文化进行着严谨求实的学理阐释,也对神话研究进行着寻根溯源的梳理论证和深刻思考。鉴于刘宗迪在昆仑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特授予他“大昆仑文化杰出学术理论奖”。  刘宗迪简历: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神话学、民俗学、先秦两汉文献和历史的研究。长期从事《山海经》与昆仑神话等中国古典神话研究,其代表作《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见解,被称为中国学术界一匹“黑马”。先后完成或在研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现代神话学的思想背景与学术范式》、香港特区政府资助项目《汉语语境中的上帝》、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调查》、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化部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岁时文献整理、研究和数据库建设》等。在民族艺术、民族研究等高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目。

138195 σ σ 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届“大昆仑文化奖”获奖名单及授奖词

诗歌月报